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画《哈尼山居图》和《长江乡居图》是江西省工艺美术大师熊国辉先生为农业部美丽乡村创建活动领导小组举办的“我和美丽乡村”安吉杯第二届全国书画摄影征文大赛创作的陶瓷作品,他将陶瓷艺术这一中国传统艺术形式,与美丽乡村建设的时代主题结合在一起,创作出了优秀作品。
《哈尼山居图》以入选世界遗产名录的红河哈尼梯田为蓝本进行创作,全图以长卷的形式展示哈尼族举世闻名的梯田景观。画面左前部以大篇幅展示梯田景观,熊国辉大师一方面现实地呈现了哈尼梯田层叠的景观形态,另一方面又注重以流线的方式巧妙表现梯田景观的特色,数十田一田一状,流线也与梯田水面完美结合;画面右前部以青绿为主色,与梯田的白色形成对比,成群的哈尼蘑菇房在碧水青山中若隐若现,映衬出哈尼原始、优越的自然环境,林峦深秀中一条古道缓缓展开;画面远景大部都是蓝天白云,设色空淡,以虚衬实景,刻画出哈尼山村的高耸、辽阔。板画色彩鲜艳,山水云树的布置疏密得当,远山隐约、连绵起伏,山间丛林茂密,点缀房屋、古道,梯田曲线丰富、姿态万千。
哈尼族是个跨境而居的国际性民族,主要分布于中国云南元江和澜沧江之间,《哈尼山居图》呈现了哈尼族乡村生活的三种景观:梯田、蘑菇房和茶马古道。
哈尼人将沟水分渠引入田中进行灌溉,因山水四季长流,梯田中可长年饱水,保证了稻谷的发育生长和丰收。哈尼族垦殖梯田,随山势地形变化,因地制宜,坡缓地大则开垦大田,坡陡地小则开垦小田,甚至沟边坎下石隙之中,无不奋力开田。因而梯田大者有数亩、小者仅有簸箕大。往往一坡就有成千上万亩。
蘑菇房,顾名思义,就是住房状如蘑菇,是哈尼族的传统建筑。房屋由土基墙、竹木架和茅草顶构成,屋顶为四个斜坡面。建筑以土石为主要墙体材料。屋顶有平顶的“土掌房”和双斜面四斜面的茅草房。因地形陡斜,缺少平地,平顶房较为普遍,既可防火,又便于用屋顶晒粮,空间得到充分利用。房子分为三层:底层关牛马、堆放农具等;中层用木板铺设,隔成左、中、右三间,中间设有一个常年烟火不断的方形火塘;顶层则用泥土覆盖,既能防火,又可堆放物品。
元阳哈尼族梯田生态系统呈现着以下特点:每一个村寨的上方,必然矗立着茂密的森林,提供着水、用材、薪炭之源,其中以神圣不可侵犯的寨神林为特征;村寨下方是层层相叠的千百级梯田,那里提供着哈尼人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粮食;中间的村寨由座座古意盎然的蘑菇房组合而成,形成人们安度人生的居所。这一结构被文化生态学家盛赞为江河——森林——村寨——梯田四度同构的人与自然高度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
哈尼族村寨是茶马古道的重要一环。哈尼族通过古道与其他民族进行经济往来,将茶叶等哈尼产品运往昆明并进入中原地区,而古道也为哈尼族带来盐、铁制农具等生活必需品和先进的耕作方式。
与《哈尼山居图》以实景入画不同,《长江乡居图》则是以虚化写意的形式描绘出一幅自然、辽阔、闲适的江边乡村生活图景。板画构图布局经过了艺术家的精心取舍,采用中国传统山水画的“阔远”透视法,“有近岸广水,旷阔遥山者,谓之深远”。画面从两边向内收,江水于群山中奔流而下,再从奇石间急速流出,而平湖就处于两处激流之间,起到以动衬静的效果。江中水面辽阔、白帆点点、轮船鸣航,江岸红顶白墙、绿树良田、桃花烂漫。作品虽以美丽乡村为主题,但在内容上却以大幅来表现江水,从而侧面勾勒出长江沿岸乡村独特的位置、优美的环境和宜人的风光。
熊国辉在创作作品时,特别注重用笔和用料,利用笔力勾勒线条作为骨架来造型,体现线条的质地和美感,并用线条去表现物体的形象及动感,比如对江水形态的捕捉和表现,主要是通过线条的曲线变化和疏密粗细来呈现。同时在用墨上,讲求墨的浓淡变化,山水的淡墨与村庄及周边景观的浓墨形成对比,使画面产生丰富的层次感、韵律感和节奏感,透出一种简约空灵、飘逸洒脱的韵味。
