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协恩 中国农村转型发展的先行者
时间: 来源:中国农村网 作者: 字号:【

 

  适逢初秋,江南大地风光无限,正所谓“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

  此时,人们完全置身于一幅生机盎然、和谐雅静的美丽画卷中,并被这异彩纷呈的画面所吸引、所陶醉,更为眼前的这一切所感染、所震撼。

  华西村,这个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引领者,在全国上下积极推动产业转型发展的大潮中,又以其求实创新的改革成就、独具特色的思维智慧、融会贯通的文化精神,成为中国农村巨画中最夺目最耀眼最引人的经典之章。

  同在一片蓝天下,为什么华西村能够创新转型、超前发展?华西村究竟依靠什么走上了又一条腾飞之路?华西村到底依凭什么始终引导中国农民在不断实现新的梦想?生于斯、长于斯,华西人在表达自己对幸福生活的骄傲和自豪时,也吐露出由衷的赞誉和心声。这就是吴协恩书记全力打造的“五个华西”:

  理念华西

  围绕“新常态”,吴协恩提出:新常态就是要有新理念,不能简单地用过去的办法处理现在的事情,而要辩证地用创新的思维应对复杂的变化。说白了,新常态就是不空谈、不争论、不折腾,要实事求是、脚踏实地、有胆有识。正是基于这种理念,他认为转型升级不能追新“赶时髦”,而要按照中央精神脚踏实地地转,要真转而不是假转,要实转而不是空转。过去老书记带领华西人大搞农业,解决的是温饱问题;后来华西搞乡镇企业发展工业,解决的是“富口袋”的问题;现在就是要通过“数量转质量,体力转脑力”的转型升级,提升华西人的生活质量和文明素质,达到“数量转质量更创优,脑袋比口袋更富有”。

  在推进产业的转型升级中,到底应该把握好什么?吴协恩认为,中国现在的转型,集中来讲就是两点:一是从过去的粗放式转化为集约型,二是从过去的无视环境转变到关心环境。环保不是简单地投点钱的问题,关键是从干部到村民都要有环保的意识、自觉的素质和长期的坚持。他的体会有三点:一是处理好“三种关系”:“快”与“慢”、“大”与“强”、“多”与“好”。大不等于好,只有“强”才是真的好。大与好也没有必然的联系,快与慢需要合理的把握。如果转型转得太快,把村民都转失业了,那谁都会转。因此,发展一定要可持续。可持续的就是长久的,也是健康的。二是坚持好“三个考量”:转型不是转给人家看的,而是要让村民、职工过上更好的日子。所以,要用危机意识推动发展,而不是用“莺歌燕舞”装点门面。最起码你要对得起这个企业,对得起手下员工,对得起集团的厚望。三是把握好“三个要素”:转型,一定要早、一定要稳,一定要在企业形势好的时候主动转,而且精力越足越要转,不能等到形势不行了,精力不够了逼迫转。华西如果10年前没有转,而是现在转,那一定会很难;如果现在还不转,等到10年后再转,那一定难上加难。吴协恩认为,发展经济过去靠胆量,现在靠胆识。胆,就是要有老一辈的拼劲和韧劲;识,就是要有新一代的智慧和知识。现在是知识经济时代,应对瞬息万变的行业情形,我们必须迎接变化、拥抱变化、挑战变化,千万不能一成不变。因此,在发展上要抓牢“三个字”:传统产业发展要“稳”、把握机遇动作要“快”、资本市场利用要“活”。今后要充分利用“产业+资本+人才”这一模式,为发展增添新的动力与活力。同时,要发挥自身体制活、节奏快、效率高的优势,做“综合化、特色化”、做“轻资产、活资产”,也就是从事的行业要兼顾短期、中期、长期三大利益,涉足的领域要具备稳定、健康、持续三大特性。

