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6日,《中国村庄》记者在浙江省开化县杨林镇川南新村调查,发现该村存在一种农民跨行政区域“村漂”现象。
江西村民因生态保护迁到浙江
川南新村坐落于浙江西部,地理位置较为偏僻,区域面积24.3平方公里,人口2900多人,耕地面积约3000亩。川南周边重峦叠嶂,一片秀色,间以云雾缭绕,被称为云雾山,当地俗称王山,为钱塘江源头之一。群山为川南新村提供了最宝贵的资源,就是原生态的3万多亩山林。
靠山吃山的川南人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主要依靠砍伐林木烧炭来维持生计,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川南村年产木材达到1000方。但持续砍伐让周围大片山头变秃,绿色不在,严重的生态破坏导致大自然的惩罚接踵而至。1998年7月,川南发生洪灾,村里的桥、路、防洪堤全被冲毁,村边的王山水库也大面积损毁。自然的惩罚让川南人认识到了伐木烧炭的危害,村民开始自发组织起来,封山禁伐,培育山林,一旦发现村民砍伐树木,最高罚款5000元。封山禁伐让川南村损失了一笔固定收入,也让村民失去了传统的生计依托。2000年以后,地方政府意识到生态保护的重要性,开始规划实施山林保护,对生态林给予补贴,从最初的每亩几元钱到现在的二三十元,每年五六十万元的补贴成为现在川南新村主要的集体收入。
封山禁伐保护了川南新村的生态,但是却无意中对邻近江西村民的生活产生了影响。
川南新村位于浙江与江西交界处,与江西省市三清山风景管理区马岭底村相邻。两村历史上就有较深的渊源,上世纪70年代,两村围绕相邻山林的归属权产生激烈矛盾,为此发生过几次械斗,最终在上级政府甚至是部队的干预调解下才得以和解。
马岭底村下属的王山村民组处于川南村山谷的上游,由于大山阻隔,与外界的联系经由川南村最为方便。上世纪为便于林木的运输,王山村甚至修了开往川南的简易道路,可以说王山村人籍贯是江西的,但生活习惯却是浙江开化的。王山村有10多户80多口人,拥有山林3000多亩。继川南村封山禁伐,不允许林木运输后,江西也采取了封山育林的保护政策,这让王山村民遇到了重大难题。最终村民被迫到别的地方生活,其中有7户人家搬到了川南村,农民跨区域“村漂”就此形成。
“村漂”村民的生活状况及问题
川南村可谓是一个移民村,村里有近半人口是上世纪50年代修建新安江水库的移民, 7户30多口王山村民到了川南村,受到了川南人的包容,他们很快融入到了当地的生活,但是跨村域“村漂”所产生的问题也不容小觑。
王山村民定居川南村,成为川南与马岭底村、甚而是浙江与江西之间的纽带。这些村民在生态林补贴、计划生育、养老保险等方面还接受着马岭底的管理,两村的矛盾逐渐化解,沟通也日益增多。2009年川南在为村民安装饮用水时,村党支部书记罗开荣为此专门去三清山景区管委会,争取到江西方面拨付6000元资金,这是两省共管搬迁村民的一个实例。杨林镇党委书记余永建则与三清山管委会的干部进行过交流,双方表示不能让这批移民边缘化,每年要对他们进行入户慰问,让他们能得到政府的关怀。
“村漂”村民面临的第一个难题就是生计问题,王山村生态林补贴按江西标准发放,较浙江少,每户不过1000多元。生活在川南村的王山人主要生活来源是务工,年轻人都外出在周边城市或本地务工,挑起家庭重担。有两户上年纪村民担负着王山生态林管护员的任务,每年约有一万多元的收入(根据年景有变化),他们还在王山山谷里放养着土蜂,补充收入。其他上了年纪的王山人则在川南村里动漫卡片加工厂工作,每天收入只有二三十元,勉强能维持生计。
成为“村漂”村民后,王山村人面临的最大难题就是建房。农民人生中的一大愿望就是安家置业,但农村的宅基地一向控制较严,不对城市户口和外来人口开放,在川南建房成为生活在这里的王山村人一个梦想。包容的川南人以本村孤寡老人的名义为5户村民申请了宅基地,但其中有3户却没有土地使用和建房许可证,此外,他们虽建起了房,却只有使用权,没有产权。这让他们陷入尴尬境地,他们的房子不敢像其他村民那样加盖到三四层,且因为怕拆掉而不敢装修。即便这样,已建起房的王山村民是剩余两户没有建房的村民的羡慕对象,他们现在租住川南曾是养老院的房子,随时面临着拆掉,他们的梦想就是建一所自己的住房。
相较于漂泊在城市的农村人,只要有钱就能购买商品房,有自己的产权,在中小城市落户的限制也很小。但是对于生活在异地他乡农村中的“村漂”农民,想要摆脱“漂”的感觉却如攀星摘月。就如王山村人,他们的生活已经融入川南村,他们希望像普通的川南人一样,有自己的房子,在川南安居乐业,但是现实的政策条件却不允许。
他们的梦想能实现吗?
