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美丽乡村的始发地,安吉县自2008年以来,以“中国美丽乡村”建设为总抓手,全方位加大统筹“三农”工作力度,加快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在改善村镇面貌、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优化农村环境质量、发展农村特色产业、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成效。安吉的“美丽乡村建设”具体做法如下:
一、建设全覆盖,全面提升农村均衡发展水平
创建标准均等化。创设美丽乡村建设指标体系,对美丽乡村创建实行零门槛准入,考核标准一致、奖补标准一致、项目审核一致,做到美丽乡村创建村村有份,体现了规则公平。通过指令创建与自愿申报相结合的办法,分步实施,循序渐进,到2012年底,全县187个行政村实现美丽乡村创建全覆盖。2013年,启动实施美丽乡村精品示范村创建,力争通过更高水平的示范样本,进一步提升全县美丽乡村整体水平。
项目投放均等化。美丽乡村创建7年来,实现了集镇污水设施、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农村联网公路、城乡公交、劳动就业、卫生服务、居家养老、学前教育、广播电视、文化体育和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等13项公共服务全覆盖。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打造智慧美丽乡村,先后投入近2亿元,完成了全县广播电视网络的双向化改造,实现广播电视“村村通”、“村村响”、“村村看”、“村村用”,享受信息云台带来的便捷服务。依托205个村级便民服务中心,构建起了覆盖全县的“2公里便民服务圈”,县级职能部门19大类121项服务事项下放到“中心”,把邮政通讯、农村金融、疾病普查等纳入服务范围,建成“便民服务超市”。开通城乡物流配送网络,打造管理集约化、网络规模化、服务社会化的现代城乡物流配送综合服务平台。各村还根据地域特点和群众生产生活需求,因地制宜开通了代买油米、电器维修、老人护理、技能培训、工具出借等个性化服务。
文化建设均等化。注重文化传承和内涵挖掘,提升村庄品位,形成了一批主题鲜明的村庄。结合安吉特色品牌,全力打造“黄浦江源”、“中国大竹海”、“昌硕故里”、“白茶飘香”四条极具地方代表性的精品观光带和四大安吉门户。从弘扬传统文化,建设生态文明的高度,将全县作为一个大型生态博物馆,按自然生态、历史文明、民俗文化、人地和谐特征划分为“一中心、四大类、十四个展示区”,建成一批不同地域特色、不同文化类型和不同展示方式的村落文化生态展示馆,农村乡土文化得到全面挖掘和繁荣。
二、管理全域化,促进全民素质同步提升
持续创新长效管理机制。在“户集、村收、乡中转、县处理”的农村卫生管理模式的基础上,制定美丽乡村物业管理办法,设立“美丽乡村长效物业管理基金”,建立“乡镇物业中心”。强化监督考核,实行美丽乡村警告、降级、摘牌、复牌制度,建立动态评价机制。强化舆论监督,开通美丽乡村长效管理网络投诉举报平台,开设“美丽安吉找不足”媒体曝光台,引导全民参与、全民共管。定期召开村书记季度恳谈会,交流分析长效管理、村集体经济壮大等方面的问题建议。健全管理队伍,成立288支义务保洁队,探索乡镇物业公司化运作模式。
着力培养农民文明卫生习惯。深入推进绿色家庭、绿色社区、绿色机关等细胞工程创建。积极开展“3·25”安吉生态日等主题日活动,号召全民参与万人大清扫。编写《生态安吉县民守则》,开设学校地方课程,把生态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普及美丽乡村长效管理意识和相关知识。积极开展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目前已经覆盖至8个乡镇84个行政村,初步探索快速生物发酵、密封自然发酵和粉碎干燥减量等五种处理方式,农民综合素质不断提升,生活习惯显著改善。
高度重视生态制度建设。实行最严格的生态保护分级控制,大力开展“811”环境保护新三年行动计划,强化生态公益林、生态植被和环境敏感点保护,大力推进生态河道、矿山复绿、小流域治理等生态修复保护工程。率先开展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开展农药大减量三年行动。设立矿资办,统筹全县砂石、矿产资源的保护、利用与开发。
不断强化农村基层民主管理。积极创新社会管理,开设群众说事室、幸福促进社、县领导大讲堂、村书记季度恳谈、草根讲堂、书记百姓面对面等各类活动载体,畅通民意,以“通气”化解堵气,以“消气”来化解怄气,全县社会秩序平安稳定。2004年以来,年年被评为“浙江省平安县”,2013年还被评为“全国平安县建设先进县”。
三、经营全要求,探求富而且美的生态富民之路
深化系列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村产权制度、金融体制创新等一系列改革,在农村“三权”改革的基础上,成立县、乡、村三级农村综合产权交易平台,农村发展活力明显增强。林权改革走在全国前列,毛竹股份制改革全国首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服务体系基本建立。突出美丽乡村品牌化经营理念,申请安吉白茶母子商标和原产地保护制度,品牌价值达到27个亿。农业组织化程度显著提高,培育了一大批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现代农业产学研联盟。
拓宽美丽乡村融资渠道。成立安吉美丽乡村建设发展总公司,进行项目开发、论证和包装,通过项目申报、土地流转、融资统筹等办法,积极争取各方资金支持,推动中国美丽乡村建设经营滚动式发展。融资18.2亿元,有力地支持了灵峰休闲度假区和全县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建设。成立世行项目办,争取污水处理项目世行贷款3亿元。7年来,投向“三农”的项目资金累计接近30亿元,引导金融资本、工商资本和重点项目投向“三农”的资金总量达到60亿元以上。
