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无常势
时间:2025-06-20 15:16:57 来源:农民文摘 作者: 字号:【

  翻阅史书时我们常常会发现,西汉之后,号称几十万大军的一方,往往最后败得很惨,甚至很难重整旗鼓。为什么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必须明确“号称兵力”与“实际兵力”之间的区别。在赤壁之战中,曹操号称拥兵80万,实际上也就20万左右;土木堡之战中,明军号称有50万,据史书记载,明英宗仅率8万兵力……这些例子都有一个共同之处,那就是号称人数多的一方总会输掉战役。

  那是因为胜利的一方在记录这些历史时,为了彰显自己“以少胜多”的战绩,常常选择将自己的实际兵力与对方的号称兵力进行对比。历史上许多被传为神话的“以少胜多”战例,其实双方实际投入的兵力差距并不大。

  因此,撇开那些夸大其词的记载,单从实际情况来看,许多号称拥有几十万大军却最终失败的一方,其实并不冤枉,因为他们很多时候并没有真正的兵力优势。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看似反常的现象呢?首要的原因就是后勤压力。为了维持10万大军的作战能力,需要额外动用30多万人来负责后勤补给。这代表古代多数十万大军甚至百万大军中,实际上能打仗的只有几万人左右。此外,维持如此庞大军队所需的物资消耗是惊人的。这对生产力低下的古代社会来说,是一个极大的负担。所以在古代史书中,烧掉粮仓导致敌军不战自溃的情况屡见不鲜。

  除了后勤因素,社会的进步与生产力的发展同样对战争形态产生深远影响。在春秋战国时期,战争模式通常是:农闲时节,各国动员全国适龄人口参与,而且经常首战即决战,一战定乾坤。然而,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这种模式逐渐走向衰落。西汉之后,庄园经济与世家大族的崛起导致动员成本大幅攀升,使得国家难以像之前那样轻易地组织起大规模军队。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出动大军的一方就一定会失败。比如晋灭吴、隋灭陈等战役,就都是依靠优势兵力才取得胜利。这些战争胜利的关键在于速度,即迅速发挥己方的兵力优势,在副作用显现之前迅速削弱对方的战斗力,从而一举定胜局。事实上,《孙子兵法》早有阐述:兵无常势,水无常形。只有因势利导,相机而动,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郭 歆)

  摘自“国家人文历史”微信公众号

责任编辑:霍然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举报电话: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举报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