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教育 不改初心
时间: 来源:中国村庄-中国农村网 作者:文/任红伟 字号:【

  让孩子不出村就能上大学

  “我目前的愿望是建一个能容纳1000人的大专职业院校,让周边的孩子,不出村就能上大学。”再见牛扎根,是在黄昏时分的振兴村,夜色尚未降临,太行山脉里,初秋的凉意袭来。牛扎根一如往常,清瘦而疲惫,在繁忙的事物中脱不开身。在党和国家倡导重视农村义务教育,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时候,牛扎根想一步跨过高中,直接进入5年制的高等教育。

  今年的9月10日,是我国的第33个教师节,牛扎根33年如一日,每年的教师节都会为村里的师生们举办隆重的庆祝活动,风雨无阻延续至今。怎么描述牛扎根这个人呢?他是精明睿智的商人,又明辨大义是非;是勤恳耕耘回报桑梓的孺子牛村官,却能深谋远虑,持之以恒。从长远看,效益最大的投资是教育,因此,说他是深谋远虑的商人,一点也不为过。从投资成本看,教育的长期性和连续性决定了它投入的不菲,牛扎根多年的坚持,足观其心性之坚韧,是非之明辨。他用行动表明,教育不止是国家的事情。从成为村庄的带头人开始,牛扎根一直致力于推动振兴乡村学校教育事业的发展,努力给孩子提供一个不窘迫的童年,让孩子们不会因为地处农村,而失去享受公平而有质量教育的机会。

  在等待牛扎根的下午,笔者颇感闲暇,就想着先去学校转一圈。在振兴村的主干道上,不难看出,别墅区前最显眼的地方,一排四栋风格相似的、用粉漆刷就的建筑就是学校,从幼儿园到中学俱全,第四座学校也在建设中,那时,笔者想着,应该是一所即将建成的高中。走近中学部教学楼,七年级新生在上课。他们刚刚由小学升为初中。笔者走过一个班级,看到他们正在开班会。老师站在台前,背后黑板上写有“铭记历史 勿忘国耻”八个大字,学生们穿着红黑相间的振兴新校服,笔挺地坐着,像一个民族未来的脊梁。

  老师讲完抗日战争的历史,就问学生:“所以我们要怎么样?”

  “珍爱和平”,七年级的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

  今天正好是“九一八”事变86周年,老师给新入学的孩子讲述历史,教导孩子们不忘历史,珍惜和平。这样不期而遇的画面和镜头,让笔者很是激动。在振兴,红色文化和历史教育是其学校教育的一大特色。长治地处上党革命老区,振兴村为了弘扬红色文化,缅怀历史,建起了红色文化广场和红色收藏馆。振兴村的地理优势和历史气质决定了学校教育风格,这里的孩子在言传身教中体验红色文化,学习村庄发展历史和学校建设历史。村子的早晨是被广播歌曲中气势雄浑的《东方红》叫醒的,而孩子们的早晨则从军号声响起的时候开始。

  在振兴,学校努力营造“读书是时尚、学习成习惯”的氛围。走进教学楼的长廊,每隔一段,墙上都会有一个图书架,架上放置着各种各样的书,每一个楼层书架上根据孩子们的阅读能力和学习阶段放置相应水平的图书。校长郭丘介绍说,这是振兴学校的图书角,根据学生的阅读水平量身定制。学校有标准的塑胶田径运动场、微机室、多媒体室、语音室、实验室等。学校注重学生的身体素质,因此申请了山西省五人制足球特色学校和国防教育特色学校。刚成立的创客实验室就旨在挖掘孩子的在数据编程方面的创新能力,这走在整个长治县教育的前头。

  如今,学校共计有1500名学生,生源范围覆盖振兴新区和西火镇,辐射到周边其他村镇,还有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来振兴学校,是没有任何门槛的,除了缴纳一半的伙食费外,其他的费用包括住宿、服装等一切都是免费的。它和大多数国办义务教育学校一样,但又不一样。学校以“品正、笃学、励志、创新”为校训,以“仁爱、精业、进取、求真”为校风,以“尚德、严谨、启智、奉献”为教风,以“自主、合作、求索、善思”为学风,坚持可持续发展、终身教育的办学理念,坚持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全面的发展。从一个村办小学,到如今学制健全、面向全县的区办学校,振兴学校形成了独特的教育局面和教学风格,这与牛扎根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再短不能短教育

