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探索推广“小规模、组团式、生态化”新村建设模式
时间: 来源:中国农村网 作者:川农 字号:【

  近年来,成都市探索推广“小规模、组团式、生态化”新村建设模式,努力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进程中留住乡愁。

  成都是大城市带大农村的特大中心城市。新村建设极易受城市建设影响,农村形态更易被城市形态取代。一旦农村形态消失,农村文化将失去载体,传统耕读文明就失去了根。成都市委、市政府清醒认识到上述问题,在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中,重视保护川西农村传统文化和形态,创新探索出使农民生产生活得到便利、川西田园风貌得到保持、农村和城镇功能性差别不被消除的“小组生”新村建设模式。在开展先期试点的基础上,市政府专门出台建设指导意见和规划技术导则,将“小组生”新村作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点、作为保持农村特色、传承耕读文明的重要载体全域推进建设,受到中农办、农业部、省委、省政府的充分肯定和农民群众的普遍欢迎。目前,全市已启动建设“小组生”新村109个、建成54个。

  “小组生”新村的规划建设遵循“三体现一方便”的要求,切实做到体现田园风貌、体现新村风格、体现现代生活,方便农民生产。

  小规模聚居,主要是控制规模。本着宜聚则聚、宜散则散和尊重农民意愿、方便农民生产生活的原则,合理控制建设规模,防止脱离农村实际、盲目求大、片面讲集中、赶农民上楼。新村规模一般100户至300户;内部每个小组团20至30户,一般不超过50户。根据一户一宅的建设政策,充分考虑各家各户的人口状况、经济承受能力,统一设计不同的户型,建设“紧凑型、低楼层(不超过3层)、川西式”特色民居。

  组团式布局,主要是优化形态。充分利用林盘、水系、山林及农田,合理考虑群众的生产生活半径,形成自然有机的组团布局形态。新村由几个大小不等的小聚居组团组合而成,组团间留有足够的生态距离和空间,既适当组合集中,又各自相对独立。每个新村均建有不低于400平方米的标准化公共服务中心,配置综合服务、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不低于21项的公共服务设施。

  生态化建设,主要是保护环境。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充分利用自然的地形地貌,正确处理山、水、田、林、路与民居的关系,严格保护优质耕地、保护林盘、保护田园、保护农耕文化,避免夹道建设,体现背山、面水、进林盘的乡土味道和农村特点,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历史形成的林盘,原则上不砍一树一竹,聚居点内房前屋后,让老百姓种植蔬菜瓜果,建“微田园”。

  具体实践中,不断深化和推广“小组生”理念,形成了一套比较系统、有效的做法。

  统筹谋划全市规划一盘棋。市、县、乡、村四级规划覆盖率达100%;不论新建、改造和保护,都遵循“小组生”理念,先规划后实施;创新推行乡村规划师制度,加强对新村规划建设的指导。全市规划保护川西林盘2000个。

  因地制宜“建改保”相结合。有条件、农民有意愿集中居住的区域,引导农民新建“小组生”新村;不具备集中居住条件的散居院落,按“小组生”形态和功能改造提升;对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村落民居,严格锁定保护,列入保护的国家级和省级历史文化名镇17个,国家级和省级传统村落8个,命名天府林盘示范点106个。

  全域推进整治农村环境。实施以棚户区、城中村、老旧院落、老旧市场改造,大气雾霾、河渠污染、交通秩序、市容市貌、违法建设、农村环境治理为重点的“四改六治理”工作,开展风尚新美、环境秀美、生活富美创建活动,引导农民自我管理,改善农村生活环境,提升环境品质。

  创新机制深化改革推动。坚持政府引导、市场导向、农民自主的原则,发挥土地综合整治、林盘整治和灾后重建项目载体作用,腾挪土地资源。引导农民成立集体资产管理公司或合作社,自主实施土地整理,解决新村建设“主意谁来拿、钱从哪里来”的问题。围绕产村相融发展,探索“土地股份合作社+农业职业经理人+社会化服务”农业共营制,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连片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夯实新村建设的产业基础。

  注重特色保护传承文化。在“小组生”新村建设中融入和传承传统农耕文化、历史文化、建筑文化、民俗文化、饮食文化,形成浓厚的乡村文化气息,保护传统民居、林盘植被、河塘沟渠等农村形态,留住传统耕读文明的魂,都市现代文明与乡村风情相得益彰,为都市人留下乡情乡愁。

  ​

责任编辑:霍然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