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9日至20日,农业部美丽乡村创建办公室等部门于成都举行的中国美丽乡村 (天府) 论坛,传达出一个强烈信息:美丽乡村建设正在各地如火如荼开展,生机盎然。
“成都案例”受关注
“我们在这里找到了寻找多年没见的乡村建设案例”,多个“三农”专家感慨;“我们在这里找到了自己想做的商业模式中活生生的事例”,也有社会资本机构人士如此陈言。他们说的是哪里?——成都。
成都市是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首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第二批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近年在美丽乡村建设上进展很快,已建成约1500个美丽新村。考察这些新村,可见其有不同的特点。
这里有政府部门主导的规模性成片美丽乡村建设模式。如崇州10万亩粮经产业新村建设,该片区涉及崇州8个乡镇14.8万亩耕地和14.5万人,分别占崇州耕地面积和农业人口的29%和31%,片区坚持“粮食生产集约发展、政策资金集聚整合、体制机制集成创新、产村相融集中成片”的建设思路,整合财政、金融、社会、农民资金18亿元,探索实践“农业共营制”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建成高标准农田10万亩,建成幸福美丽新村37个,这个项目让粮油产区变稻香花海景区、乡村田园变生态湿地公园、传统农业变创意休闲农业。11月中旬,虽已深秋,田园已收割,但在该片区行走,仍可见连片平整的稻田,四处通达的田间公路,路边种植的美人蕉等花卉,空旷的田野里点缀着稻草编织卡通造型和人物表情,可以想见春天时的金黄油菜花、夏天时的稻田翠青,秋天时的稻浪翻涌。
也有以特色产业发展带动的美丽乡村建设模式,如蒲江县成佳镇。成佳镇发展了标准化茶园1.8万亩,茶叶加工企业65家,带动周边地区种茶25多万亩,年鲜叶交易额2亿元以上,干茶产量2500吨(出口500多吨),成为国家级茶叶标准化示范区。成佳镇依托茶产业,按照“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农户参与”的原则,实施了“天府茗门·茶香成佳”规划,全境打造“茶文化观光休闲区”, 开展生态茶园观光、茶事活动体验、乡村美食品尝、现代农庄经营、茶文化感受等旅游项目,现在休闲区成为绿茶公园、国家3A景区。在绿茶公园核心景区同心村,大规模的有机茶园和生态松林资源形成了“山中有林、林间有茶、茶林交错”的特色美景。
除了政府推动的以产业发展项目来建设美丽乡村外,对于普通的村庄,美丽乡村建设呈现出了“小规模、组团式、微田园、生态化”特点,具有“景农一体,产村相融”属性。典型如崇州市白头镇五星村和蒲江县大兴镇炉坪村。
2013年以前,五星村村民主要以小聚居的方式散居在各处。为解决新村建设“钱从哪来”的问题,白头镇五星村以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折资入股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通过抵押贷款方式向成都农商银行申请资金5500万元。2013年6月五星村启动新村建设,整合了7个林盘,规划出3个新居点,以4A级旅游小村的标准设计房屋布局,800多套新房统一采用了川西民居风格。新村建设推进过程中,基础设施得到极大提升。五星村成功引进了两个农业项目,流转了当地上千亩土地发展现代农业。项目的进入,让不少村民在家门口就业,劳务收入大幅提高。2014年,五星村人均收入增加到12000多元,首次突破1万元大关。借助良好的环境,五星村准备推进休闲农业和民宿旅游发展。
炉坪村有690户2187人,曾是成都市的贫困村。该村利用土地增减挂钩政策,新设新村,改造散居农户475户,集中居住215户,其中近100户是从土坯房搬进新居的。村集体资产管理公司以上级支持的930万元财政资金出资,引导162户集中土地1000亩以经营权入股,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建成1000亩猕猴桃核心示范基地,带动全村发展标准化猕猴桃基地5000亩。村集体资产管理公司每年将利润的17%分配给全体村民。
