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秀天府 幸福宝山
时间: 来源:中国农村网 作者: 字号:【

  编者按:备受各地村官关注的第十六届全国“村长”论坛,将于今秋在宝山村召开。本期我们特地开辟了“走近宝山”栏目,让我们走近“西部山区第一村”,一起阅读“西部神话”。

  四川省彭州市宝山村位于成都市西北部,处于成德绵经济区中心、成渝经济区发展轴的西北区域合作中心以及成都半小时经济圈核心区彭州段,距成都76公里。全村幅员面积5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200亩,全村辖15个村民小组,620户,2035人。宝山村党委设10个党支部、党员114人。

  昔日的宝山是远近闻名的穷山村,“山高路又险,村穷人心散,姑娘留不住,光棍一大片,吃粮靠国家,花钱靠贷款”是其真实写照。如今的宝山基本实现家家住别墅,户户有轿车的梦想,被誉为“西部山区第一村”。农民真正成了光荣的职业,山区农村堪比欧洲田园,提前一二十年进入了“全面小康”,创造了“中国奇迹”和“西部神话”。始终坚持发挥基层党组织在发展集体经济中的核心牵引作用,这是宝山村的宝贵经验。

  从上世纪70年代起,宝山村支“两委”坚持带领村民发展集体经济,走共同富裕的道路。目盲心亮的党委书记贾正方带领村“两委”一班人,发扬艰苦奋斗、团结同心、奋力拼搏的宝山精神,带领全体村民致力于发展集体经济,走共同富裕的道路。经历了30多年的艰苦奋斗,宝山村形成了集水电开发、矿山开采、林产品加工、旅游开发等为一体的拥有26家企业固定资产达98亿元的综合性集团化公司。宝山村先后荣获“全国文明村”、“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造林绿化千佳村”、“四川省小康示范先进村”、“四川省先进集体”等光荣称号。2008年6月,宝山村党委被评为“全国抗震救灾先进基层党组织”。2010年10月,在第十届全国“村长”论坛上,宝山村被评为“中国村庄经济百强村”。2013年9月,宝山村获得“第五届新农村电视艺术节——魅力新农村”十佳乡村荣誉称号。

  从卖资源到卖空气,促进宝山产业转型升级

  近年来,宝山坚持改革创新,转型升级的发展思路,以水电产业稳固经济基础,不断深化乡村旅游产业改革,努力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从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改土造田,到打矿山、建电站、建木业,再到现在发展乡村旅游。40多年的艰辛历程,既是宝山人奔向小康的共同见证,更是宝山村不断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过程。村党委书记贾卿在集团公司会议上说,“从传统农业到开采矿石,到发展水电,再到旅游业,宝山奔小康过程就是不断调整经济结构的过程。”

  为了解决粮袋子问题,宝山曾经学习大寨改土造田;为了解决钱袋子问题,宝山也曾打矿山卖资源。为了解决子孙后代的长远发展大计,宝山断臂求生,决然关闭了产值低能耗大的保温材料厂、天花板厂、岩棉厂和矿山。如今,环境好了,宝山发展的后劲足了,产业也进入了良性发展轨道。“产业转型让我们付出了学费,但结构调整更让我们抓住了提升的机遇。”

  贾卿说,作为集团公司董事长和总经理,我必须首先考虑企业的经济利益;但作为村党委书记,我更须考虑全村的长远发展。从卖资源发展经济,到卖空气卖环境发展乡村旅游,两者的结合点就是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我们祖祖辈辈身在大山之中,旅游资源天然富藏。”贾卿介绍说,这就是我们最熟悉的、最擅长的东西,宝山人必须把旅游产业做透做好,做到极致。

  在发展乡村旅游的道路上,也不是一帆风顺的。2008年“5·12”特大地震,宝山遭受重创,旅游产业基础设施破坏殆尽,但宝山人发展乡村旅游的信念没有动摇。

  变危为机,宝山紧抓灾后重建和统筹城乡的机遇,瞄准国际化、精品化、特色化和花园式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全村旅游产业,创新产村互融发展模式,实现文化、经济突破性发展。