  在使用好各类人才上,吴协恩的观点是,一要有“三个理念”:人事二字,“人”在前,“事”在后。顾名思义,只有先把“人”摆对了位置,“事”才能水到渠成。用好一个人,既要给他权力,又要给他责任;既不放大他的缺点,也不看轻他的优点;既要用有才能的人,更要用会用人才的人。最终目的,就是让合适的人干合适的事,让合适的人上合适的岗。二要有“三种境界”:用人不要不懂装懂,要让懂的人管懂的事;不要外行管内行,要让合适的人上合适的岗。特别是不要狭隘地把别人当成“打工仔”,要有智慧把他们变成“投资者”,要有眼光把他们变成“合伙人”,要有胸怀把他们变成“自己人”。三要有“三个要求”:我们用的人才必须是责任感重的人、大局观好的人、事业心强的人,这不仅仅是赚到钱的问题,更是价值观的问题。四要有“三个尺度”:只要不是原则性错误,就要容得下别人;只要不是方向性分歧,就要敞得开胸怀;只要不是顽固性缺点,就要放得下偏见,毕竟人不可能完美到没有一点瑕疵。五要有“三个原则”:我们既不能让能人“束手束脚”,也不能让庸人“空占其位”,更不能让下面人受到“无谓冤屈”。总之,对于别人的缺点要包容,但不能纵容;对于自己的下属要爱护,但不能袒护;对于受到的委屈要争气,但不能泄气。六要有“三种责任”:不管你是一个书记,还是一个委员;不管你是一位村民,还是一个职工;不管你身处哪个行业,也不管你担任何种岗位,多么忙并不重要,忙什么才重要。要明确自身应该忙什么,应该怎么忙?这就要首先明确责任。责任在哪里,心思就在哪里、力量就在哪里、成效就在哪里。对此,吴协恩深有感触地说:老书记上世纪90年代中期曾提出过“好路、好车、好司机”,他这个理念,影响和促进了华西几十年的用人和发展,实践证明是成功的。现在,吴协恩提出了一个“新三车原则”:合适的人请上车,到站的人开心下车,坐错的人换辆车。他认为,只有这样,华西这辆车才能开得更稳、更妥、更好。一个人脑袋不富,财富再多无非“土豪”;一个厂效益不高,产值再高虚有“其表”;一个家环境不好,房子再好并非“依靠”。他多次强调让青年人到更加重要的岗位上接受锻炼,就是看重他们的水平、注重他们的创新、器重他们的闯劲。其实,对青年人的关心和爱护,就是对未来的关注和担当。因为,只有今天的青年人好,明天的华西村才会更好。

  在企业的生产经营上,吴协恩的体会也非常深刻:一是做好全球化经济的“三要点”,宏观视野要大、站的角度要高、想的方面要全,要把世界经济放入你的团队中,要能够借力世界资本市场、调配全球各种资源。二是如何面对“三种变动”:每一个做企业的人,每天面对的都是一个变动的世界,宏观环境不断变动,微观市场不断变动,自身发展不断变动。我们走的每一步,都面临着风险和挑战。所以一定要有危机感、责任感;一定要有警觉性、预判性。一个企业如果没有危机感,那就是最大的危机。三是经营方式的“三个坚持”:华西几十年的实践证明,不管是经营方式还是交往原则,都应始终坚持“简单而不是复杂”、坚持“透明而不是封闭”、坚持“规范而不是权谋”。四是发展经济的“三个误区”:不能用“赌”的心态做企业,不能以“短”的眼光看发展,不能靠“跟”的方式搞经营。五是今后发展的“三项措施”:中国今后10年的商机,不是“办厂”,而是“并企”。我们要牢牢抓住这一机遇期,主要方向有两个:一是新兴产业,二是混合经济。具体措施有三点:一是明确兼并重组的长期行为,二是提升转型产业的利润空间,三是拓展传统产业的技改延伸。六是旅游的“三种资源”:一是大自然老天爷恩赐给我们的,像黄果树瀑布、九寨沟等文化景观;二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像故宫、长城、兵马俑等名胜古迹;三是自己“无中生有”的。华西旅游,就是无中生有。像金塔、金牛、幸福园、农民公园、世界公园等80多个特色景点,都是华西人自己建造的。还有一条,就是企业的“三种比较”:企业不要总讲自己的优点、长处,而要多找自己的缺点、短处,特别是要学会“比较”,要明确跟谁比、怎么比、比什么。同样一个“比”,有的比出积极,有的比出消极;有的比出士气,有的比出丧气。华西的企业不要同社会上差的或者一般的企业比,而要同社会上最好的企业比。这样,才能比出压力、比出动力、比出潜力!