除了这种村庄搬迁建设新村典型,在村民组一级还有村组保护性改造典型。如崇州市桤泉镇群安村“余花龙门子”村组。“余花龙门子”村名奇特,41户村民主要为余姓,相传为成吉思汗的后裔。这里是崇州市打造的首个川西民居风格、文化与旅游相融合的新景点。在四川采访,我们了解到一个词汇“林盘”,意为成都平原独有的一种农村居住方式。一个林盘往往以数个农村院落为圆心,形成直径50-200米的圆,圆圈内层是环绕院落的高大树木,外层则是耕田。成都的美丽乡村建设提倡保护“林盘”特色。行走在“余花龙门子”,弯弯曲曲的青石板小路在竹林掩映中时隐时现,一家家青瓦白墙、穿斗结构的川西民居在竹林中错落排开。篱笆小院前,鲜花点缀,芳草萋萋。“余花龙门子”的美丽乡村建设是对原有建筑进行修复,尽可能保留原有林、竹、树和池塘,新建污水处理系统、自来水供给系统等,不但节约了建设成本,还保护了独特的生态、人文环境,还原了西蜀林盘原来的民居模样、生产和生活方式。
与“余花龙门子”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蒲江县甘溪镇明月村谌塝塝村组。这个村组也是保护“林盘”生态,维持了原有的房屋、林子和田园,只是对房屋进行简单地改造。谌塝塝所在的明月村同时呈现了另一种特色,那就是外来文创项目的进驻。明月村现存一座四川唯一“活着的邛窑”——明月窑,陶瓷专家考证这座一直在烧制陶瓷的老窑,属于原汁原味的典型邛窑,其烧制工艺完整保存了唐代技艺。明月村的生态环境吸引了多位外来文创人士加入,在此生活成为“新村民”。借助明月窑,借助外来的文化人士,明月村建立了一个“国际陶艺村”。这是一个文化展示平台,以鹅卵石为建筑外观材料,里面展示画家、陶艺家、摄影家的作品,配有村民图书馆和讲堂,可以展示销售作品,给村民办讲座,提升村民的素质。
成都的美丽乡村建设由政府主导建新村与旧村自我改造相结合,建设新村需要大量土地流转,据了解,2014年,成都市土地流转规模经营率达55.7%,农村产权流转交易额累计433亿元,抵押融资110.7亿元。这无疑对新村建设产生了支撑作用。旧村改造则发挥了村民的主体作用,维护了川中特有的“林盘”特点。
专家观点引思考
中国美丽乡村(天府)论坛透出的专家思想与观点一样引人关注,发人思考。专家们推崇美丽乡村建设,并对美丽乡村建设提出了值得关注的问题。
中国农业大学校长柯炳生教授在谈到美丽乡村建设的意义时,用了一个“全民性”概念,他认为美丽乡村建设不仅仅是农民自己的事情,而是全社会的事情,建设美丽乡村,不仅仅是农村人的需要,也是城市人的需要。美丽中国的建设离不开美丽乡村建设。美丽乡村的建设需要做好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环境污染的治理,特别是防治水的污染和生活垃圾的处理,这二者做好了,其他的污染问题倒是可以容忍。对于美丽乡村建设的措施,他给出的是规划、开发建设、管理、维护和教育五个步骤,有没有规划建设肯定会不一样,开发建设需要多渠道投入,管理则要加强制度建设,制订村规民约,维护上要靠农民自己也要靠游客,落后陋习的改变则靠教育。
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党国英研究员则提出,“美丽乡村”建设要处理好其与农业现代化、土地承载力规划、产权改革和城乡人口布局规划四者之间的关系。他认为,专业农户不适合集中居住,基本农产品也不适合搞“创意农业”;如果按“城乡收入平等”做标准,从事农业项目需要一定的土地来承载;现有的农村土地产权不明晰、使用权周期太多等问题导致了公地蚕食和无序建设,不可能有美丽建筑,也无法发育土地市场。他根据发达国家农业劳动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主张全国有3000万户专业农户即可,这需要农村人口转化,国家城镇化规划将吸纳大量的人口。他特别提到,美丽乡村建设不能将全国50多万个村庄都建设一遍,因为有的村人口已经转移,空心化了,建设良好的基础设施只能是浪费,有的村需要让其荒废。他主张人口布局规划应坚持自由、公序、健康、平等、效率和可持续原则,保持合理的人口密度,以维护人的健康。
四川农业大学党委书记邓良基教授认为,美丽乡村就是美丽中国的农村板块,是新农村的升华。美丽乡村涵盖了新农村、休闲农业、农家乐、乡村旅游、现代农业等内涵,意指人居环境舒适、人口聚集适度、居民群体新型、村落风貌优美、文化传承良好、特色模式鲜明、发展体系可持续。建设美丽乡村应该坚持发展现代农业与城乡统筹、新农村建设相结合,规划引领、集约高效与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相结合,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与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相结合,农业的经济功能与文化传承功能相结合,典型示范与区域发展相结合。
