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筹城乡发展 着力改善民生 全面推进美丽村镇发展
时间: 来源:中国农村网 作者:陈海洁 字号:【

  文/海南省儋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那大镇党委书记 陈海洁

 

  党的十八大提出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明确了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重大任务,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了全面部署。

  那大镇是儋州市委、市政府所在地,全镇辖区总面积258.76平方公里,辖21个行政村、11个社区,人口32万。近年来,那大镇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和习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争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范例,谱写美丽中国海南篇章,围绕市委、市政府“一市双城三区四地”发展战略和“两区两园两路两镇”的发展思路。采取“思想扶贫、技能扶贫、就业扶贫、保障扶贫”全面打赢扶贫攻坚战的举措,全面实施和落实“个、十、百、千、万、十万”的工作思路、工作目标及工作任务。即,“个”是“提升执行力、创建学习型、技能型、服务型镇政府”的一个工作思路;“十”是建设10个美丽乡村;“百”是实施“百名村官上大学”素质工程和“百村十个一”民生工程;“千”是发展壮大2000头山猪养殖基地和2000亩常年瓜菜示范基地;“万”是发展1万亩玫瑰基地和1万亩柚子基地;“十万”是创建10万亩中国农业公园和10万亩美丽乡村旅游产业园。进一步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着力改善民生,建设美丽村镇。2015年那大镇政府被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授予“全国文明村镇”,被农业部中国村社发展促进会授予“中国农业公园创建单位”,力乍美丽乡村获荣“中国绿色村庄”、“中国最宜居示范村”,屋基美丽乡村获荣“中国绿色村庄”等荣誉称号。

  一、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提高基层干部整体素质,努力创建服务型村镇

  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强化基层组织服务群众的功能,是密切党群关系的一项基础性和长远性工作。近年来镇党委提出“提升执行力,创建学习型、技能型、服务型镇政府”的执政理念,加强学习型基层组织建设。

  实施“百名村官上大学”素质工程,提高基层干部队伍技能。2014年那大镇政府与海南政法职业学院联合,实施“百名村官上大学”素质工程,开设学制三年的“那大镇大专学历村官班”。计划用3—5年时间致力全面实现农村基层组织干部队伍达到大学专科水平。全面促进基层党组织不断提高服务发展、服务民生、服务群众的能力水平。

  以创新活动为载体,积极搭建基层干部服务民生平台。着力加强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提升基层组织的政治功能和服务功能,2013年镇党委实行一名党员干部连续三年联系一个自然村的包村包点机制,推进“互联网+基层党建”,提升党员素质带动群众素质提升,服务党员致富带动服务群众共同致富,促进基层组织抓农村党建设推动发展的功能。同时结合“民情台账”工作,围绕“服务群众星”、“特色经济星”、“执行制度星”、“环境卫生星”、“廉政建设星”,开展星级“两委”创建活动,实行星级与两委干部薪酬挂钩制,按月自评和按季考评及随机督查相结合。充分发挥基层组织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战斗堡垒作用。

  二、注重城乡统筹,构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努力创建文明村镇

  那大镇把推进创新发展、建设文明乡村和广大群众的发展意愿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投入、部门落实、村民自治”,上下联动、干群合力的工作机制,努力构建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实施“百村十个一”民生工程,改善农村发展环境。2012年以来,那大镇全面实施“百村十个一”民生工程,即一个村庄,一套规划,一条硬化道路,一套文化室、文化广场、健身器材、广播、电视,一条安全饮水管网,一间户厕,一名卫生管护员,一班公交车,一盏公共照明路灯,一项特色产业。全面建设城乡一体化,加快城镇化步伐。目前全镇基本实现村村有规划,户户通硬化道路、村村有文化室、文化广场、健身器材,村村通广播电视、安全饮水、通农村公交车和公共照明路灯,村村配环境卫生管护员,村村有邮政网点,家家有卫生厕所,城区条条小街小巷安装照明路灯……不断延展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建设,保障和改善了民生,提高了广大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

  常态整治和管护农村环境卫生,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升农村社会文明程度,建设美丽文明村镇,改善人居环境是基本要求。在推进农村公共服务均等化进程中,我们着重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着实解决农村“脏乱差”问题,做到农村垃圾每日清、垃圾桶每周洗,垃圾清运采取“户集、村收、镇运、市统一处理”的卫生管理模式,实现全镇城乡环境卫生整治全覆盖、环境卫生常态管护,2015年那大镇88个村庄被海南省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评为海南省卫生村。全镇森林覆盖率达72%,植被呈现多样性,山青、水秀、环境美,农村人居环境得到极大的改善,广大群众得到美的享受。

  三、发展村域经济,深化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努力创建富美村镇

  那大镇在推进农村发展中紧紧推动农村产业转型,促进村域经济发展,增加农村居民收入,提高广大群众生活水平,让百姓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