  在加强管理上,吴协恩也形成了自己的新理念。比如,中央提出的“四个全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他认为,每一个“全面”,都是一系列勇于创新、独具特色的思想体系;每一个“全面”,都是一连串凝聚人心、体现担当的战略统筹;每一个“全面”,都是一整套结合实际、继往开来的制度安排。对于依法治村、依法治企,他提出了“三个自觉”:办事依法的自觉、遇事找法的自觉、解决问题用法的自觉。对于地位,他提出了“三个来源”:只有实干,才会实在;只有作为,才有地位;只有同心,才能同进。对于管理,他提出了“三个要素”:既要放得开,有闯劲;又要守得住,有压力;更要讲原则,有底线,最终要让上面的人懂得收放,让下面的人看到希望。吴协恩说,村庄管理也好,企业管理也好,干部要多用表率的方式为下面带好头、示好范,不要总是习惯于用命令的形式去支配,这样容易让下面人产生逆反心理,导致心不甘、情不愿。管理的艺术,就是要让人在和风细雨中接受工作、在潜移默化中自觉作为、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成长。对于企业负责人,他认为要做到“三个一”:一丝不苟谋发展,要带着危机看问题、带着使命为集体;一着不让强管理,要管实管细管到人、干好干优干到位;一抓到底促效益,要一月抓一月、一月不放松一月。他要求华西的干部:权力面前保持警惕、诱惑面前保持定力、金钱面前保持清醒,不仅要经常自找差距,更要自己战胜自己。

  在工作的具体落实上,吴协恩也形成了一系列的基本准则。对于“一把手”,他要求充分明确“三项职责”、切实做到“三个保障”、科学看待“三个辩证”。所谓“三项职责”,就是定好战略、用好资源、挑好担子。工作就是会干事、能创造、有作为。应该做的事,顶着压力也要干;应该负的责,冒着风险也要担。所谓“三个保障”,一是从“一个人没有坚定的信仰,是干不成大事的,就算能做点事,也只是小事”,保障“华西的信仰让干部不想贪”;二是从“健全制度固然很重要,但落实制度更为关键”,保障“华西的制度让干部不能贪”;三是从“不是少数人监督多数人,而是多数人监督少数人”,保障“华西的监督让干部不敢贪”。所谓“三个辩证”,就是不要看人家对你怎么样,关键看你做得怎么样;不要听人家说了什么话,关键看你自我要求有多大;不要问外部资源有多少,关键看你经营眼光好不好。外部资源总是有限的,但可以提升的内在经营是无限的。一个干部把可能变成可为,是本职;把可能变成不可能,是失职;把不可能变成可能,这才叫本事。你只有心中装着百姓,做事才会想着百姓。也只有这样,百姓工作才会向着你,百姓心中才会装着你。华西的干部就是要通过自律管、制度管、监督管,让还想“闯红灯、越雷池、破底线”的人没有市场,最终要让一把手“有担当、敢作为”,让团队“拉得出、打得响”,让员工“增信心、明希望”。吴协恩一再强调:一个“一把手”一定要时刻保持“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心态!如何确保决策正确,关键要正确处理好三种关系:统筹好“村内与村外”这两个大局,分清楚“集体与个人”这两种利益,兼顾到“民主与集中”这两大主题。不仅如此,对于如何干好工作,吴协恩认为需要“三识”:在这个知识爆炸、日新月异的世界,想要开创一番事业,既要有常识,又要有见识,更要有胆识。如果仅仅有常识,缺见识,就难免陷入平庸;如果仅仅有见识,缺胆识,就难免纸上谈兵;如果仅仅有胆识,缺常识,就难免导致失误。只有同时具备这“三识”,才能把想法变成现实;特别是向老书记学习方面,吴协恩认为,老书记之所以这么伟大,关键是他始终做到了三条:第一,他是一个理想信念坚定的人;第二,他是一个能够留下思想的人;第三,他是一个把幸福留给别人的人。吴协恩表示,老书记身上好学的东西,自己要先学。为此,从2013年开始,他不拿奖金,只拿每月3500元的基本工资,上级这些年批给他的奖金,至今已有1亿元他也全部留给集体。

