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只卤鹅的流量接力
时间:2025-06-20 15:35:25 来源:农民文摘 作者: 字号:【

  开栏语:一颗荔枝,甜了生活;一朵木耳,富了农民……近年来,许多地方依托特色资源,让农民搭上了致富快车,“土特产”成了连着乡村振兴的“大产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特色产业是实现乡村振兴的一条重要途径,要着力做好‘土特产’文章,以产业振兴促进乡村全面振兴。”从本期起,本刊开设《“特”色有道》栏目,解码“土特产”如何焕新“出圈”,变“流量”为“留量”,以“一域之优”闯出振兴新路。

  一只卤鹅如何撬动一座城?重庆荣昌给出了惊艳答案,荣昌卤鹅的“破圈”之路,不仅书写了传统美食的当代故事,更演绎了中小城市借势流量、激活发展动能的新范式。本期聚焦重庆荣昌的“卤鹅热”,从全链升级、精准招商、治理效能优化到人才集聚等方面,解码小卤鹅背后的发展大智慧。

  渝西腹地,濑溪河畔,烟火升腾。当一只只金黄油亮的卤鹅香飘街巷,重庆荣昌迎来了“泼天流量”——“五一”假期接待游客234.5万人次,同比激增168.2%;29万只卤鹅被抢购一空,销量暴涨752.53%;零售额突破20亿元,同比增幅达258%。

  这座曾以陶器、荣昌折扇、夏布织造闻名却“养在深闺”的千年文化小城,正借一只卤鹅的鲜香,打开尘封的文化宝盒,在网络流量时代的聚光灯下焕新登场。

  面对空前热潮,荣昌没有耽于惊喜。古街商铺连夜亮起霓虹,非遗工坊推出卤鹅主题体验……从街头巷尾的烟火气到全产业链的加速布局,这座西南小城正以“快马加鞭未下鞍”的清醒,将偶然爆红转化为文旅破圈的必然机遇,谱写了从“养在深闺”到“声名远扬”的进阶篇章。

  一只卤鹅 激活城市流量密码

  荣昌的火爆,源于一只卤鹅。

  今年4月,重庆荣昌人林江,因五次跨城“投喂”外国网红“甲亢哥”受到关注,其投喂的“荣昌卤鹅”知名度也迅速提升,成了爆款美食,走红网络。

  荣昌卤鹅是客家文化与巴蜀文化深度交融形成的非遗特色美食,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本地白鹅营养价值高、微量元素多、油脂少,造就了荣昌卤鹅肉质软而不烂、鲜香爽口的特点。2011年,“荣昌卤白鹅制作技艺”被命名为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2022年,荣昌白鹅成功注册地理标志商标。

  “五一”假期,荣昌城区的商业街里,大大小小的卤鹅店门口,游客排起长龙等待购买卤鹅,一些老字号甚至贴出了“限购一只”的字样。

  “开了10多年店,来的都是周边的老顾客,像现在这样一天接待上千位外地客人还是头一遭。”荣昌卤鹅老店“小蒋卤鹅”的老板蒋达君说,“五一”期间,客流量开始呈几何倍数增长,队伍从早上7点排到晚上10点,他叫来全家人帮忙,自己也忙得脚不沾地,“以前一天卖五六十只,现在一天翻了10倍都不止,胳膊累到抬不起来。”

  店内,店员蒋琳正在用手机直播,“家人们看清楚,我们每只鹅都是当天现卤、当天发货。”她将镜头对准剁鹅的案板,锋利的菜刀在卤鹅骨架间起落,金黄的卤汁顺着斩开的肌理流淌,弹幕瞬间被“流口水”“快上链接”刷屏。

  这场从早到晚的直播成了店铺的“第二战场”,仅“五一”当天,线上销售订单就激增超10倍。而在半个月前,蒋达君还认为“做食品,搞那么多花里胡哨的干啥”,如今他还专门安排一名员工在直播间里解答游客问题。

