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歌嘹亮 唱响古村新文化
时间: 来源:中国农村网 作者:沈泽江 任红伟 字号:【

  一、村庄治理的“大陈模式”

  这是一位见垃圾就捡的书记;

  这是一位村民红白喜事必参加的书记;

  这是一位村民有困难,最先出现的书记;

  这是一位把村当成家来治理的书记;

  这是一位用村歌滋养村民、宣传家乡的书记……

  他就是浙江省江山市大陈村党支部书记汪衍君。2005年,因故乡的需要,汪衍君放弃了杭州的优渥生活,回到大陈担任村书记。从此,有过4年军旅生涯的他,给这个古村带来了不一样的生机,开启了“党建引领、文化感召”的村庄治理“大陈模式”。

  大陈村,位于江山市北部,村庄三面环山,回龙溪似玉带,从村中穿过,村落依山就势,呈带状展布,肌理清晰。该村是徽州汪氏后裔聚居地,明永乐初(1403年),中华汪氏74世孙普贤公迁徙至此繁衍成族,至今已具600余年历史,目前村里98%以上的人口为汪姓。自普贤公起,经二十余代汪氏族人的苦心经营,在这块“土田肥美,山川秀丽”的土地上,创建了一个承继徽派古建筑特色的古村落。这里有成片连群的徽派民居,白墙黛瓦,斑驳的青石路,有建于清康熙年间的汪氏宗祠,无不展示着汪氏一族的历史底蕴和文化魅力。作为一个延续了几百年的古村,大陈村与其他古村落一样,逐渐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那时候,村民都希望汪衍君这个见过世面的能人回村里来撑起一片天。而在汪衍君眼里,青瓦白墙的故乡是极具魅力的,因此,他带着对故乡的深厚感情和村民殷切的嘱托回到了故乡。

  汪衍君是从唱村歌开始推动村庄发展的。2007年,由江山人自己作词、作曲、演唱的江山第一首村歌——《大陈——一个充满书香的地方》诞生;2009年,汪衍君唱着《妈妈的那碗大陈面》走进了央视,成为“中国村歌和谐之星”,《妈妈的那碗大陈面》位列中国十佳村歌之中。汪衍君带着大陈走上了一条不寻常的村歌“燎原”之路:从大陈村头唱到省城,从省城唱到北京,最后把“中国村歌发祥地”的称号领回了大陈。如今,在省级文物汪氏宗祠大门旁,赫然立着一块大石头,上书7个红色大字:“中国村歌发祥地”。2013年9月22日晚,200多村民为演员的“中国乡村好声音”村歌演唱会在浙江省人民大会堂举行,引发轰动效应。

  音乐总是充满了魅力,村歌给大陈以巨变:它是融合剂,让后进村变成了无信访村;它是精神食粮,给村民以和谐、激情和幸福;它是冲锋号,给党员干部以自信心、凝聚力和战斗力。如今,大陈村家家户户都会唱村歌。合唱是大陈村的保留节目,且不限人数,大家都可以参与,不会唱歌的,哪怕去走两步,伴个舞也行。村歌点燃了村民内心的艺术细胞和情感,激发了村民的责任感和自豪感。从一个人唱歌,到整个村庄的大合唱,大陈村掀起了全民音乐的热潮,村歌成为村民关系的桥梁和纽带。文化的力量就是如此,去大陈村,一定要听听《妈妈的那碗大陈面》,感受歌曲字里行间的大陈故事,体悟大陈村民歌声中传达出的浓浓深情,因为大陈的过去和现在都浓缩在一首村歌里。

  目前,大陈村奉行“1+7”模式(党员群众一家亲),该模式是大陈村党支部深化“三民工程”、全心全意服务群众的新模式,即1名党员联系7家农户,全村455家农户与村里的66名党员全部结对,开展帮扶互助活动。今年以来,大陈村为进一步深化“1+7”党建模式,成立了“党员先锋岗”和“巾帼示范岗”,让党员和优秀妇女代表轮流持证上岗,当义务巡查员、义务监督员、义务调解员,用常态化的行动助推“三改一拆”、清洁家园、矛盾纠纷调解等工作,用无私的奉献展现了当代农村党员的风采和魅力。这是无职党员体现自身价值的一种创新;是农村党员发挥先锋模范的一种模式;是凝聚党员力量、汇聚集体智慧的一个成果;更是融洽党群关系、推进宗旨意识的一次尝试。

  随着党群关系的和谐以及村歌文化的发展,大陈村迎来村庄发展的好时候:2010年,全国村歌大赛在大陈村举行;2014年,大陈村被评为省文明村;2014年,大陈村被评为省民主法治村; 2014年,大陈村成功举办全国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经验交流会现场活动;2014年,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大陈纪念馆开馆;2014年,央视《记住乡愁》栏目组来大陈拍摄;2015年,大陈农民艺术团参加省“我们的村晚”大汇演,荣登央视《新闻联播》。而汪衍君本人也不断斩获荣誉:2014年汪衍君入围中央电视台主办的“寻找全国最美村官”候选人名单,又先后荣获首届全国村歌之星称号、浙江新农村带头人金牛奖、首届中国(浙江)全面小康特别贡献奖、衢州市最美人物等称号。