云南省社科联主席范建华研究员则关注村落的影像文化志建设,认为村落影像文化志也是美丽乡村建设的一部分,是留得住乡愁的永恒印记。村落影像文化志包括了村落文化的传记、村寨口述的历史、乡村记忆的志书、田野调查的报告等。村落,是一个民族的文化之根,保护村落,就是保护文化的最佳方式。随着我国城镇化步伐的加快,村落的存在空间越来越狭隘,村落文化越来越快地发生流变,他呼吁组织实施《中国村落影像文化志》的拍摄撰写工程。
台湾水土保持局农村建设组组长陈荣俊结合台湾农村再生运作模式,提出美丽乡村建设需要让村庄产生内生动力,要号召居民共同参与,一起规划未来方向,一起动手改善生活环境,并导入生态、文化、产业及在地性元素、材料,方能使农村再生,展现具有当地特色的美学,运用最小成本创造最大效益。
中国农业大学农民问题研究所朱启臻认为,乡村具有生产、生活、生态、社会、教化、文化传承与保存等六大价值,它有庭院经济和手工艺生产,日常生活有机循环并低碳,生活节奏慢且群体活动多,食品健康并亲近自然,人际关系和谐并有道德约束,这些随着乡村的衰败而消失。要按照乡村发展规律建设美丽乡村,不要用城市文化替代乡村文化,不要破坏乡村自然结构和社会结构,不要把活的文化变成死的文化,注意保留村庄原始风貌,尽可能在原有村庄形态上改善居民生活条件。还要重视人的培养,能留住人,农村才有活力。
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张跃峰提出,做好美丽乡村的科学规划需要对资源与市场进行深度研究,要考虑气候条件、水土资源、生态资源、经济发展、劳动力、人文资源、景观资源、区位交通、市场资源等,注重产业发展和生态环境、功能建筑与自然景观、新型主体与农民个体、主导产业与拓展产业、短期效益与长期价值五个关系,避免出现调研和数据不足、产业重叠或割裂、需求与价值紊乱、统筹或落地欠缺现象。
专家学者的关注点不一样,但内心都透着一种焦灼,希望美丽乡村建设能够规避现有的问题,健康地发展。
美丽乡村建设正当其时
记者在成都考察美丽乡村建设,所到之处,都能感受到群众的热情期盼。村路上,房前屋后,都有群众聚在那里,他们乐于向参观者展示他们的村庄,也想得到外界的大力支持,让村庄更美丽,发展可持续。
天府之国,水土条件较好,虽是深秋季节,每个村落都郁郁葱葱,绿树修竹,建设美丽乡村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基础。所要做的工作,一是生活品质的提升。改善居住条件,配套现代化的基础设施,如道路、网络、医疗、教育等。川中平原的“林盘”概念是一个良好的生态概念,以“林”与“盘”来概括房舍与周围的树木,是居住小环境的形象称呼。当地旧村改造应当坚持既有的生态理念。二是要做好主导产业。无疑,当地实践的“产村相融”是一个很好的概念。没有产业支撑,就不能聚集人口,人员流失只会让乡村空心化,即使村庄美丽也只是自然美,而不是幸福村庄。美丽乡村需要破解这种产业发展难题,借助乡村所有的土地资源、生态资源来吸纳资本,发展适当产业。
不单是四川,中国美丽乡村(天府)论坛反映出其他地方也在美丽乡村建设上有长足进步。比如浙江的安吉,全县进行美丽乡村建设全覆盖,打造美丽乡村建设的升级版,开始建设精品村。比如河北省馆陶县,把握乡村风情的农村特点,提出按“小镇文化”理念建设美丽乡村,打造了“粮画小镇”、“黄瓜小镇”、“花木小镇”等具乡村风情的村庄。
一些社会机构投资商也关注美丽乡村建设,北京世纪唐人旅游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晓军把美丽乡村建设比作市场领域的蓝海,他们积极在各地布局,寻找适合的乡村旧舍改造建成“唐乡”,供城市人休闲养老。
在百姓期待美好生活的目光中,美丽乡村建设正在推进,这一过程农民是主体,他们是实践者,也是体验者,重要的决策不能离开他们的参与,不能破坏他们的利益。正如农业部美丽乡村创建办公室主任魏玉栋所说,美丽乡村建设要少帮强、多扶弱,少打扰、多尊重。各地的美丽乡村建设仍在积极探索实践中,方式不一,路径不一,但效果却相同,我们需要不断地总结经验,不断地去探寻。
青山就是美丽,蓝天就是幸福。美丽乡村建设正在路上,前方是美好而幸福的生活!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