  谈起荣昌火了后自己生意的变化,蒋达君指着储藏室里的包装盒说:“最近一天要用好几千个,真没想到家乡靠一只卤鹅火成这样,作为店家,能做的就是保证品质、传承技艺。”

  街头一家快递点堆满印着“荣昌卤鹅”的泡沫箱,一些游客拎着卤鹅现场打包寄送,还有快递公司直接等在卤鹅店门口等待打包送货,承诺全国最快可次日达。

  这只金黄油亮的卤鹅,早已超越了一道美食的范畴,成为打开城市的钥匙。

  “荣昌卤鹅”有多火?官方数据显示,从4月初至月底,荣昌区1000余个荣昌卤鹅直播间销售额翻番,最高的单店铺销售增长超过1000%。荣昌卤鹅屠宰量增长500%,“线上线下”销量增长超过200%,快递单量增长超1900%,荣昌重点商贸企业日均直接拉动消费超1亿元,关联产业带动消费突破10亿元,环比增幅达155%。

  花式宠粉 变“流量”为“留量”

  “五一”假期首日,荣昌北站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客流高峰。

  面对突如其来的流量,荣昌区政府展现出高效的应对能力,打出了一套漂亮的“组合拳”。从交通疏导到旅游服务,从设施升级到文化推广,全方位提升城市的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

  为了迎接这些远方的客人,4条免费的“荣昌卤鹅美食观光专线”早已等候在车站外,将游客精准输送至夏布小镇、万灵古镇等热门景区。同时,荣昌城区所有公交线路除了免车票外,也延长运营时间,运营至晚上9点30分左右,比原来延长约3小时,实现了景区与景区、景区与城区之间的及时对接。

  多次刷到荣昌卤鹅的视频后,22岁的广东女孩张颖决定一探究竟。“本来打算只待一天,现在民宿老板说还有万灵古镇的老巷子没逛,夏布手作体验也能试试。”张颖掏出手机,镜头对准卤鹅和背后古色古香的街道,“我准备拍个短视频讲讲荣昌的旅游体验,强烈推荐荣昌的免费观光车,从高铁站直接坐到景区门口,对路痴太友好了!”

  说话间,她的手机又弹出几条消息,是广东的朋友看到她的定位后发来的“代购”请求。“看来回去得带两只真空包装的卤鹅了。”她说,“玩得好吃得好,真是不虚此行。”

  为了让游客吃得放心、吃得开心,荣昌开展了“舌尖上的安全”专项行动,对全区餐饮企业进行全面检查,确保食品安全。同时,荣昌还在各大景区设立了美食街区,汇聚了荣昌卤鹅、黄凉粉、羊肉汤等特色美食,让游客一站尝遍荣昌味道。

  “花3个多小时转战高铁、汽车,再排几个小时队吃一只卤鹅的行为确实疯狂,但只要美味,就觉得值。”从浙江杭州赶来的游客戴悦乐说,“排队时,还有人给我们发凳子、提供免费充电设备,还送我手写旅游攻略,太暖心了。”

  荣昌爆火后,街道上,修路、美化环境、清扫街道的工人们日夜忙碌;打卡点,无关的摊位让道了,遮雨棚搭起来,长年设置的栏杆因游客一句“绕道上厕所不方便”立即拆除;闹市区及时设置行李存放点、外地车辆停靠点,政府敞开大门,停车、公厕、茶水统统免费;过年才有的民俗表演“限时返场”,用最高规格招待八方来客。

  用好流量 推动“网红”变“长红”

  流量浪潮中,荣昌没做“旁观者”。

  当“荣昌江哥”的投喂视频在全网掀起波澜,荣昌地方政府第一时间按下“快进键”:启动荣昌卤鹅非遗技艺传承人评选、开发卤鹅主题文创,推动“美食打卡”升级为文化深度游。当游客在评论区询问“五一去荣昌怎么玩”,当地政府迅速出台景区免费、公交车免费、停车免费等举措,同时成立专项指挥部提升城市品质“接流量”。