  二、历史悠久的大陈文化

  大陈村历史悠久,文化积淀厚重。村中今存清至民国时期古建筑79处,总面积4.6万平方米。汪氏宗祠是最为典型的古建筑,该祠始建于清康熙53年(1714),后经历代修葺、扩建,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美轮美奂的建筑和精湛的工艺令人叹为观止。大陈古村落不仅以“徽派古建村落文化”引人瞩目,更以其“汪氏徽宗衍脉文化”、“崇教重学儒家文化”、“春祈秋报民俗文化”著称于世。近年来,大陈村加强文化融入,充分挖掘传承和发扬“麻糍文化节”、“古祠文化”、“崇尚教育”等传统文化,以文化熏陶大陈人,以文化繁荣大陈村,着力打造“文化大陈,幸福乡村”。大陈村文化礼堂就是在原祠堂旧址上修建的,集学教型、礼仪型、娱乐型“三型”于一体的文化场所,大陈村村民就是在这里唱响了他们的村歌,唱出了他们的幸福生活。

  每年的农历十月初十,大陈都要举行盛大的迎神送佛和祭祀宴饮活动,俗称“十月十迎佛节”。“迎佛节”是一个以“春祈秋报”之“秋报”为核心内容的民间传统农耕祭祀礼俗活动。届时,家家户户都要杵麻糍、吃麻糍,并以麻糍和其他粮食制果品祭祀上天和神灵,故又称“麻糍节”;同时宴请亲朋好友,共庆丰收。

  大陈村还有悠久的大陈面文化。大陈村普贤公定下规矩,但凡客人进门,就都要烧一碗面条,并在面下卧三只荷包蛋。这“面”里有关于普贤公“见‘面’认子”的故事,一碗浓浓的大陈面也成了孝道的象征。大陈面制作工艺已传承500多年,具有“久住不糊、隔夜不沾”的特性。大陈面浓缩了大陈村的宗族根脉和文化,为了延续大陈传统产业,汪衍君联合村里的大陈面作坊主,投资500万元,建起年产5000吨面条的标准化厂房,吸纳村里100多名劳动力,不仅增加了村民的就业机会,提高了收入,也提升了大陈村的知名度。

  三、大陈三张名片的思考

  走访大陈村,在对其有全面的了解后,笔者认为大陈村可以依托古村文化合力打造三张大陈名片,即听大陈村歌、品大陈面、观大陈纪念馆。

  在汪氏宗祠的旁边,有一座大陈村歌的展览馆,讲述大陈村歌的发展历史,但作为拥有“中国村歌发祥地”称号的大陈村,其展览应不仅仅局限于本村村歌,可以在原展览馆的基础上着力打造中国农村博物馆——村歌主题馆,邀请全国各地有代表性的村歌入驻大陈,或辑录成光盘,当游客来参观时,可以为游客现场演奏其所在地区的代表性村歌,弘扬村庄文化,增强农民的文化素养。现代博物馆是征集、保藏、陈列和研究代表自然和人类的实物,并为公众提供知识、教育和欣赏的文化教育机构,是文化传承和交流的纽带。中国农村博物馆目前落户浙江省东阳市南马镇花园村,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原主任、中央扶贫基金会会长段应碧为博物馆的首任馆长。中国农村博物馆——石头村主题馆项目目前落户山东省新泰市龙廷镇掌平洼村。在大陈村建造村歌主题馆,有利于启迪民智,塑造农民的身份认同和乡村文化的灵魂,打造大陈村歌文化品牌。

  大陈面拥有悠久的历史,与村歌相结合,依托大陈面产业,继承与弘扬大陈面文化。一首《妈妈的那碗大陈面》就是典型的文化产业融合,它唱出了大陈的历史故事和现代文化。

  大陈村还有一张名片,那就是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大陈纪念馆。该馆内陈列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九一八”事变后,民族矛盾急剧上升。面对日军的野蛮侵略,蒋介石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向各革命根据地发动了五次“围剿”。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战斗中节节失利,为了牵制国民党兵力,掩护主力红军战略转移,中共中央和中革军委派出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深入闽浙皖赣四省国民党统治地区,宣传推动抗日运动,开展游击战争。该馆分为三个阶段,即先遣队红七军团阶段、红十军团阶段、红军挺进师阶段,全面地展示了红军北上抗日路线图。资料十分丰富,并且详细讲述了红军转战江山时的历史。可以将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路线中落脚的村庄联系起来,做一个集中的研讨和展示,发展红色旅游,保护红色文化,激励人们不忘历史,继续前行。

责任编辑:霍然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