实施村庄经营计划。一是抓村庄经营示范。连续出台了《安吉县经营乡村行动计划(2010-2012)》和《安吉县加快发展休闲经济若干政策(试行)》等相关激励政策,搭建起了“县为主导、乡镇为主体、村为基础”的三级经营体系,通过挖掘村庄特色资源,盘活集体闲置资产,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休闲体验、生产配套、物业经济和文创产业等业态,建成了一批旅游大镇、工业强村、文化名村,打造了一批村庄经营示范典型。二是抓产业提升发展。以“一核四带五区”为构架,建设美丽乡村“大景区”,重点发展生态旅游和笋竹、白茶产业,以农家乐为代表的乡村旅游发展迅速,2014年全年接待游客1200余万人次,旅游收入127亿元。农家乐经营户达到600余户,床位数13000余个。三是抓村级集体经济壮大。4年内连续出台两个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实施意见,致力于为村集体经济输血、活血、造血,夯实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2015年,全面转化经常性收入15万元以下的经济薄弱村。四是抓农村劳动力素质提升。创新农民培训方式,创办湖州农民学院安吉分院,围绕“培训农民,转移农民,富裕农民”工作目标,大力于培养品质农民。7年来,全县共开设各类培训1463班次,培训农村劳动力117477人次,为农村培养迫切需要的“两创”实用人才54587人。
四、各方全参与,共建共享美丽乡村建设成果
坚持政府主导。全县成立建设“中国美丽乡村”工作领导小组,县、乡镇、村三级全部落实“一把手”责任制,建设目标任务逐项分解到人、到点,明确完成时限,实行捆绑制考核。实行县领导联系创建村制度,定期组织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进行专项视察。建立健全干部“一线工作体系”,实施“五百干部深入一线、千名干部服务一线”行动,先后选调一千多名干部深入一线直接参与建设。充分发挥财政杠杆的激励作用,实行“以奖代补”,变“给钱办事”为“以结果奖钱”。到2014年,县、乡镇两级财政投入奖补资金8.75亿元,其中县财政投入6.29亿元。此外,安排200万元专项考核奖励资金,对先进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奖励;安排600万元用于村干部报酬三级统筹,为村干部办理基本养老保险或养老补助。
突出农民主体。设计上,按照“专家设计、公开征询、群众讨论”的办法,确保村庄规划设计科学合理、群众满意。创建上,按照“村民大会集体商量、村级组织自主申报、农民群众全员参与”的原则,把主动权交到农民手中,变“为我建”为“我要建”,确保农民享有美丽乡村建设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投入上,在加大各类财政投入的同时,引导村集体通过向上争取、盘活资源等方式加大项目投入,引导农户通过投工投劳改善居住条件、优化周边环境。至2014年,村集体累计投入8.89亿元,农户个人投入1.53亿元。管理上,充分发挥村规民约的自我约束、自我管理功能,将制止电力捕鱼、制止秸秆焚烧等工作纳入村规民约,让“限药减肥,保护环境”成为每个村民的自觉行动。文化上,以“院有花香、室有书香、人有酿香、户有溢香”为核心内涵的“美丽家庭”、“美丽社区”、“美丽校园”、“美丽企业”等一系列美丽细胞创建工程为支撑点,丰富创建内涵,潜移默化中培育造就品质农民。
争取社会参与。鼓励吸引工商资本、民间资本投入效益农业、休闲产业等生态绿色产业,参与美丽乡村建设。深入推进与国家、省有关部委、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专项合作,争取在项目、信息、技术、人才等方面的有力支持。目前,安吉已成为民革中央、环保部、住建部、国家林业局、农业部、国家旅游局以及多个省厅单位的新农村合作共建试点县。积极参与“1381”行动,与浙江大学开展长期深入的县校合作项目,与复旦大学联合成立中国乡村发展研究中心,成为浦东干部学院、省委党校新农村建设现场教学点。
五、城乡全统筹,加快城乡格局优化融合
突出规划引领。把全县作为一个大乡村来规划建设,注重与县域经济发展总体规划、生态文明建设规划、新农村示范区建设规划、乡(镇)村发展规划等相对接,先后编制《安吉县新农村示范区建设规划纲要》、《安吉县建设“美丽乡村”行动纲要》、《安吉县“美丽乡村”建设总体规划》、《安吉乡村风貌特色营造技术导则》、《安吉县特色优势农产品布局规划》、《安吉县休闲经济发展规划》等一系列县域空间规划和产业布局规划,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建设规划体系。
明晰功能定位。按山区、平原、丘陵等不同地理位置和产业布局状况,将全县15个乡镇和187个行政村按照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游则游、宜居则居、宜文则文的发展功能,划分为“一中心五重镇两大特色区块”和40个工业特色村、98个高效农业村、20个休闲产业村、11个综合发展村和18个城市化建设村,明确发展目标和创建任务。山区中心村侧重强化辐射功能,着力彰显山水魅力特色,与发展三产配套;平原土斗区和城郊结合部中心村侧重强化集聚功能,与发展壮大二产相配套。逐镇逐村编制个性规划,完善功能集聚,突出个性特色。
实行立体打造。着眼城乡一体、融合发展的新格局,以中心城区为核心,以乡镇为链接,以村为节点,统筹打造“优雅竹城—风情小镇—美丽乡村”,三级联动、互促共进,推进城、镇、村深度融合发展,全面形成众星捧月、日月交辉的整体态势。安吉地方财政收入从2007年的11.1亿元增加至2014年的50.05亿元,年均增长29%;农民人均纯收入从9196元增加至21562元,增幅为134%,城乡居民收入为1.76∶1,统筹城乡实现度达到90%。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