  志愿者们穿上了印着卤鹅卡通形象的马甲,街头挂满了“荣昌欢迎您”的灯牌,城市雕塑补色刷新,新增了墙壁涂鸦……这座城市用“肉眼可见”的行动力,将网友的热情转化为触手可及的体验。

  面对卤鹅突然暴涨10倍的订单,荣昌没有停留在售卖层面。当地政府打出“产业组合拳”:设立1亿元产业发展基金,联动银行提供10亿元专项授信,成立卤鹅产业研究院和产业联盟,请来西南大学、市畜科院的专家团队,开展白鹅品种改良与深加工技术攻关。

  荣昌区还同步出台了《荣昌卤鹅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以“4321”体系构建全产业链:从白鹅养殖标准化到中央厨房集约化,从社区零售到电商矩阵,目标是2026年全区卤鹅产值突破10亿元,打造“百城万店”布局。

  “荣昌卤鹅火爆之前,卤鹅产业链相对比较简单。一是鹅的养殖,二是卤鹅的加工,后续没有过多延伸。”荣昌区招商局局长王利亮说,现在每天的需求量增长很快,未来会推动鹅产业全链条发展,加大上下游产业招商,目前已经进行了羽毛球相关企业的招商。

  荣昌还把夏布小镇打造成卤鹅产业直播小镇,盘活了这个“冷淡”很久的古街。直播达人们对着镜头演示卤鹅的“十八般吃法”:卤鹅面、卤鹅粽子、卤鹅火锅底料,甚至将卤鹅与荣昌陶结合,推出“买陶罐送非遗卤鹅”的定制礼盒。“政府办的直播培训班教我们怎么打光、怎么互动,现在直播有时候能吸引几万人!”一名商家主播说。

  数据显示,荣昌1000余个卤鹅直播间销售额集体翻番,最高单店销量增长1000%。

  这是政府推动“非遗+”融合的一个缩影。夏布小镇的非遗研学馆里,游客可以体验“卤鹅包装夏布手绘”;万灵古镇的草坪上,“卤鹅野餐会”搭配竹编体验;就连半程马拉松赛,奖牌都融入了卤鹅与夏布的元素。

  如何让“网红”变“长红”,荣昌区政府副区长王媛媛表示,将通过“提档景区品质、点亮夜间经济、深耕非遗传承、强化产业支撑”四大举措,让荣昌这座西南小城焕发新时代魅力。

  相比一线城市,荣昌在基础设施、服务能力、接待水平等方面仍有提升空间,不少网友提出针对性的建议,并期待荣昌将“流量”转化为经济“增量”。

  这座曾沉寂的小城,正以滚烫的诚意与清醒的认知,书写着属于西部小城的进阶故事——它不急于用流量定义自己,而是让每一分热度都沉淀为可持续发展的养分。

  (田金文 伍鲲鹏)

  摘自《新华每日电讯》

  

  一只卤鹅的流量接力

  带火一座城

  5月4日,四川游客李利拎着两盒“荣昌卤鹅”,准备坐高铁回家。她的手机里,存着这几天在荣昌打卡时拍的上千张荣昌美食、美景照片;背包里,放着一只拙朴的小陶鹅,是儿子在游览中买的纪念品……

  “这次旅行,感觉荣昌成了‘卤鹅主题游乐园’,除了品尝卤鹅,很多普通的景点加入创意也很有意思!”李利说。

  前不久,“卤鹅哥”林江爆红网络,带动“荣昌卤鹅”迅速出圈。重庆市荣昌区抓住这一机遇,借“荣昌卤鹅”IP,带动区域产业结构的重塑、城市形象的升华。

  “以前荣昌卤鹅只是一道地方传统美食,带动作用有限。”荣昌区委书记高洪波表示,随着近期大量“圈粉”,卤鹅产业将在规模化养殖、卤制品加工的基础上,融入特色餐饮品鉴、文旅项目体验、体育用品生产等,促进产业链不断延长、壮大。这场由一只卤鹅引发的“流量盛宴”,正深刻改变着荣昌的产业格局。