  创新华西

  改革需要实事求是,需要开拓创新,但坚持实事求是、开拓创新,需要勇气,也需要智慧,有勇有谋才能总揽全局,游刃有余。吴协恩正是这样,他不但敢于实事求是,提出创新的思路,而且善于把创新的思路转化为发展的举措,表现出了共产党员敢为人先、敢于超越的创新勇气。在践行“三严三实”中,华西村党委制订了一个工程——“135”工程,进行深化落实。所谓“1”,学好老书记这一个榜样;所谓“3”,做到“三个结合”:把中央精神与自我对照相结合,把宣誓内容与实绩到位相结合,把规章制度与职责担当相结合;所谓“5”,抓好“五项活动”:开展一次“巩固信仰、明确方向”的集体讨论,进行一次“自找差距、自纠不足”的深刻反思,组织一次“该做什么、不做什么”的制度抽查,发动一次“单位同事、邻里乡亲”的综合测评,动员一次“文化传承、精神延续”的标准征集。同时,还进一步完善了老书记先进事迹展,大型音乐舞蹈剧《老书记》也再次上演。今年7月中旬,他还率领华西骨干人员赴西藏进行考察,不仅就上半年的各项发展进行了一次系统回顾,而且对下半年的各项任务进行了一次全面部署。在藏期间,他不仅把利泰矿业公司确定为华西干部的教育基地,而且用西藏干部的感人事迹号召华西骨干人员,要学习他们的三种精神:一是吃苦精神,二是担当精神,三是奉献精神!

  “老书记有句名言,‘千难万难、实事求是最难’,他善于‘吃透两头’,一头吃透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政策,一头吃透华西的村情实际,值得我们很好学习!”今年5月份,江苏省委罗志军书记在为江苏省党员干部上“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党课时,不仅充分肯定了华西道路,而且高度评价了老书记。吴协恩认为,老书记就是践行“三严三实”的杰出典范,是一名真正忠诚、干净、担当的共产党人。第一,老书记的“严”与“实”,首先反映在对党忠诚、为国尽忠的政治品质上。学好老书记,就是要始终坚定信仰、明确方向。第二,老书记的“严”与“实”,时刻体现在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优秀品格上。学好老书记,就是要始终解放思想、敢于担当。第三,老书记的“严”与“实”,着重彰显在清廉自守、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怀上。学好老书记,就是要始终坚持有福民享、有难官当。吴协恩认为,华西党员干部践行“三严三实”,重在“严”,贵在“实”。要把老书记提出的“三正三平三守三不倒”,作为干部做人的准则,做事的标杆。做到了,就是经得起考验的干部、顶得住压力的干部、打得开局面的干部。同时,华西通过每年一次的“集体宣誓”、每年一次的“纪念活动”、每年一次的“七一大会”,引导干部做原则坚定的榜样、做素质过硬的榜样、做勇挑重担的榜样。6月19日,江苏省委常委、无锡市委书记李小敏率领全体常委,到华西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时说:“干部要自己管好自己”。吴协恩认为,人是一定要有人管的,没人管,就要自己管好自己,管住自己就是成功、改掉缺点就是进步、带动他人就是提升。华西村每年都要组织普通百姓、一线职工,围绕“领导能力、品德言行、责任自律”等20项细则,以无记名投票的方式给185名党员干部、企业高管打分。每年考核下来,平均分都在90分以上(满分100分)。去年底,华西还围绕各公司、各单位一把手“应该做什么、不能做什么、违反了怎么办”,开展了讨论,并制订了具体的规定,从而把底线融入到强管理中、把纪律贯彻到正风气中、把规矩反映到干事业中,最终要使每一个人都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

  转型华西

  2003年,吴协恩全票当选华西村党委书记时,做的第一件事是外出调研。在他看来,转型是华西发展的需要。他先后去了北京中关村和深圳,第三站是上海。他表示:“当时的上海市领导给我介绍上海当时的发展和方向,我定下了华西未来发展的基调!”