  政府搭建平台,发挥大基地带动作用,深化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近年来,那大镇坚持文化为先、生态为先、民生为先,依托各村的区位资源优势,致力打造“一村一品”特色产业,先后培育了红旗村、蔬菜村2080亩常年瓜菜种植示范基地、采取农民投资入股的方式建立了横岭2000头山猪养殖基地、在屋基村发展1000亩玫瑰产业、组织发动全镇32个村(居)委会成立农村经济合作社发展1万亩柚子种植和1万亩玫瑰种植。大力发展林下规模种养村庄,侨南、力崖等村分别发展了年产20万头阉鸡和10万头肉猪养殖基地。以基地带动和辐射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2014年全镇农村常住居民可支配收入达11083元,2015年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3413元。

  建设美丽乡村,实施电子商务进农村工程,推进“互联网+乡村旅游”。在新农村建设中,那大镇打造“一村一韵”、“一村一景”、一镇一特色,一镇一产业”,建设具有独特风格的美丽乡村,积极探索以人为本的“田园乡村·幸福那大”的发展路子,发展乡村旅游业,促进农村经济转型,推进村域经济发展。2014年那大镇依托深厚的客家文化资源,创建了力乍客家风情美丽乡村,推出了乡村骑行游、特色农家乐、裹粽子体验、竹林休闲园、乡村风情摄影等旅游项目,成功举办了力乍“儋州粽子”品牌推介会暨2014年儋州品香粽、摘黄皮、农家休闲游活动。依托丰富的优质生态资源,把屋基打造成集农家玫瑰美食品尝、古村落民俗文化寻踪、花海婚纱摄影、生态休闲度假为一体的城乡旅游目的地,2015年举办了“玫瑰相约·鹭鸶相伴——贺中秋庆国庆乡村旅游”系列活动。2015年那大镇建设了380亩鹭鸶湿地公园,明代符南进、符那宽将军历史文化公园。以“北学大寨,南学石屋”的胡松精神,创建石屋艰苦创业精神美丽乡村,在东南亚归侨聚居的侨南村创建侨南东南亚风情美丽乡村、在抗日根据地、革命老区抱龙村创建抱龙红色教育体验美丽乡村。在屋基、洛南、石屋、侨南等12个行政村创建10万亩中国农业公园,并以力乍村、屋基村、石屋村等美丽乡村为示范核心区,着力打造连片抱团的乡村旅游产业,推动村域经济发展。同时推进“互联网+乡村旅游”,在全镇21个行政村,建设农资物流配送站,完善综合服务网络,实现村村通宽带网络,推进互联网+乡村旅游,加快农村特色产品与市场有效对接及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带动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四、分类指导,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努力创建稳定和谐乡镇

  农村的稳定和谐离不开党员干部和广大群众思想素质的提升。我们在推进农村发展建设的同时,着力抓好农村稳定和谐的建设,坚持做到“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把握好农村中“四类人”思想动态和充分发挥“四老”干部的作用。在农村社会中那大镇注意抓好影响农村工作、影响农村发展的“四类人”和“四老”干部的工作。“四类人”是农村中比较有威望的人、农村中比较贫穷的人,农村中思想长期比较落后的人和农村中比较富裕的人。“四老”干部是曾在外工作的老干部、老教师、老村委会干部、老村长。

  “四类人”是农村社会不稳定因素的一个重要根源。对这些人,镇政府主要采取感情投入、法制教育、政策引导措施,长期跟踪服务,用“团结—教育—团结”的办法加以劝导与教育。同时对触及法律红线,依法严厉打击,做到打击一个,教育一片,影响全面。比较富裕的一类人在村里属于善经营、懂生产、勤劳致富的群众。在农村工作中,镇政府在农村工作经常宣传他们,让他们勤劳致富的行为感染和影响其他村民。同时引导他们树立起先富帮后富的思想,在生产技术、生产资金等方面支持帮扶其他村民,发挥他们发展经济、勤劳致富的典型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农村公益事业。

  广泛开展社会公德和普法宣传教育,努力推进法治那大建设。近年来,那大镇结合实际,创新社会管理,率先实现城区11个社区网格化管理全覆盖,做到网中在格,格中有人,人负其责。大力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农村、社区落地生根发芽,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协调规划、同步迈进、提质升级建设了176处核心价值观为主要内容的户外公益广告、法治文化长廊,让核心价值观、法治思想融入广大群众的生活。广泛开展“全民普法和法治服务年”活动,开展未成年人道德教育活动,举办道德教育讲坛。聘请律师顾问为群众提供法律支持,以政策法律引导群众依法办事,依法表达利益诉求。促进矛盾纠纷化解软着陆,确保大事不出镇、小事不出村,构筑友善、法治、和谐的社会。

责任编辑:霍然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