  从“泼天流量”到“供不应求”

  多举措解决原料供应

  5月4日,重庆市荣昌区合谊白鹅养殖股份合作社运营负责人张友富,接到了两位客户的订单,一口气卖掉了1800多只商品鹅。

  “以前得五六个客户才凑得起这么大的量。”张友富说,现在荣昌卤鹅火了,要货的客户特别多。

  今年60岁的张友富,大半辈子都在与鹅打交道。20世纪90年代中期,他就在乡镇上做过10年卤鹅生意。当时都是单家独户散养白鹅,赶一场他只能收到三五只白鹅。

  由于原料不足,张友富的卤鹅生意也时断时续。2006年,他利用自家空闲地养殖白鹅,存栏量保持在两三百只。但由于防疫技术不过关,白鹅死亡率较高,他不得不关掉养殖场到周边企业打工。

  几年后,重庆市科研单位和企业陆续推出细小病毒、呼肠孤病毒等疫苗(抗体),白鹅的存活率才大幅提升。现在,他所在的合作社利用现代化养殖技术,已成为荣昌较大的商品鹅养殖企业。

  不过,作为年出栏20万羽的大型养鹅企业,面对这“泼天流量”,该合作社也一时难以满足市场的新增需求。这对未来荣昌卤鹅如何增强优质原料保障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鹅产业是重庆市特色畜牧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重庆市畜牧科学院家禽研究所所长汪超介绍,该院成功育成的渝州白鹅配套系是重庆市首个自主培育的肉鹅配套系,再结合重庆情况推出标准化养殖技术,为荣昌卤鹅品质提升和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从“爆款单品”到“产业矩阵”

  把一只鹅“吃干榨尽”

  位于荣隆镇的重庆炬荣食品公司,卤鹅的鲜香已飘溢到厂区之外。在包装车间,已打包好的荣昌卤鹅靠墙码放,直抵天花板。工人们推着平板小车,把打包好的礼品装卤鹅交给上门收揽的快递员。

  “这波流量,给我们的发展带来了转机,也让我们在发展卤鹅系列产品方面有了更多新想法。”企业合伙人之一的潘能介绍。

  去年11月,几名返乡创业的年轻人组建起荣炬食品,产品主要在线上销售。最初一个月,炬荣食品每天的线上销量有600只至800只。随着优惠活动的结束,这个新品牌日销量降至200只左右。

  正在企业运转越来越难的时候,“荣昌卤鹅”迎来“泼天流量”,炬荣食品的线上销售迅速“爆单”。“现在我们每天的卤鹅销量有3000多只,还供不应求。”潘能说,工人由原来的十多人增加到30多人,加班加点卤制。

  摆脱生存困局后,炬荣食品的几名年轻创业者并没有沾沾自喜。

  如何让突然从天而降的“流量”变成持续的“留量”?大家商定,响应区委、区政府号召,一定要确保品质,除继续采用传统配料、“养卤”技法外,还要按照现代化的标准流程生产。

  卤鹅大火后,荣昌区稳步推进卤鹅生产标准化,修订加工技术规范、建立食品安全追溯体系,让加工企业在保持自身特色的同时,也保障了荣昌卤鹅品质。

  “最近,相关部门也经常提醒我们不但要抓品质,更要抓创新。”合伙人之一的叶鹏说,目前公司新推出了藤椒等新口味产品,下一步还将开设新派卤饭门店,推出包括卤鹅、猪油泡粑等在内的荣昌特色美食套餐,让卤鹅由休闲食品变成“正餐”。