  当时的华西村,转型有两条路可走:一是搞高科技,一是走服务业发展之路。了解到上海将大力发展服务业,结合华西的现实,吴协恩决定紧随其后。“一来和上海地缘相近,可以有很多可借鉴之处;二来搞高科技对于人才的要求更高,当时的华西还做不到。”回到华西村,吴协恩提出了两个方向:华西的转型,一是从数量向质量转,二是从体力向脑力转。数量转质量,就是不能再一味求大,明确大与好没有必然的联系。不久之后,华西村关掉了3家化工企业。当时这3家企业还有盈利,但利润率很低,而且继续发展将对于环境不利。体力转脑力,则是更加注重脑力赚钱。吴协恩提倡华西在金融投资上靠“脑力”赚钱,“能做的自己做,不具备条件做的参股做。”在海运海工及矿产资源开发上,则组建一个管理团队负责“脑力活”,把“体力活”承包给别人来做,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

  短短12年时间,华西村经历了诸多变化。第三产业更是迎来了发展的春天。像金融投资总公司,对外参股的银行、证券、上市公司等45家企业,去年完成净利润6亿多元,今年前5个月已完成10.1亿元的全年目标任务。像莫桑比克的花岗岩,新打开的主力二号矿已有大料产出,台湾的客户去矿山看了以后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三号矿正在前期清理中,从样品来看是优质的墓碑石材质,前景看好。探矿队目前还找到了一个世界级的白色大理石矿,现正在办理相关开采手续。物流总公司,提升了“三个市场”:食品酿造厂通过与知名连锁酒店加强合作、推广产品,扩大了市场。旅游总公司,不仅在龙西湖、世界公园举办包括卡通展览、台湾美食等活动的“梦幻华西嘉年华”,而且还以特色的资源和服务进军国外市场,已组织了大量游客前往朝鲜观光。欧莱美公司,正在通过线上关注、线下体验等营销手段,扩大产品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渔业公司上半年在阿根廷和秘鲁的捕鱼量达4000多吨。海工公司在渤海、东海项目的基础上,业务延伸至中东,第一批第一条辅助船舶已抵达波斯湾,第二批船舶也将在下半年前往。在越南、泰国、印尼等国的投标工作也在有条不紊地进行中。

  “转型更重要的,其实是理念的转变,不是非要换个行业才叫转型,也不一定都搞高科技才叫转型;传统产业做好了,让它更可持续、更有效益,也是一种成功的转型。”吴协恩认为,社会上有人讲传统产业转型是找死,不转是等死。转得好就不会死,转不好才会死。这些年,华西一贯强调从事的行业要兼顾短期、中期、长期三大利益,对传统产业与服务业“两手抓”。法兰厂充分利用华西的品牌优势,近日先后中标了溧阳与河北两家公司的风电法兰项目,进一步稳定了企业的生产和效益。冷带厂把握市场动向、狠抓产品质量,上半年的销量比去年同期增5%,很好地做到了“逆势上扬”。纺织品总公司,一方面不断对化纤、毛纺、棉纺等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另一方面不断调整经营方向。毛纺厂提出了“精纺粗纺互补、自营加工互动、内销外销互促”的理念,降低了库存、欠款和消耗,保证了企业的稳中求进。