破解“村漂”问题设想
川南新村与王山村的生态林处于浙江“母亲河”开化钱江源九条溪水源头之一,两村的生态保护让整个钱塘江流域都受益。村民为了生态而放弃传统的伐木烧炭生活,以自我牺牲为整个钱塘江流域的生态保护作出了贡献。但单纯依靠生态林补贴很难满足农民的日常生活,为生态所迫,农民只能外出务工。
对于川南、王山这样牺牲自我利益而为较大区域生态作出贡献的村庄,应当得到政府的鼓励和支持,为他们提供必要的政策,建立国家级或省级生态保护区和森林公园,选择落实较好的生态项目,为发展高效能的生态农业、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等提供技术支撑。也可以作出完善的整体规划,集中政府各项相关的扶持项目资金来进行村庄开发建设。在利用村庄特有的生态资源开发中,应当照顾到村庄的利益,给予村庄股份,为村民提供必要的就业岗位,从而提高村民的收入水平,让村集体有稳定的公共服务资金来源。
另外还应关注“村漂”村民的宅基地需求问题,他们因为生态保护放弃了原有的生活方式,因为生活习惯和便利而迁到了邻近的村子,他们因为经济条件相对较差,无法通过购买手段来解决自己在城市的住房问题,还有土地和山林在另一头牵绊着他们难以离开故土迁居城市,在生活的村庄里有安身之处也是这些“村漂”村民的最大梦想。
王山村民融入川南村虽是给现有政策提供了一个难题,但同时也提供了一个解决问题的窗口。我们能通过市场手段和政策性住房来解决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外来人口住房问题,让他们有一个安身立命的住所,为什么不能依靠政策来解决在农村之间迁移人口的住房问题?对于这一个难题,我们建议;其一,是否可以调整区域界限,对相邻而处于不同行政区域的村庄依据传统的生活习惯进行微调,根据村民的意愿让他们重新组合。其二,如果区域调整难度较大,又能否通过土地流转的方式,以生态用地或者生态林指标来置换宅基地,比如王山村民承诺自有山林的保护,签署承诺书来换取现有生活区域的一块宅基地;其三,对于一些特殊地区的特殊情况,能否采取一些特事特办的方法。比如川南村与王山村一方需要生态保护,一方需要宅基地。川南村可以给已在本村定居的王山村民提供宅基地,条件是王山村民若要伐取或开发自有山林需要经过川南村的同意方可,其在王山的原有房屋或宅基地使用权交给川南村;其四,能否借助市场手段来进行生态资源的保护和开发,成立一个跨两省行政区域的生态保护区,在保护区内的村民外迁置换宅基地,不受户籍所在地的限制,并且可以迁移户口变换户籍所在地,这样村民就能根据生活的便利在不同的行政区域间迁移。
我们希望川南村生态资源能得到更好的保护,同时也能在保护中得到开发利用,为村民增加收益。也希望因为生态保护而跨区域“村漂”的农民的基本权益能够得到重视,他们的生活、居住等难题能够得到解决。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