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文化自信的全域旅游教育功能开发路径创新
时间: 来源:中国农村网 作者: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 金琰 字号:【

  从全域旅游角度,生态旅游是肌底,婺源、严田都是基于生态旅游来发展;创新人才是抓手,要实现全域旅游升级,必须需要人才和创新;文化教育是标识,如何在博士论坛上引动传统文化和教育文化的开发是未来的亮点;核心是平台和品牌。

  一、问题倒逼与对标案例

  习总书记说,问题是一切创新的起点。婺源乡村地域是我国古村落旅游的突出代表。随着交通升级,以“生态田园”、“文化古村”、“景区联动”为主要发展策略,大力发展旅游经济,并取得显著成效。但当乡村旅游进入“全域旅游”时代,婺源旅游面临着新的挑战与问题,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顶层设计与规划引导的缺失,婺源的景区、景点非常丰富,但是主题主线以及规划的引导作用如何发挥;二是游客数量与价值资本的落差,要实现规模增长是比较容易,但游客除了消费,留下垃圾,是否能转化为资本价值?三是居民宜居与游客宜游的矛盾。在此,举三个案例。

  安吉模式——政府主导的顶层设计。政府着力制定标准、以奖代补、配套建设,扮演好促进者、能力赋予者的角色,尤其重视对村民、旅游服务从业人员的生态文化意识培养与教育。安吉的发展是一个以规划为导向的过程,将城市和乡村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规划,以县城中心作为“门户”,中心镇作为服务农村腹地的“枢纽”,特色村为节点,注重中心镇带动村庄组团的产业、功能与业态的差异化定位,避免同质竞争。同时,以旅游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打造“中国第一竹乡”,规划“全球竹产业生产制造基地”和“中国竹产业研发设计中心”、“世界竹产业品牌营销中心”、“国际竹产业文化交流中心”。

  乌镇模式——创新驱动的产业融合。同样是旅游,乌镇走出了资源依赖型到服务依存型再到资本流动型的路径模式。从乌镇到古北水镇;从旅游经济到会展经济;仅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三天就给乌镇带来了9亿元左右的收入。而2014年全年,乌镇服务业完成的营业收入也不过28.5亿元;从传统产业到互联网创业,在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后,在桐乡地区新注册的互联网企业的数量有70-80家,而小小的乌镇就有20余家互联网企业自去年11月后进驻。建设了中国互联网博物馆,已成为省级互联网创新试验区,今年可能会被授予国家级的互联网创新试验区。

  郝堂村模式——民众参与的特色路径。郝堂村的主题是走进乡村,开启民智,三方合作,融入生活,重建生态。通过各类乡建机构、乡村景观设计师、公益性组织与教育机构走入农村,与农民对话、交流,激发农民保护与建设乡村的内生动力,重建乡村文化自信。郝堂村从“空心村”转型为吸引大部分村民回归的美丽乡村,同时成为面向外来游客的生态文明教育典范,有效化解宜居宜游的矛盾。从大产业的视角建设村域经济社会生态系统,避免单一的旅游开发影响乡村景观格局,同时又有季节性限制的消极方面。郝堂村的经济生产系统是按照农业服务业模式开发,结合金融合作社和网络销售平台的以茶文化为核心的农业服务业。

  从三个案例可以总结出,生态旅游方面,这三个案例都体现了立足山水、田园、植被、道路、村居以及人的活动的大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同时从旅游起步,但绝不仅仅是单一的旅游;从创新和人才的角度可以知道,创新是促进生命周期不同阶段飞跃的关键,政策人才、科研人才、内部人才、外来人才的聚集互补是创新的主体;在文化与教育方面,这三个地方都体现了从文化自觉到文化自信,体现了教育功能(对内、对外)的开发促进了价值增值的实现。

  从这三个地方可以看出,全域旅游与文化自信有密切的关系,那么什么是全域旅游?

  二、全域旅游与文化自信

  什么是全域旅游?从我自己的理解,全域旅游归纳为四个方面,一是全域配置资源,原来的水利建设同样具有审美游憩价值和休闲度假功能,风景道路、完善的自驾车旅游服务体系和配套标识、营地等;二是全链产业融合,旅游+工业、旅游+农业、旅游+文化创意产业、旅游+互联网产业,形成一个多链融合、供需匹配、闭环增值的体系;三是全景标准体系,多规合一、整体优化环境、整体优美景观、全过程的优化旅游服务;四是全民共建共享,各级政府主体、科教服务机构以及相关企业集群、当地居民参与和游客互动参与形成一个生命共同体与学习共同体。

  什么是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要涉及到习近平总书记的三次重要讲话。2016年5月17日,习总书记主持召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2016年7月1日,习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2016年5月30日,习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通过三次重要讲话,可以得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全域旅游与文化自信是什么关系?两者的关系表现为,文化自信是历史的传承与当代的创新,是以乡村为主体的全域旅游最本质的价值核心;全域旅游是挖掘文化自觉、构建文化自信、传播文化自信、教育文化自信的鲜活载体。要实现两者的互助,需要教育与体验功能的开发、创新与人才的集聚、创意与文化的延伸、信息与平台的构建。

  基于以上思路,现提出关于婺源特色路径和实施策略的建议。

  三、特色路径与实施策略

  瓶颈突破与发展策略。针对一开始抛出的三个问题,在顶层设计与规划引导的缺失方面,要突出文化自信、顶层设计、差异发展、层次功能的全域旅游,从县域、镇域到村域经济形成全域旅游的差异化体系;在游客数量与价值资本的落差方面,用创新驱动、高端服务、三产融合、资本增值的价值体系来解决落差;居民宜居与游客宜游的矛盾方面,用城乡互动、教育体验、创新创业、数据咨询的平台网络来破解。

  特色路径与具体抓手。表现在具体的特色路径方面,一是博士论坛树标识。今年是第二届,希望不断延续下去,形成品牌。博士论坛是传承创新古今教育文化,形成全旅旅游文化教育功能品牌,要形成线上线下、集中分散、会议常态、社群管理的博士论坛;二是博士村庄聚人才。把进士村形成新常态下的博士村,打造“三农”博士社会实践、乡村调查与服务社会基地,聚集各类人才,建成博士主导的“人才特区”;三是耕读研修做体验。可以积累总结分享博士学习经验,面向青少年的耕读研究营地,面向全社会的文化自信体验学习基地;四是创新创业搭平台,聚集与引动创新创业政策,开展各类“三农”创业培训,搭建创投创服平台。

  总体上,要体现传承田园耕读文化、重塑教育文化自信、聚集创新人才资源,以文化教育标识引爆全域旅游发展的新路径。

  ​

责任编辑:霍然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