  如今,华西转型已走过“起步期”,迎来“收获季”,构成了欣欣向荣的两张图:一张是西部以重庆为中心,西北到西藏、新疆,南至云南、贵州,中部以湖北为中心,辐射全国的产业“布局图”;一张是从香港到日本,从新加坡到马来西亚,从阿联酋到莫桑比克的国际“路线图”。转型的成功也让华西收获了更多。到去年底,华西村传统产业与服务业的利润贡献率已实现“四六开”。“服务业超过60%,经济是健康的。”而吴协恩表示,要争取3-5年内实现“三七开”,即达到美国现在的水平。2014年,华西成绩喜人,完成可用资金26.59亿元,上缴税金9.82亿元,分别比上一年增长1.2%和12.19%。今年1—8月完成的可用资金比去年同期增15.10%,比任务数增5.47%,为完成全年可用资金30.5亿的目标打下了扎实基础。

  “我们是用危机意识推动发展,而不是用‘莺歌燕舞’装点门面。结合习总书记提出的‘一带一路’战略,我们要充分利用‘产业+资本+人才’的模式,推动经济踏上新台阶。”在吴协恩看来,今后5—10年将是遍地黄金、充满机遇的5—10年,正是创业的最佳时期。只要摸准经济规律、找到合适人才、坚定发展信心,就没有什么干不成,只有来不及干!

  文化华西

  吴协恩认为,业务在一段时间内保持较快的增长是可以的,但要更长久地走下去只有靠文化、靠品牌。华西尊重传统文化、学习先进文化、融通各种文化、创造特色文化,在发展中积淀文化,以文化来反哺发展,形成了华西生机勃发的文化生态,被专家学者们肯定为“华西持续发展的精神密码”。今日华西村不仅是林园、公园、农民幸福生活的乐园,更是一座百花齐放的文化大观园;不仅铸就了独具个性的“华西精神”,而且催生了独具特色的“华西文化”,从而使“经济华西”与“文化华西”齐头并进。

  物态文化层面:建筑文化独领风骚、饮食文化香溢四海、艺术文化奇葩竞放。华西村的建筑已经形成了“不土不洋、土洋结合”,“内外相融、中西结合”的文化风格。金塔、塔群、民族宫、长廊、长城、孔庙、孟庙、天安门、山海关、桥文化、博物馆等仿造的民族风格建筑错落有致,同时又仿造了欧式别墅、美国白宫、德国天文台、法国凯旋门等外国著名建筑。高度为328米的“龙希国际大酒店”,外部造型呈现“三足鼎立,明珠置顶”的态势,金色球体、碧色柱体,金碧辉煌,体现了振奋向上的华西精神和节节攀升的美好寓意。华西村的特色风味菜肴已成为游客的必享之品,由华西村农民组成的代表队参加在马来西亚举行的“中国烹饪世界大赛”。目前,华西已有30多道菜点被评为“江苏名菜”、“中华名小吃”,并曾获多项国际金奖。华西村“中华美食园”汇聚全国八大菜系,30余种烹饪技巧。华西建村以来,有吸收、收集、积累、珍藏文化艺术品的传统,大到铜钟、石狮、麒麟和龙王、九龙壁等,小到书法、字画、瓷器、雕刻、绣品等琳琅满目。龙希国际大酒店内,珍藏了大批文化艺术精品、名品,5头各达一吨重的金牛、银牛、铜牛、铁牛、锡牛,还有价值8000万的珍贵原木“小叶紫檀”、荣获“2011中国玉(石)器百花奖特别金奖”大型玉雕“三山五岳”、国际工艺美术大师陈明湖创作的“百鲤化龙”、不可复制的西藏“唐卡”、距今8000—10000年的阴沉木,堪称“人类文化的见证者”。

