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创新扶贫 推动产业扶贫
时间: 来源:中国农村网 作者: 字号:【

  江苏省江阴市华西村以“中国十大扶贫状元”吴仁宝、“江苏省扶贫状元”吴协恩为首的村党委一班人,始终以党的各项方针政策为指引,既创造出了“坚持发展为民,创新产业转型”的经济业绩,又逐步走出了一条“间接向直接过渡、扶志与扶智并重、输血与造血结合”的扶贫之路。

  早在上世纪80年代,过上了富裕生活的华西人,就遵循“个人富了不算富,集体富了才算富;一村富了不算富,全国富了才算富”的理念,坚持做到富了“三不忘”(不忘国家,不忘集体,不忘左邻右舍及经济欠发达地区)。近年来,围绕中央提出的“精准扶贫”战略,华西人又创新实施了“产业扶贫”等一系列新举措。

  特色之一:扶得早、扶智早

  早在上世纪60、70年代,华西就开始帮助周边的前进、西巷、华明等邻近村庄。起初,是用拖拉机为他们免费轧稻、耕田;后来,又向他们赠送了拖拉机、卡车等。但是效果不太理想。再到90年代初,不仅送钱送物,而且开始出资办厂。当时,这些村的工业发展虽然有了一些起色,但到了审计查账的时候,由于种种原因,还是亏损。其中,有个村集体资不抵债,村民个人的集资款也还不出。仅此一项,华西就帮助承担了700多万元。中西部地区的一些农村发展滞后,被吴仁宝老书记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老书记感到:扶贫关键在于人,与其给每人一条鱼,不如教会人捕鱼的方法。所以,就形成了“扶贫先扶人,扶人先扶志;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新思路。为此,他组织25名村干部,分成4个组,赴陕、甘、宁、晋4省(区)考察了20多天时间,跑了12个地区,44个县。回到华西后,他就立即召开村党委会,决定配合好国家的“八七扶贫规划”,力争用7年时间,采取东西合作的方式,以及“一带十,百带千”的方法,帮助中西部培训干部。自此,华西先后为中西部20多个省、区举办100多期培训班,直接培训了1万多名干部,学员们的食宿、路费都由华西承担,总共投资了1亿多元。培训班就像一架播种机,以智力扶贫的方式带动10万人脱贫致富,把致富农民的火种撒向了中西部地区。2006年初,吴仁宝老书记又提出了“村帮村户帮户,核心建好党支部,最终实现全国富”的思路,与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开展互学交流活动,目前已为全国培训基层干部近40万人次,仅贵州一个省就举办了58期培训班,人数达11560人。华西每年为各地村官培训的费用达3000多万元。2015年,华西就为各地举办了各类培训班56期,培训人数达5600人。培训效果也很好,像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两个村的牧民党员干部在华西培训后,变化非常大。一个是江车村,一个是尼巴村,由于历史原因,这两个村虽然近在咫尺,但牛羊不能混牧,村民老死不相往来,有亲戚的也不能串门。记得这两个村的干部第一天到华西时,连在一起合个影都不肯。后来,通过让他们看华西的村貌、对他们讲华西的历史、跟他们聊华西的发展,终于用真情感化了他们。一个星期后,他们拍了有史以来的第一张合影照,真正实现了从“械斗”到“握手”的转变。同时,作为中央组织部、中央扶贫办和国家农业部的教育实践教育培训基地,华西还为全国各地的实用人才和大学生村官举办了多期培训班。华西还先后为联合国粮农组织、国家商贸部所组织的越南、印尼、泰国、印度、马来西亚等国的党政人员进行了培训。培训内容,已从共同富裕和改革开放,延伸到科学发展、社会管理、产业转型等多个时代主题,并被众多农村基层干部赞誉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黄埔军校’!”吴协恩书记认为,哪怕来的1万个人中,能带动100个人,或者10个人,他们回去后把家乡改变了,也是值得的!

  特色之二:扶得多、富裕多

  从上世纪90年代起,通过派干部、带资金、带技术、带项目,又远赴宁夏、黑龙江援建了两个“省外华西村”。1999年建成后,无偿移交给当地政府。其中宁夏华西村到2006年底,搬迁移民800余户5000多人,建成住房2000间;开垦荒地一万余亩,种树18万株,绿化面积1200多亩。与时同时,华西还对村民进行了技术管理的培训,先后建成了木制地板、空心砖、氯化稀土、荞皮枕芯、生物化肥厂等中小企业,被誉为“塞上华西”,村民收入在短短几年时间里翻了近4番。在吴协恩书记当年蹲点负责的黑龙江华西村,他带领当地村民经过几年努力,就把曾经的一片沼泽地开发成了2500亩良田,1500亩水面,并筑起10公里长的主干渠,使良田变成旱、涝保收田。同时还办起企业,使村民人均纯收入由1995年的1000元,提高到了建成时的4000多元,也成为了“北国第一村”。在1995年7月24日,国家农业部在华西村专门召开现场会,表彰华西无偿为欠发达地区培训管理人才、技术人才和基层干部所取得的突出成绩,并授予江苏华西集团公司“东西合作的榜样,扶贫育人的楷模”的荣誉称号。时任国务委员、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组长陈俊生专门发了贺信:“代表国务院向受表彰的华西村表示热烈的祝贺,对率先为中西部地区培养人才,付出辛勤劳动的吴仁宝同志及广大员工表示亲切的慰问!”从2001年开始,华西村又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分五统”新举措。所谓“一分五统”,即“村企分开,经济统一管理、干部统一使用、劳动力在同等条件下统一安排、福利统一发放、村建统一规划”。通过这种灵活、自由的方式,逐步纳入周边20个自然村共同发展,组成了面积超35平方公里、人口超3.5万人的大华西。但是,这并不等同于社会上一般的并村。大华西1—13村的村委会,还是与华西村村委会一样,是同一级的村民自治组织。华西每年都要为大华西支出近亿元,包括发放粮食补贴、各项福利、老年人保养金、老房拆迁补贴、种植绿化等,还直接解决就业近4000人,间接解决就业近万人,让大华西老百姓共享了华西村的发展成果,实现了“基本生活包,老残有依靠,优教不忘小,三守促勤劳,生活环境好,小康步步高”。