  30多年来,牛扎根始终保持着无与伦比的热情来兴办教育,这与其年幼时的经历是分不开的。或者说,幼时求学经历促成了他的教育情结。据牛扎根介绍,他儿时求学的地方是村里的老关帝庙。4个年级的孩子在一起上课,老师上完一个年级,再接着讲下一个年级的课,其他年级的学生就自己读书或者写作业。用牛扎根的话来形容关帝庙的环境,那是“晴天一桌土,雨天一桌泥”。在这样的环境中,牛扎根读了4年。关帝庙的屋顶破了,村干部没能力也没心思管,牛扎根带着同学,拿着椽子一根根填补漏洞。或许,关帝庙顶上的洞成了牛扎根以来不能弥补的遗憾,扎痛了少年时期不服输的心情。小学毕业后,迫于生活的压力,尽管成绩优异,牛扎根还是辍学了,开始干活挣工分,撑起一个家,自此再也无缘于教育。或许,憾于当时窘迫的教育环境,为村里孩子创造优越的教育条件成为牛扎根的执念,弥补遗憾成为牛扎根办学的动力。

  1984年,牛扎根上任成为关家村(现更名为振兴村)村主任,掌握了话语权的他,当年就为村里盖了11间窗明几净的教室,让村里的孩子摆脱了老关帝庙。村办企业没多少钱,当时就有村民提出异议,饭都吃不饱,为什么还要盖学校?当时物资条件不怎么充足的农村,人们普遍还是不怎么重视教育,牛扎根却高瞻远瞩,力排众议,开始了兴办教育之路。据牛扎根介绍,为了引进完善的教育模式,他上过北京、上海和太原,考察过天津和河南的学校,他说:“城里孩子有的条件,我们也要有。”考察完名村和名校的教学模式后,村办小学秉持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理念,建起了文体中心,孩子们学习之余,还有手风琴课、乒乓球课等。

  1993年,牛扎根重新盖起了两层小楼,共20间教室,可容纳100多名学生。村办学校的老师都是牛扎根向社会聘用的,他深知师资力量的重要性,因此,千方百计聘请社会上的优秀老师来任教。某天,牛扎根得知教过自己的牛满红老师被调到了西火镇,他就多次去劝说牛满红回关家村,并开出了优厚的待遇条件。作为国办老师,牛满红老师有心无力,他对选择在哪个学校任教没有自主权。牛扎根在征得牛满红的同意后,就不厌其烦地找当时学校的校长,为牛满红的转学手续奔跑。最后,牛满红回到了自己的家乡任教。如今牛老师已经70多岁高龄,退休后就住在振兴集团统一盖起的别墅里。谈到起自己的学生,现在的村支书,牛满红老师说,从小时候上学的日常点滴就能看出来,牛扎根是一个好强的人,同样做一件事他一定要比别人做得好,振兴学校取得今天的成绩,牛扎根功不可没。

  2008年,振兴村开始了村庄改造,牛扎根为学校重新选址,在现在的位置上建起了3层主教学楼,3层的住宿楼和餐厅。考虑到学生不只局限于关家村,还有周边很多村的学生,学校实行寄宿制,给周边路途不便的孩子提供了方便。选址时是按照300人的标准来建设的寄宿制学校,不包括幼儿园和中学,可随着小学越办越好,学生越来越多,2年后,牛扎根又在原来的基础上加盖了2层,教学楼成为如今的5层高,餐厅和公寓楼也一并增加。

  2012年,原西火镇中学由于生源减少等诸多原因,被合并到县里。这意味着,周边村里的孩子要走到20公里外的县城上中学。牛扎根看到后,果断决定,在振兴学校的旁边建起中学。自此后,振兴学校的服务范围覆盖了整个西火镇,从幼儿园到初中全面建成。

  同样是2012年,振兴集团3号煤矿资源枯竭,在国家关停小煤矿的大政策背景下,振兴村的经济跌到了谷底。牛扎根每天面临的都是资金周转问题,但是学校的运营不能停,教师的福利、孩子的学习不能停。在看不到希望的时候,牛扎根果断把自己的所有资产抵押,包括给孩子买的保险,向银行贷款用于维持学校的正常运营和村民的福利发放。再短不能短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这是牛扎根的大手腕、大魄力,让所有听到他故事的人为他竖起了大拇指。

  30多年的兴办教育之路,前前后后共计投资6800万。学校的一切供应,包括教师和孩子一年四季的4套衣服、食宿供应以及一多半的聘用教师费用,大都由振兴集团承担。近年来,牛扎根先后从企业拿出近3000万元捐助教育事业、公益事业,包括支援灾区、支援本县邻镇公益事业、支持西火镇公路建设等。每年的“六一”儿童节和教师节,牛扎根都要给周边的8所小学、幼儿园、中学的全部学生和全体教师买校服、西服,累计4000余套,价值500多万元。凡是涉及到学校、学生的问题,牛扎根都严肃对待,严格要求,不遗余力投入大量资金,支撑校园的正常运转。功夫不负有心人,目前,振兴学校在长治县名列前茅,规模虽小,五脏俱全。2014年至2016年连续3年被长治县教育局评为“红旗大队”;2010年至2017年连续6年被长治县委县政府评为“模范单位”;2015年被市文明办评为市级“文明单位”。振兴学校的办学模式成为长治县的典范。