  为进一步提升文化底蕴、凸显艺术价值,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大发展、大繁荣,华西村还建设了一座总面积约1万平方米的“华西村博物馆”。博物馆的设计融合了故宫太和殿、乾清宫、角楼、红墙等元素,坐北朝南、气势磅礴,湖光山色、古色古香。外则庄严雄浑、气宇轩昂,内则翰墨飘香、珍宝琳琅;远可与山海关、天安门相呼应,近则与孔庙、孟庙相承接,在龙脉蜿蜒处融为一景,彰显出中华文化的博大深远。目前,博物馆内设有书画馆、古陶瓷区、工艺美术精品展区、文化艺术创作馆等,珍藏和展示了国家一级名人大师的字画佳作,以及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的雕刻、玉器、瓷器、绣品、金属工艺品等万余件(套)。2012年11月28日,“首届华西文化艺术节暨华西村博物馆落成典礼”隆重举行。文化艺术节期间,百名国家工艺美术大师、百名当代书画名家、百名艺术品鉴赏家和收藏爱好者相会华西,并成功举办了“华西村藏当代书法作品展”、“当代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展”、“当代中国工艺美术的创新与发展”学术论坛、“书法艺术与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论坛,以及笔会、竞买会等系列活动。

  精神文化层面:教育文化润物无声,语言文化形神俱佳,产业文化科技促成。华西村深谙“富贵传家,不过三代”;“道德传家,十代以上”的道理,坚持德育为先、富而有德,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和道德观念作支撑,使村民一边富“口袋”,一边富“脑袋”。华西村于2002年6月率先在基层党组织中成立了村级党校,提出“村帮村户帮户,核心建好党支部,最终实现全国富”的思路。按照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对传统文化和道德加以改造、加工,赋以新的涵义。村里建有《水浒传》、《三国演义》壁画,还有建业窑、杨家将、二十四孝亭等传统题材载体,教育村民懂孝道、讲诚信、树正气、明大义。华西村的“幸福园”里立有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邓小平这5位伟人塑像,有黄帝、炎帝、孔子、墨子、老子传统文化形象和黄继光、刘胡兰等英雄人物的塑像。老书记吴仁宝在世时还亲自编写了《村歌》、《六爱精神》、《十富赞歌》、《十穷戒词》,通俗易懂,深入人心。过去的华西人大多数只会一种“吴语”,现在中心村35岁以下的村民大多数会讲英语,还有数十位青年出国深造,会讲俄、德、法、日、西班牙等8种外语。华西还积极吸纳现代文化精髓,始终以集体经济为主体,不断丰富文化内涵,逐步拓展文化产业。先进的组织文化,确保了党组织的先进性和力量。1957年刚建立党组织时,全村仅12名党员,如今的大华西,党员数量已达2019名,村党委下设2个党总支、45个党支部、187个党小组。村党委先后三次被评为“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华西村80年代末设立了全国首家“精神文明开发公司”,全面负责精神文明建设的“产、供、销”。“华西特色艺术团”自编自演各种贴近群众、贴近实际,寓教于乐、寓教于戏的京剧、锡剧、越剧、杂技和歌舞。像《老书记》、《诚信华西,村泰民乐》、《天下稀奇到华西》、《科学发展观》、《和谐华西》、《将相和》等优秀节目,每年演出500多场。去年至今,在开展党的群众路线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过程中,仅大型音乐舞蹈剧《老书记》就巡回演出100多场。观众无不为吴仁宝老书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所感动。很多单位的党组织负责人表示,要通过组织全体机关干部、党员群众观看音乐舞蹈剧,号召大家深入学习吴仁宝老书记的宝贵精神,掀起学先进、比标杆、找差距的热潮。

  百年华西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中国梦’,我们也有自己的‘华西梦’,就是要建设百年企业、百年村庄,努力实现‘两个一百年’这个新梦想!”吴协恩表示,实现这样的百年目标,关键要达到“六条标准”:产业结构更合理、管理制度更健全、文化建设更繁荣、生态环境更和谐、发展进程更持续、百姓福祉更安康!

