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改革大潮中的生力军
时间: 来源:中国农村网 作者:昆山市农村经济研究会 字号:【

  随着昆山改革开放的高潮一波又一波掀起和经济社会发展30多年的持续增长,经济建设开发到哪里,农地就被征用到那里,那里的农民就蝶变为失去土地的居民。他们或成为进厂企的“土地工”,或自主办厂搞实业,或下海经商各跳龙门,或就地就业从事环卫、绿化、保安、家政等社会公共服务等。他们在党的政策指引下,既是改革的奉献者,又是改革的得益者,既是创业的实践者,又是创新的探索者,名副其实地成为昆山农村改革开放大潮中的生力军。

  一、失地农民的情况与特征

  通过调查分析,昆山失地农民这个群体经历30多年,从开始时的一二百人,发展到2015年已有近40万人之多,这是农村大开发、大建设、大发展的产物,也是社会结构、代际流动大变化的象征。昆山明显的有以下几个特征:

  1. 转身早,涉面广。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首先在老城区周边的玉山、正阳、五星、新昆、东星、红峰等6个村(大队)出现,高峰在1984年昆山创办全国第一个自费开发区后,西河、合兴、和平、珠江村(大队)大批农民失去承包的集体土地在苏南地区率先转变身份,成为农转非的市镇居民。为了保护他们的切身利益,县(市)里早期以“征土工”形式安置,基本享受城镇企业职工待遇,对其中有一定文化水平、懂经营、会管理的青壮年,分别安置到“七站八所”工作,至今大多享受事业单位工资待遇。尔后各镇工业小区参照开发区的上述做法,对被征使用土地后的失地农民,因人制宜分别安置就业。尤其是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以后,昆山各级领导审时度势,快速推进大开放、大开发,大片土地被征使用,失地农民之多、涉及面之广创历史新高,在苏南地区乃至全国小有名气。据各区镇统计资料显示,至2015年底,全市累计失地农民涉及119627户、人口399711人,分别占本地户籍总户数、总人口的102.3%和94.1%。其中全失地农户达78037户、人口224930人,分别占失地总户数、总人数的65.23%和56.3%。昆山现在的本地户籍人口之所以少于累计失地农民户数人户,是由于1998年第二轮土地承包确权发证时,一批知青、下放户、大中专学生、转复军人,以及买户口者等虽离开原籍,但不愿放弃承包权,加之原失地农民户籍分家的因素,造成失地补偿户的总数超过了本地户籍的户数、人口总数。

  2. 奉献大,受惠多。改革开放后,昆山凭借地域和土地资源充裕的优势,引进外资发展工业及第三产业,一跃成为现代工商城市,从1985年起连续11年综合实力名列全国县级市榜首。究其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农民奉献出大片农地,提供廉价劳力,营造良好环境,不断推进开发建设。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发展就可见一斑。该区土地承包确权时拥有121927亩耕地,到2015年已征使用109992亩,合73.3平方公里,区内有10369户农民全部失去土地,占总农户数的69.7%。开发区就在这片热土上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2015年平均每平方公里实现工业总产值64亿元、地区生产总值16亿元、进出口总额9亿美元和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个亿。其产出效益名列全国国批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前茅。从另一个方面看,昆山的失地农民既是改革开放的奉献者,又是得到市委、市政府出台的多项政策优惠的受益者。在征用土地补偿方面,随着户籍制度的改革,取消“征土工”做法,安置补助费直接发给失地农户,其标准早期每人5000元,后期增至1万元;2001年起,昆山市委、市政府出台了“一失三不失”的相关政策,即确保失地农民不失业、不失利、不失财,只要有劳动能力、愿意就业的一般都解决就业,找到合适工作岗位;对失地补助标准,实行“3、6、9补偿政策”(即征用责任田每亩补偿300元、自留地每亩补偿600元、口粮田每亩补偿900元)。除此而外,实行农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老人粮食补助等政策措施。2004年1月起,按照省政府规定的新标准,每亩补偿12600元,由各镇直接一次性支付给失地农民;2011年又提高到16800元。同时将市政府原定的征地补偿标准,由“3、6、9”提高为“4、8、12”;2005年7月起,突破城乡户籍身份的限制,失地农民作为本地户籍灵活就业人员参加城镇职工社会保险;2009年起,失地农民社会保险实行城乡并轨,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时至今日,失地农民养老保险每人月均一般2000元左右,高的3000元左右。在拆迁安置方面,昆山在全国率先推出“拆一还一、货币补偿”的政策,即对被拆迁农户的房屋(包括副房),均按原有面积安置新房,宅基地按土地级差价格以现金结算。这样被拆迁农户一般不花钱或少花钱,就可分到2至3套公寓房,多的达4、5套。对此,农民喜称“家产一夜超百万,变成一个暴发户”。现在有些失地农户经批准自费翻建农村别墅,其价值高达近千万元。在社会福利方面,昆山的失地农民大多被安置在靠近城镇、交通方便的新型社区。社区内一般都设置老年活动室、娱乐健身场、图书馆、医务室等设施;社区邻近都有学校、医院,方便子女入学和村民就诊,同时开展建设文明社区活动等,逢年过节老年人可享受红包及慰问品,有的镇还自建“离家不离村”的康乐寿养老院。如今众多的社会福利赢得失地农民男女老少异口同赞。