  学成归来报桑梓

  袁晓雪,上世纪90年代初出生于山西长治县西火镇关家村。山西师范大学毕业后,袁晓雪回到了家乡,在振兴学校担任体育老师。这个从关家村走出来的孩子说,她不喜欢城市生活,反而很喜欢家乡,在父母身边尽孝,和学生们在一起,每天的生活都很充实。

  袁晓雪回忆,小时候,几个学校组织考试,学校的硬件设施和师资质量成为选择集中考试点的标准。他们最初是在别的学校考试,后来牛扎根翻新学校后,几个学校的集中考试点就落在了自己村里。平时除了文化课外,还有音乐、体育和美术等。回忆自己的大学时代,袁晓雪没有任何学费的压力,因为考上了本科大学,振兴集团颁发了一定数额的奖学金外,还包揽了袁晓雪大学4年的学费,家里只需要负担点生活费。因此,袁晓雪的大学生活,没有因为学费而发过愁,过得顺风顺水。大学毕业后,她回到自己的家乡任教,对自己的学生要求也格外严格。在体育课上,有的学生问:“老师,我不喜欢这个运动,可以不参与吗?”袁晓雪的回答通常是否定的,她说,她不要求自己的学生做得多么好,但是城里孩子该有的尝试和体验,她的学生都要体验一遍,在体验中挖掘兴趣,增长见识。这样,等他们将来走出这个山村,走到大城市后,不至于什么世面都没见过。

  袁晓雪的印象中,牛扎根是一个办实事的人。以学校为例,凡是涉及到学校的事情,牛扎根都很重视,学校缺什么,他都会不遗余力地去满足。同时,牛扎根又很有亲和力,村里发展起了旅游,遇到村民,牛扎根都会聊几句,给村民发展旅游提建议。在振兴村,在振兴集团的很多岗位上,有很多袁晓雪这样的人,他们接受振兴的教育,从振兴走出去,最后又回到家乡。不说故土难离,不说回报桑梓,不说叶落归根,只因家里的生活很舒适。

  30年后问初心

  从年少时立志改变村里的教育,到如今30多年过去了。对普通人来说,曾经的苦难都已经过去,无论当初立下多么深刻的志向,也都会随着时间的消磨而变浅。牛扎根是如何一直保持办教育的初心?

  他的回答很实在。他说,他对学校有着复杂的感情,自己知道有书不能读的苦,这样的苦头他吃过了,就不想再让村里下一代去受。因此,给村里的下一代、村庄发展的未来投资,一直是他办教育的动力。另一方面,随着时间的推进,学校教育越办越成功,他就越来越有自豪感,这也激发了他办教育的决心与信心。最后,他想要这一方百姓的孩子们都毕业于振兴学校,这样,未来这一方土地上的人,都是振兴学校的“桃李”,也是这片土地发展的人才保障。因此,哪怕学生们都走到大城市,他仍然给他们报销学费,为的就是希望这些孩子们能增强家乡情怀,对家乡有一份敬畏回馈之心。牛扎根在做一个长远的投资,收益不在现在,而在未来。

  谈到学校未来的发展,牛扎根很有雄心壮志。他正在筹谋与名校合作,为名师开辟一条绿色通道,在吃、住、行等各方面提供全方位的待遇,打造一批素质过硬、高质量的教师队伍,让振兴学校走出长治,走出山西,成为全国的名校。牛扎根秉持着“先办校,后办厂”的理念,正在筹建大专职业院校,通过与名校合作,引进服装设计、旅游管理等方面的课程,建成一个容纳1000人的大专院校,让周边的孩子们不出门就能上大学。同时,随着学校设施的完善,相应的产业也都会完善起来,等到孩子学成,人才就直接被就地吸纳。从不出家门就能上大学,到不出家门就能就业,牛扎根在完善一个村庄的发展功能,让出身农村的孩子也能与城里孩子比肩。对于教育的成效,牛扎根的要求不高,他说,孩子们能学会成长,增长见识,长大后能够顶天立地即为成功。这是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百年人才储备计划,等到资源枯竭的时候,人才不枯竭,智力不枯竭,生存不枯竭,思想不枯竭。

  牛扎根兴办学校的历史,是农村义务教育发展历史的一个小小缩影。目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入新时代,党和国家正致力于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对农村义务教育给予了高度重视,让农村的孩子享受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国家在努力,也支持和规范社会力量来努力。作为社会力量的一股细流,牛扎根在振兴村那片红色热土上,营造一种尊师重教、尊重下一代的氛围,也为振兴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一个人、一个企业的能力也许微薄,但这种精神值得敬仰,这种做法值得效仿。

责任编辑:霍然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