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城改真正惠及民众
时间: 来源:中国农村网 作者:刘冰 李俊 字号:【

  陕西省宝鸡市金台区代家湾村曾经是宝鸡市区一片低矮破烂的棚户区,坎坷不平的街道、拥挤不堪的建筑曾经是不少人的记忆。在实施城中村改造后,它悄无声息地离开了人们的视线,取而代之的是赫然矗立的高楼和整洁靓丽的社区。村民的生活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首创“5820”安置新模式 最大限度保障群众利益

  “5820”安置模式是代家湾村旧城改造过程中的一大创新和亮点。由于宅基地面积划分不等,造成村民盖房面积差距,加之近年来,各村民小组征地数量不等,造成了村民土地收益分配差距较大,这也是村民矛盾问题纠结之处。而以代家湾村改造,采取村民人均58平方米的产权调换方式安置住房,人均享有20平方米的三产用房办法,较好地解决了上述问题,有效提升了村民整体生活水平。

  “代家湾村‘5820’的安置模式,不是随意想出来的,而是根据村里实际情况,在照顾到群众最大利益的基础上,一遍遍修改完善科学推算出来的。”代家湾村书记杨珠宝强调。

  同时,每个村民还有 20平方米的三产房产权,由村里集体经营,年底统一分红,促进了就业、增加了村民收入。这一安置模式属宝鸡市首创,最大限度地保障了群众利益,使群众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实惠。

  惠民的安置模式使得代家湾成为宝鸡市改造环境、改善民生,提升城市功能三者有效结合的第一村;成为改造速度最快、群众满意度空前之高的第一村。该村2010年4月开始实施城中村改造,2012年12月就实现了村民回迁。

  从棚户区到安置楼 生活方便又舒适

  改造前的代家湾村是一片破败的棚户区,杂乱无序的村容和落后的基础设施,村民根本无法享受到现代生活的便利。

  村民杨宝才回忆说,以前他们家一到冬天就要四处捡柴烧炕,一顿简单的饭菜光生炉子有时候就要花很长时间。“搬进了安置楼里以后,好多地方都很方便了,我们入住的当年,小区就接通了暖气和天然气,以前住的房子很冷,现在暖气通了以后温度也很适宜,住在里面很舒心,即使是冬天也很好过。有了天然气,再也不用烧柴烧煤了,又干净又方便。”

  “现在生活的品质和档次真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用水、上厕所、环境卫生等等,都跟城里人一样了,我们本来是农民,可现在过着和城里人一样的生活,这些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现在能成为现实,靠的就是政府的城中村改造项目,我们老了倒还享上福了。”68岁的村民李林祥感叹地说。

  据村干部介绍,代家湾小区是宝鸡市唯一一个入住当年就接通天然气、暖气的新小区,回迁入住后,村里在安置小区成立了物业公司,由村民实施自我物业服务,对新建的16栋高标准现代化安置房的给排水、燃气、供暖、安保、道路及有线电视、网络以及商业文化娱乐设施实施全面管理。

  农民变居民 改善民生是关键

  农民变居民后,他们今后的生活出路在哪里?他们的民生如何改善?这是很多城中村遇到的问题。

  为了让村民生活有保障,代家湾村委会给失地农民办理了城镇职工养老保险,60岁以上老人按年龄段发给养老金;还新建了代家湾村小学,并于2013年秋季投入使用,为孩子们提供良好的教育条件。

  村上成立了资产经营公司,对集体资产集中进行管理和经营,对改造开发区外的1200余亩坡塬土地实行资产股份量化,收缴集体所有,由集体经营,收益归村民,摆脱了千百年来农民对土地的依赖。村里投入建设的宾馆和医院等三产建筑,由村里统一经营,年底分红。

  为减轻村民生活负担,村委会还采取了一系列暖民心措施,截至目前,村民只缴纳水电费,物业费用全免,村委会还为村民每月发放米、面、油等生活日用品。村民们高兴地说:“住在整洁文明的新小区,享受着城里人都没有的福利,我们比城里人过的还滋润”。

  随着旧城改造的深入,撤销了村委会,组建了社区居民委员会,村民变为了居民。就业享受到国家免费培训,社会保障享受到国家优惠政策。集体土地变国有土地,集体经济变股份经济,这些深层次的变化,让群众既搬得回来又住得安稳,生活质量大幅度提高。

  而多余安置房的租金收入、三产房的经营性收入和就近上班的工资性收入,打破了传统村民以土地为依赖的生存模式,更让代家湾小区的新市民住得舒心、过得称心、活得安心。

  在代家湾村工作了十余年的老书记杨珠宝,是城中村改造的执行者和见证者,他说:“虽然城改过程中有许多艰难和曲折,但看着群众如今的幸福生活,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城改让代家湾人享受到了城市发展的成果,给予了他们实实在在的幸福感。

  编后语:从低矮破烂的棚户区到整洁靓丽的居民社区,从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到便捷舒适的现代化生活体验,这是代家湾人对于城改的显性体验;而“5820”安置新模式,关于农民变居民后生活出路的一系列措施,则在更深层次上保障和提升了城改村民的幸福感。这一切源于宝鸡市“让城改真正惠及民众”的思想理念,让农民享受到改革发展的成果正是城镇化建设的应有之义。

责任编辑:霍然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