  “为了实现这样一个梦想,我们现在走在一条传承与创新的道路上。在这样一条道路上,按照中央精神,有些必须会改变,有些是一定不会变!”吴协恩认为,要变的是方式和方法,不能变的道路和信仰;要变的是能力和创新,不能够变的是根基和底线;要变的是体制和机制,不能够变的是责任和使命。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四个全面”,更为实现华西梦注入了新的发展动力……

  ——围绕“全面小康社会”,华西根据“两个一百年”的新梦想,进行了新的定位:要变的是农村小康的标准,而不变的是共同富裕、健康长寿。一村富了不算富,全国富了才算富。吴协恩担任村党委书记10多年来,华西不仅以“一分五统”的方式带动周边20个村共同致富,而且自2006年以来,已为全国各地培训基层干部近40万人次。仅贵州一个省就举办了58期培训班,人数达11560人。

  ——围绕“全面依法治国”,华西在实践“依法治村、依法治企”和“制度管人、人管制度”的过程中,也逐步为之进行了新的定位:要变的是法制更加健全,不变的是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这些年来,通过《村规民约》的不断完善,更加规范了村民的文明行为。华西至今已选派100多名35岁以下的青年村民到贵州穿洞村,与当地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开展独具华西特色的“变形记”,让华西艰苦奋斗的精神、务实严谨的作风代代相传。

  ——围绕“全面从严治党”,华西创新了党员联户的机制,实现了党员联系群众全覆盖,群众监督党员的全覆盖。华西村形成了这样一个新的定位:要变的只是党建的机制,不变的是一个真正的共产党员的党性与党纪。像中心村具体由100名骨干党员担任全村970户村民的联系人,每周入户学习、传达各级精神,倾听、讨论村民诉求,并做到一月一抽查、一季一总结、一年一提升。这种“拉拉家常、谈谈家事”的方式,不仅纯洁了民风、和谐了村风、净化了政风,而且为新农村建设凝聚经验、起到借鉴、做出示范。

  ——围绕“全面深化改革”,华西始终以发展为民为己任,始终做到这样一个定位:要变的是发展和富民的举措,不变的是为民和利民的本色。华西的党员干部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今年6月中旬,吴协恩远赴宁夏考察了银川市西夏区镇北堡镇华西村。这是华西于1995年响应中央“东西合作”的号召,在省外援建的第一个“省外华西村”。截止2014年底,宁夏华西地区(含5个村)共有移民5067户23275人,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040元。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尉犁县兴平乡达西村,享有“新疆华西村”之誉。最近10年,两任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胡锦涛曾多次给该村复信。6月中旬,吴协恩一行前往达西考察。8月初,双方还签订了共建协议。9月9日,正式启动了人才培训、金融产业、新能源开发这三项合作。在干部群众培训和村庄结对交流方面,计划每年派出相应主体班次,每个班次5至7天,分批组织优秀干部、村党支部书记等到华西村学习深造。同时,根据实际需要,每批2至3天,分批组织村民代表、大学生村官、各族团员青年和妇女代表等赴华西村观摩学习。在新能源项目方面,重点推进分布式农光互补项目,打造现代高效农业示范点。金融投资项目方面,在尉犁县联合注册成立金融投资公司,具体负责金融租赁、产业基金等合作项目。8月上旬和9月下旬,吴协恩又先后两次率队前往西藏考察,并与拉萨曲水村签约成为共建单位。双方将以“党建共建”为基础,逐步建立起涉及人才培养、新农村建设、新能源开发等全方位的战略合作关系。另外双方还将选出部分村民结成民族团结“手拉手”家庭,定期开展互访活动,促进汉藏民族群众之间的交往交融。在产业合作上,根据曲水村实际,双方将合作发展新能源等可行性产业。吴协恩表示,华西村与曲水村共建,要把物质力量与精神力量结合起来,以党建共建推进干部互学、以民族共融促进群众交往、以合作共赢增进百姓福祉,开创东西部合作走向共同富裕的新路子。

  华西的发展史给人良多感慨和有益的思考。华西精神、吴仁宝精神,已为中国农民精神的提升注入了一份自信。如今,吴协恩的一系列创新理念,又推进了华西人在解放思想上先人一步,在奋斗目标上与时俱进。这种精神在华西已具化为一种文化,升华为一面旗帜。为华西村点赞,为华西人喝彩!

责任编辑:霍然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