  特色之三:扶得新、善创新

  在扶贫工作方面,华西村数十年的体会是:扶贫工作是一项长期任务,不能一蹴而就,而是要实事求是,循序渐进,既能“输血”,又能“造血”。为此,华西又不断创新了扶贫思路,也就是要大力发扬帮扶精神,乐于奉献社会,力所能及地致力于社会公益事业。特别是从2005年8月份,老书记亲自倡导成立“华仁助学基金”起,到吴协恩书记要求建立“华仁扶贫发展基金会”至今,充分彰显了华西人的奉献精神和责任意识。一是对加入大华西的周边村失学的孩子进行资助。所有受到资助学生的范围很广,既有幼儿园和小学的学生,也有初中生和高中生,还有大专生和本科生。这些学生,有的父亲去世,有的母亲病故,有的家人得了绝症,有的是父母离婚。种种原因,导致他们不能顺利完成学业。华西对幼儿园和小学生每人发1000元,对初中生每人发2000元,对中专生、高中生每人发3000元,对大专生每人发4000元,对本科生每人发5000元。最近几年,虽然在人数上和金额上与前一次相比少了一点,但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大华西人在“小华西建设大华西”强势推动下,贫困的家庭已经越来越少、幸福的指数已经越来越高。二是为了更好地履行企业的社会公民责任,形成本企业关心、支持和发展慈善公益事业的长效机制,扶持弱势群体,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目前华西不仅成立了“华仁助学基金”帮助大华西范围内的失学子弟重返校园,而且遇到企业有特困职工时,以及社会的弱势群体,还组织村民、职工自发募捐。包括外省市的洪涝、地震等自然灾害,华西都会主动积极地捐助慈善资金,由此真正形成一种“全民共同参与,社会共同出力,共建共享和谐社会”的新氛围。三是“华仁基金”没有把帮助的对象局限在大华西之内,而是把范围扩大到了各省,从而也把华西的影响力推广到了全国。比如,从基金中抽取了一部分资金,资助了100名全国农业科教兴村杰出带头人,连续三年每年每个省一名。这既是老书记生前的意愿,也是华西人一贯的胸襟。

  特色之四:扶得精、产业精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再次强调了扶贫开发的重要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看真贫、扶真贫、真扶贫,采取超常举措,拿出过硬办法,在既定时间节点打赢这场攻坚战。进入现阶段,华西又以多年的扶贫经验为依托,积极实施产业扶贫这一新路子。产业扶贫以产业为基础,以扶贫为目的,使贫困地区由“输血”向“造血”转变,进而实现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习总书记曾指出: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在吴协恩书记看来,产业扶贫就是精准扶贫的具体表现形式。从江苏省的相关座谈会上,到全国“村长”论坛上,他都多次提出了产业扶贫这一理念。他认为,扶贫并不是单纯地给点钱,给钱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给点子、给政策、给思路,思路决定出路,思路不准可能就是绝路。现在都在讲“新常态”,新常态就是要有新理念,不能简单地用过去的办法处理现在的事情。世易时移,变法宜矣,过去的钥匙打不开现在的锁,因此办法一定要创新。华西村通过产业扶贫,引导被帮扶村挖掘自身特色、建造增收载体,培育合适人才、带动百姓致富。在西部地区,华西已经与新疆达西村、西藏曲水村、宁夏华西村等结成对子村,借助国家“一带一路”重大战略,合作开发新能源产业及金融产业。而且,新能源产业一做就是20年以上,目的就是帮助他们解决可持续发展问题,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像在宁夏、新疆等地,华西正在建设农光互补分布式电站。对于当地村民来讲,这不仅能解决部分就业问题,还能获得良好的种植环境。华西还拿出部分股份无偿赠与当地农村,让村民不仅在现代化的农业设施中提高了收入,而且也享受到了光伏产业发展带给他们的实惠。华西还准备在当地发起设立金融租赁公司,这样既可以把自治区内的太阳能发电、大型农业机械以及纺织等产业充分结合起来,还可以面向全国及全球开展业务,为自治区的产业升级发挥作用。更重要的是,这也为当地的人才交流起到了推动,因为通过引进外来人才,不仅能促进当地人才的培养,而且能激活当地优势的利用。通过多年实践,总结产业扶贫,起码有六大优势:一是带动了当地就业;二是资助了农村建设;三是改善了村民生活;四是创造了地方税收;五是培养了相关人才;六是达到了长期帮扶。这也正如李克强总理所指出的,使贫困群众有更多公平的发展机会,推动精准扶贫更加有效,更可持续。

  (华西村供稿)

责任编辑:霍然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