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妈妈,你们还有多久才回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一段开县留守儿童与父母的对话视频,让无数人揪心。一家人隔着电脑屏幕抹泪的画面,看哭了很多人。
在广大农村有这样一个群体——留守儿童。调查显示,我国农村目前留守儿童已超过6000万人。平日里,对于留守儿童来说,父母只是手机里的声波,自己在这头,他们在那头。春节期间,打工者们或者像“候鸟”一样匆匆回家过年,或者要孩子到自己务工的地方过年。匆匆几天的团聚,显然不能弥补留守儿童心中对爱的渴盼。
同样,在中国农村还有这样一个群体——留守老人。年迈的他们不仅要承受着子女不在膝下的凄苦,还要操持着家里的里里外外。面对着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极度匮乏,过年和子女短暂的团聚是他们一年中最期盼的日子。过年前夕的翘首期盼,年后离别的依依不舍,转而又是一年的守望……留守老人的孤独,谁来体会;留守老人的春节,又是何种滋味。
回家团圆是过年的主旋律,但是在这团圆的大背景下,依然会有很多的亲人分隔异地,依然会有很多人无法踏上回家的路。他们怀着对亲人的愧疚,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他们是医生,是护士,是厨师,是武警官兵,是环卫工人,是交警……他们奔赴在各个行业,在他们眼里,最好的年味儿就是坚守岗位,也许他们并不能像我们一样,一家围炉、觥筹交错,然而,他们是春节里最美的一道风景线。虽然春节留给他们的,是浓浓的思念,是淡淡的忧愁,但正是他们的坚守换来了万千家庭的团圆与和谐。
记忆中小时候的过年总是让人印象深刻,在那个物资生活相对匮乏的年代,传统年味儿的味道会更加浓烈。如今,生活水平提高了,过年更加热闹了,但是留在脑海中的记忆却没有那么清晰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宁愿在春节期间约几个好友喝酒聚会、宅在家中发微信抢红包,甚至围成一桌玩玩麻将,也不愿意去见见久未谋面的亲戚,学学传统的中华文化……越来越淡的年味儿,渐行渐远的春节文化让很多人无可奈何,甚至痛心疾首。虽然我们承认年味儿的淡化是社会发展的结果,是文化在“物化”的结果,但我们更应该认识到文化是需要传承的。春节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需要保护的,需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地予以传承,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春节也会增加新的民俗活动和新的文化内涵。我们应该通过努力,让春节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让年味儿变换出更多的味道来。我们更应该把春节的这种文化发扬下去,把春节的年味儿传承下去。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