  3. 门路宽,致富快。失地农民就业创业门路比较宽,增收致富比较快。尤其是一批早期失地的农民,可谓早失早得益,他们就业创业先人一步、快人一拍,率先掘得一桶金,尔后滚动发展有基础,时至今日,已涌现了不少家产超亿、千万、百万元身价的致富创业者。对失地农民好中差三种类型百户收入情况调查来看,不论是户均总收入还是人均纯收入,都高于全市平均水平。资料显示,百户失地农民的户均纯收入145583.6元、人均纯收入34218元。其中工资性收入人均41120元、经营性收入人均66492元,均高于全市平均水平。财产性收入占其总收入的11.75%、高于全市1.55个百分点,转移性收入12.6%,高于全市1.4个百分点。在11个区镇中,开发区人均纯收入最高,为42371元;其次是高新区,人均纯收入39749元,分别高于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26%和18.2%。由此证明,先失地者确实是先开发,先得益。

  二、失地农民创业增收存在的问题与困难

  从调查情况看,失地农民中一部分敢于创业、创新的业已成为昆山农村致富的标杆,但还有不少的失地农民由于种种原因,经济收入还未达到中等收入水平。究其原因,在创业增收方面,突出的还存在以下三个问题与困难:

  1. 思想观念跟不上时代前进的步伐。一是满足现状,不思进取。部分失地农民固有的小富即安、狭隘保守的观念没有根本改变。有的认为:“小康不嫌少,中康达不到,大康不去想”;“有的宁可在家打麻将,不愿出门去创业”;还有的“只求旱涝保收,不求风险致富”。二是高不攀,低不就。有些失地农民对高收入的技术工种做不了,而对苦脏累的体力工不愿干。尤其是少数失地农民抱有“拆迁骤富”的不良心态,坐等天上掉下大馅饼,发财的期望值很高,但自身不去努力创造。三是小圈子,小天地。不少失地农民习惯于自己所生活的小圈子,一般以血统、亲缘、邻里等关系网络为基础,而对现代社会的交往顾忌较多,往往一叶障目、两豆塞耳,信息不灵,坐失良机。

  2. 持续增收亮点不多后劲不足。昆山失地农民的收入已连续11年高位增长,其增长幅度不仅高于全市农民收入的平均数,而且超过城镇居民收入增长的幅度。座谈中,普遍反映今后持续增收的空间不大,突出的是“工资性收入增幅不大,经营性收入发展艰难,财产性收入有增有减,转移性收入油水不多”。特别是对取消“4.8.12”征使用土地补偿政策反响较大,认为补偿政策到期取消是正确的,否则历史遗留问题永远割不断,但对照不失地农民每亩可补到800元左右的流转费,而且可传子孙,感到自己眼前吃亏了。还有的认为受大环境影响,带动持续增收的龙头项目、龙头企业较少,且覆盖面不广,发展后劲不足。但也有反映,农业、农村增收潜力虽然很大,然而这篇文章还没做好,究其原因是人才匮乏、后继无人。现在的状况是“70后不愿种田,80后不会种田,90后不想种田”,今后谁来经营好现代农业确是个大问题,切不可小视。

