一脚踏进三省路 鸡鸣三县荆紫关
时间: 来源:中国村庄-中国农村网 作者:文/淅川县荆紫关镇人民政府 姚海鹏 字号:【

  古镇荆紫关位于豫鄂陕三省交界处,素有“鸡鸣三省荆紫关”之美称,境内文化旅游资源丰富,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明清一条街”、闻名遐迩的“一脚踏三省”、军事署衙“协镇都督府”、灵秀幽深的法海禅寺等20余处旅游景点和关于秦始皇、刘秀、武则天、包公、李自成、杨四爷、鲁班、法海等许多故事传说,自古至今一直为区域性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全镇总面积168平方公里,辖37个行政村,296个村民小组,6.5万人,拥有“河南省绿化模范镇”、“河南省生态镇”、“河南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全国重点镇”、“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和“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等荣誉称号。

  荆紫关背倚猴山、面临丹江,西接秦晋、南通鄂渚,因处军事要塞、交通要隘,总冠名“关”“口”之谓。魅力古镇的的形成,离不开丹江河的古代航运。中国最早地理书籍《禹贡》记载,早在春秋时期,这里便有了码头。西汉时,已形成集镇雏形。唐朝中叶,南方许多物资都要通过此处运往长安;白居易、李商隐、元稹等大诗人,从长安南下也都曾路过这里,给荆紫关留下了辉煌灿烂的史笔。明清时期古镇发展进入鼎盛,清朝中期,古镇更是出现了“三大公司、八大帮会、十二家骡马店和二十四大商号”的异常繁华景象,遂成为豫、鄂、陕附近7省商贾云集之地,是南北贸易的枢纽。

  北十三省保存最为完整的“明清一条街”就是千年古镇荆紫关的缩影,现保存有明清建筑2200多间,雕梁画栋,古色古香,令人叹为观止。山陕会馆、平浪宫、万寿宫、禹王宫等典型建筑风格迥异;刘家大院、陈家大院等富商住宅保存完好;古码头、古关门、古吊角楼与其他古建筑群错落有致、相映生辉。可谓是南北建筑的大观园,古代商业贸易的活标本,南北饮食文化的荟萃处,三省民俗文化的交会地。2001年,“明清一条街”古建筑群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一脚踏三省”是荆紫关最为独特的风景。在古镇对岸,离镇中心不足两公里的地方,有一条神秘的小街。该街长不足百米,宽不过十几米,却有豫鄂陕三省人在此居住,号称“三省白浪街”。街中央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座三省界碑,三面依次有河南、陕西、湖北三省所书的碑文,游人踩在上面,可以体验“脚踏三省、气吞九州”的豪迈。小小白浪街,也是3种文化的交会点:向北,是以古都洛阳为代表的黄河文化;向南,是以雄奇三峡为代表的长江楚文化;向西,则是以古都西安为代表的秦晋文化。于是这里便有了颇为有趣的风土人情——明明是门对门、门挨门的街坊邻居,他们有说河南话的,有听陕西秦腔的,有唱湖北汉剧的。真可谓“一块奇石分三省,三种文化喜相逢。”

  “法海禅寺”是荆紫关宗教历史文化景观。公元677年,唐高宗亲自拨白银,令尉迟敬德督建,委派高僧西峰禅师建寺于古镇东北的猴山腹地。寺院为三进宫殿式构造,雕梁画栋、石刻木雕相映成趣。原有大雄宝殿、中殿、藏经阁、文珠殿等百余间殿舍,现仅存30余间。寺院周围有鬼斧神工溶洞群、清幽神秘八龙泉、悬崖绝壁千佛洞和万佛洞、山顶观游蛇、佛光照垂帘等八景,附近还有紫竹林、陡壁栈道、猴山睡佛等天然胜景,可谓放大的盆景,微缩的园林。与淅川香岩寺同为皇家寺院,有“上法海、下香岩”之称。有诗赞曰:“潇潇竹影摇寒宫,森森宝刹动佛容。”

  荆紫关古镇以其独特的南北建筑风貌、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兵家必争的险关要隘,近代波澜壮阔的革命史,更是向世人讲述了跌宕起伏的历史传奇。1938年2 月21日,毛泽东在致电朱德、彭德怀及长江局的电报中将豫鄂陕交界处的荆紫关,列为全国六大抗战战略支点之一。1946年6月,李先念、王震在中原突围中率部经淅川,抵荆紫关,进陕南,为拉开全国解放战争的序幕起到了决定性作用。1947年10月11日,毛泽东在部署解放豫西南诸电文中六次提到荆紫关这个战略要地。指点江山气吞万里的毛泽东对荆紫关是眷顾有加。

  今天,穿过历史的隧道,我们重新审视饱经沧桑的古镇,庆幸的是荆紫关古街在刀光剑影、炮火连天的战争中幸存了下来,成为回眸历史的一大特色景观。那古朴典雅、整齐壮观、鳞次栉比的古建筑群,令许多文人游客钦羡咋舌。著名作家贾平凹在此撰文,留下了《白浪街》等著作;中国书协主席张海现场泼墨挥毫书写了“中国历史文化名镇--荆紫关”。中央电视台及香港影视公司等也在此拍摄了《鸡鸣三省荆紫关》、《走遍中国》、《江河万里行》、《包公》、《汉魂》等专题片和影视剧;2013年5月,荆紫关又登上国家名片,入选一套8枚的《中国古镇》特种邮票,更加声名远扬。

  近年来,镇党委政府紧紧围绕建设“工贸经济强镇、文化旅游名镇、生态文明示范镇”三大战略,以生态农业为基础、工贸经济为支柱、文化旅游为引擎、脱贫攻坚为抓手,强力发展镇域经济,综合实力位居全县前列、全市20强,成为辐射三省边界的中心小城镇和特色旅游名镇。

  荆紫关,古老神秘的宝地,以丰富的文化底蕴和日新月异的新姿正向世人不断展示其无穷魅力。

责任编辑:霍然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