中国古人历来讲究择水而居,古代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的收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水资源的丰富与否,于是水就成为了古代人民物质生活的重要来源。在我国漫长的人类进化史中,先民们依江河而居,除了直接取用江河之水用于生活外,江河中的鱼、虾、蚌、蟹和莲、芡、菱等水生动植物资源更是裹腹的重要来源。而随着古人生活内容的丰富,“水文化”更是成为中国文化的独特表现形式,老子言“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孔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分别以水喻“道”和以水比喻修身养性之道,就代表了古代对水文化的两种典型认知。
中国古代水文化是体现人水关系的文化,人与水的和谐是中国古代水文化的共同诉求,不管是文学中的“水”、哲学思想中的“水”还是宗教思想中的“水”,追求的都是人水和谐的关系。人水和谐的传统水文化有重要的现实价值,美丽乡村建设中尤其应该注重水文化的挖掘和利用,所谓“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都强调山和水在建设乡村文化和美丽乡村中的重要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熊国辉分别以山和水作为美丽乡村陶艺作品的主题,显然是深思熟虑、意义深远的。
除了两件板画外,熊国辉大师还为中国江河源主题陶艺作品——黄河源创作了板画《爱洒九曲十八弯》和瓷瓶《那曲圣源绿锦绣》。
《爱洒九曲十八弯》撷取“天下黄河九曲十八弯”的俗语,以油画的形式呈现黄河曲折性的特征。黄河在上游是一条清澈见底、水明如镜的河流。数千年来,生活在这里的大多是少数民族,其中,主要是藏族人民。他们根据黄河上游的地形、景观等,将上游诸河段取了更有特色的名称,如卡日曲、约古宗列曲、扎曲、星宿海、玛曲、析(赐)支、河曲、九曲、逢留大河等.藏语称 “河”为“曲”。所谓九曲十八弯只是一种概数的说法,来形容河套平原上黄河的曲折性。板画大部分为草地所占据,表现的是黄河源头的生机盎然,草地上一条弯弯曲曲的河流向从远方缓缓流出,观者的视角也随着河流向远方曲折展开,而蓝天白云与绿草交相辉映,形成一幅和谐美好的源头生态图景。有意思的是,在河流上游的草地上,突兀地裸露着一块石头,使得整个河流像是一条龙的形状,石头恰似龙头。龙是中华文化的象征,从先民对龙的崇拜开始,龙文化已经渗透到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龙文化与黄河文化是一脉相承的,黄河便如同一条巨龙蜿蜒横跨中国大地,而艺术家为作品取名“爱洒九曲十八弯”,也是寓意黄河像母亲一样,哺育亿万中华儿女,孕育灿烂的华夏文明。
瓷瓶《那曲圣源绿锦绣》,撇口、直颈、溜肩、筒腹微鼓,圈足。筒身以青花描绘源头图景,笔力沉稳、清新淡雅、层次分明。远景崇山峻岭、层峦叠嶂;中景房屋俨然,勾画细腻;近景细心收拾,简洁中又尽显高原生活图景,显示了作者深厚的中国绘画功底和艺术修养。
自完成中国江河源主题陶艺作品之后,熊国辉便开始尝试将陶瓷创作与乡土文化和美丽乡村结合。在熊国辉看来,陶瓷艺术必须兼顾艺术价值和实用价值,陶瓷在最初都是以实用为目的的,实用决定着传统陶瓷造型结构的基本形态。它们的创作者即是手工业者又是农民,他们所接触的都是以传统文化为中心的民间乡土文化,耳濡目染的是地方戏剧、民间年画、剪纸、刺绣等,形成的文化修养是典型传统的。重新将陶瓷创作与乡村和乡土文化联系起来,是熊国辉探索陶瓷艺术的传统与当下、实用和艺术融合的实践方式,《哈尼山居图》和《长江乡居图》就是这一探索的成果,我们期待熊国辉大师未来创作出更多更优秀的作品。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