  3. 能力、素质不适应形势发展需要。失地农民这个庞大群体的特征,文化偏低、技能偏弱、创业经营门路偏窄。部分失地农民虽有创业创新愿望,但心有余而力不足,只能望“创”兴叹。有的自身感到“不识ABCD,不懂电脑设计”,不想创新创业,甘心在家歇业。由此导致户与户之间收入差距拉大。据淀山湖镇抽样调查的100户失地农民资料反映,因文化素质、技能高低造成收入明显出现高、中、低三个档次,高档的年人均纯收入4万元以上,中档的34000元左右,低档的只有3万元左右。

  三、助推失地农民持续增收的对策建议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根据座谈讨论意见,为了促进失地农民持续增收,特提出如下几点对策建议:

  1.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一是进一步扶持合作农场、集体农场和种粮大户等新颖经营主体不断壮大。与此同时,积极鼓励有能耐的失地农民打消顾虑跳出农门搞二、三产业,以不断增收致富。二是根据供给侧改革的要求,进一步优化农产品结构,加速创建优势产品、著名品牌,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群体,提高产出效益。三是推进农业“接二连三”,发展第六产业,当前要突出发展完善“互联网+农业”的网络体系,不断提升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水平,使农业与二三产业深度融合,营造关注、支持、参与“互联网+农业”发展的良好氛围。沿湖各区镇要充分发挥生态环境优势,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的农家乐、民宿,以及生态农业、观光农业、休闲农业,积极打造“老街游”、“曲中文化游”、“景中生态游”和“水中休闲游”,拓展“接二连三”这个朝阳产业发展的广度和深度。

  2. 完善发展三大合作。一是进一步深化改革各类合作组织的运作机制,使之成为失地农民致富的重要渠道。例如:为巩固提高合作农场、集体农场,关键要选好场长和所在村的党组织领导人员,村级组织应以服务为主,决不能损害甚至剥夺农民的利益。富民合作社、社区股份合作社一定要公开透明,不折不扣地将红利分配给农户,让失地农民得到更多实惠。二是进一步加大支持各类合作组织的发展力度。特别是金融部门要介入,将小额贷款成为失地农民创新创业的造血机器;税务部门对各类合作组织在政策许可的范围内,给予免税或从低征收的待遇,促使其不断成长壮大。三是进一步总结推广各类合作组织发展的典型经验,帮助大家拓展视野,增强信心。昆山开发区的经验值得借鉴。其辖区内18个村已全部成立社区股份合作社,另有富民合作社12家,量化村级集体经营资产83221万元,配置股权64956股。2015年社区股份合作社分红总额1244万元,累计发放村民红利3411万元;富民合作社分红总额686万元。这些红利全部落实到村,分配到户。

  3. 强化创业创新引领。为了让广大失地农民成为创业的新颖主体,在帮助他们克服小胜即满、怕苦怕累思想的基础上,采取有效措施,千方百计引导“有体力去就业、有能力办实业、有实力创大业”,真正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动局面。同时,加大对失地农民创业创新的扶持政策力度。座谈中普遍要求,完善现有的小额借贷政策,对失地农民创业贷款额度、还贷时间上要放宽限制;同时要加强诚信教育,降低信贷风险,改善融资服务。特别是对初创型的失地农民,要看重一眼、拉他一把、送上一程,促使其快速实现创业增收致富。

  4. 加大技能培训力度。一要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失地农民培训机构。建议各区镇和相关部门要在充分尊重失地农民创业意愿的前提下,分期分批组织专业培训。尤其要加强农业创业致富典型的宣传,定期聘请成功创业农民现身说法、介绍经验,开展传、帮、带活动,以提高大家创业意识,增强创业欲望和创业热情。二要强化针对性培训,在内容上要与市场需求相一致,层次上要视年龄、智能、性别等差异,因人而异、因材施教,让他们各有所得。不论哪种岗位培训,建议各区镇和相关部门一律实行免费,大开方便之门,让更多失地农民掌握技能,做到应知应会,胜任各自工作岗位。三要重视职业农民的发掘与培育。在这个问题上要舍得花财力和精力,努力做到“四个一批”,即农业职业院校中定向培育一批、进村工作大学生引导一批、现有农村青壮年中提升一批、正在从事农业经营主体中培育一批,务求使经营现代农业后继有人。

责任编辑:霍然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