  科学规划明确发展方向,产村互融发展山乡旅游经济

  以“领秀天府,幸福宝山”为发展宗旨,确立了“以工业为龙头,旅游为重点,管理和人才为基础,走可持续创新、品牌化发展的道路”的产业发展战略,以发展工业筑牢集体经济基础,以发展山地乡村休闲度假旅游增加村民经济收入、提高村民整体素质、提升村域整体环境、改善村民生活品质、丰富农村文化生活,构建“经济发展、村民职工富裕、环境优美、文化丰富、管理科学”的山区特色的花园式社会主义新农村。根据新时期的发展需求,宝山村先后完成了《宝山村村庄规划》、《宝山旅游总体规划》、《湔江河谷·宝山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等规划,并结合发展项目思路完成了《宝山村景观农业规划》、《宝山生态亲雪体验区》等项目专项规划。通过工业引领,壮大集体经济实力;通过产业互动,实现“以旅助农”的新发展:一是结合宝山新农村建设目标,确立“以旅游创品牌,走山地乡村休闲度假发展道路”的旅游发展定位;制订了“按照国际化、精品化、特色化”的建设标准,打造一个融合国家AAAA级旅游区、西部最大户外运动中心和山地度假胜地为一体的富民利民的创新型山地休闲度假新模式”的旅游发展目标。形成观光之旅、养生之旅、文化之旅“三大旅游”主题,带动村域整体发展。在规划中,本着适度集中、产业支撑的原则;村域内规划了13个村民聚居点,与“一心四区”的旅游产业规划相辅相成,以“四区”为村民提供产业支撑,带动村域整体发展,从而实现旅游特色村、田园乡村及花园式社会主义新农村。二是通过专项规划引导,适度发展旅游附加产业,实现村民景区双丰收。按照《宝山旅游总体规划》等规划的思路,加强《宝山村景观农业规划》等专项规划的实施。在宝山村形成“公司+农户”的发展模式开发“龙门宝山红茶”“生态休闲农业体验园”等项目。三是遵循“小规模、组团式、微田园、生态化”美丽乡村理念,通过文旅融合、产村互融的发展思路,正确引导乡村酒店、农家乐高品质发展,规划建设了宝山书画院、蔷薇花文化主题院落。四是按照“国际化、精品化、特色化”的发展思路,高标准配置基础设施建设,水、电、气、视、讯和雨(污)官网、智能监控、山乡集市等配置齐全,外联道路畅通,出行方便。

  创新农业发展思路,加快农旅业态发展

  通过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形成了一三产业互动、产村相融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一是带动不同档次的乡村酒店的整体发展,创新乡村酒店的发展模式。宝山现已发展乡村酒店260余家,床位达1万余个,吸引了不同的消费群体前来休闲度假。二是加强产品体系建设,加强农旅产业互动。在宝山乡村旅游区种植了200余亩龙门宝山红茶、1000余亩蔷薇花,开发了“生态休闲农业体验园”项目。根据规划建设要求,正在建设宝山茶博园、蔷薇花文化主题院落,对景观产业产品进行二次开发,形成“景观观光、农事体验、特色产品购买”的产业体系,达到丰富产品体系的目的。

  加强标准化建设,高标准建设配套设施

  宝山村毗邻白水河国家森林公园、白水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龙门山国家级地质公园,旅游资源丰富、质量和独特性具有国内领先水平。依托旅游资源加强乡村旅游标准化建设,形成配套设施完善、管理科学、服务人性化的乡村旅游景区。区域内各类接待服务设施均处于环山旅游通道、自行车骑游道、游步道等旅游干道周边,交通便捷舒适。住宿和餐饮设施功能齐全、类型多样,能满足游客不同程度的需要。2015年成功创建为国家级AAAA级旅游景区、四川省省级旅游度假区。

  注重特色培育,打造四态建设乡村旅游“升级版”

  宝山村在发展乡村旅游方面积极探索、大胆尝试,走具有自身特色的乡村旅游发展道路。一是加强行业管理,成立了乡村旅游协会,规范服务,提升管理水平,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促进业态健康、稳定、有序发展。二是优化景观环境,调整空间环境结构。宝山村根据《宝山旅游总体规划》《宝山村村庄规划》,形成了三种不同形态的村民聚居集群:体现乡村文化的徽派建筑集群,体现山乡度假旅游的农家小院集群,体现宝山文化的现代别墅建筑集群,并对村民聚居集群周边进行景观环境打造、自然环境梳理,形成“一集群一景”的美丽乡村发展目标。三是创新发展乡村旅游业态,扶持产业链的构建。在旅游业态的构建过程中,积极发展“互联网+”的新兴业态,加强农业特色产品与旅游产业之间的互动联系。目前已完成“智慧景区+智慧农业产品”的构建,通过微信、APP等平台实现营销业态提升。四是通过文化节庆助推文化、旅游、农业产业融合。宝山村每年举行三大节庆活动——宝山旅游文化节、太阳湾蔷薇花风车节、冰雪温泉嘉年华,在文化节庆活动的开展过程中,推广宣传乡村旅游文化、乡村旅游商品,形成景区与乡村之间的文化互动。

  立足生态环境保护,形成村级创新管理机制

  一是加强村域环境管理。宝山村坚持低碳、环保、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加强了资源和环境保护工作。建立了动、植物等资源监测系统,对区域内名木古树、珍稀花卉、历史性建筑等实行信息化管理。建立了大气环境监测系统、野外小型自动化水质监测站对资源和环境进行监控和保护。并在全村域建设了12处垃圾池、设置120个垃圾桶,购置了洒水车、清扫车对乡村道路每天进行维护清扫,加强了村域排水、排污管网建设。二是立足生态保护、文化保护,结合“1+3+N”的村级治理机制与“民主化、精细化、社会化、法制化”管理,完善了宝山村“村规民约”,确保农村管理的民主公平公正,提高群众参加基层治理的主体意识。

  生活有品质,事业有追求,幸福有盼头,在新一轮改革大潮中,宝山人始终坚持发展集体经济,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不断释放改革红利,让广大村民职工共享改革成果,过着幸福美好的新生活。

  (宝山村供稿)

责任编辑:霍然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