  除了整鹅卤制加工,即食卤鹅翅、卤鹅肚、鹅杂粉等休闲食品、速食食品品类也在不断壮大。荣昌区启动“坊转企”计划,推动300余家作坊向卤鹅产业园集聚,并为园区提供配套冷链物流与质检中心,目标是培育3家龙头企业、5家规模企业,2026年产值突破10亿元。

  围绕“鹅”这篇文章,荣昌的加工链还在不断延伸。

  荣昌卤鹅火后,荣昌区专门针对卤鹅进行全产业链分析、实地调研,发现不少屠宰企业将拔下的鹅毛晾晒后销到江苏等沿海地区,生产羽毛球、羽绒服。

  鹅毛鹅绒资源,成为荣昌招商引资的“底气”。招商团队循着荣昌鹅毛的收购路径,接洽到江苏一家大型体育用品生产企业。目前,这家企业已与荣昌签订投资协议,将在荣昌生产羽毛球、羽毛球拍,甚至引入羽毛球赛事,实现加工端产业链条的不断延伸和壮大。

  从“美食打卡”到“全域旅游”

  一座城市的文旅大餐

  位于荣昌城区濑溪河畔的夏布小镇,明清风格的建筑群中,随处可见“鹅”元素:大门两侧站着“上岗”不久的大型白鹅雕塑,引得游客还没进门就开始排队打卡;走进小镇,每条街巷摊位卖得最多的是卤鹅;展销的荣昌折扇,卖得最好的往往绘有白鹅;一商户拉来两只渝州白鹅“站台”,让游客惊呼“终于看到活鹅”……

  “荣昌卤鹅火了后,我在短视频平台上刷到这里的夏布小镇有不少活动,就带家人来看看。”贵州遵义游客张照国被投喂了一块卤鹅后,掏钱买下半只与家人分享。

  “这次来荣昌是打着吃卤鹅的名头,但小朋友体验了陶艺、套大鹅游戏,老人参观了夏布博物馆,还体验了竹编,每个人都能找到乐子。”四川游客李利说,她曾来过荣昌,但这次体验更丰富,一家老小都觉得好玩。

  “五一”假期前,荣昌区结合本地文旅特色,推出涵盖美食、文旅、非遗、低空体验的“N+1”多元“宠客套餐”,以“荣昌卤鹅”IP吸引游客,让“火爆”从卤鹅食品蔓延到更广的文旅产业。

  万灵古镇、安陶小镇、古佛山景区等,不但免门票,还有汉服巡游、火神庙祭祀、川剧变脸等文化活动,并根据年轻人喜好组织乐队演出,让游客畅享文化盛宴——这既分散了荣昌城区的旅游接待压力,同时也让更多镇街能分享这波“流量”。

  同时,荣昌将文旅产业营销进一步提升为城市形象营销:节假日路边可免费停车;对游客开放区政府机关食堂,供应实惠的当地特色美食;大量志愿者为游客提供免费的矿泉水、接送服务;普通居民腾出空闲房间,免费接待找不到住宿的游客……一个个暖心瞬间,不仅展现了荣昌人的热情,也彰显了荣昌这座城的凝聚力。

  这些暖心“小事”,通过短视频平台不断发酵,让荣昌这座渝西小城在接待游客承载力有限的情况下,获得更多口碑,也为荣昌未来在招商引资等方面发展提供了更多机会。

  (罗 芸)

  摘自《重庆日报》

  带强一条产业链

  5月17日,重庆市荣昌区用一场“含金量”十足的招商推介大会给出答案:16个项目现场签约,13家企业排队“候场”,总投资超50亿元——这不是简单的数字叠加,而是一个西部小城将“网红流量”精准转化为“投资增量”的鲜活样本。

  从“荣昌卤鹅哥”意外走红,到产业链强势扩能;从短视频刷屏,到企业家组团签约,荣昌区用“快、准、好”的招商方法论,上演了一场从“现象级传播”到“现象级落地”的精彩跃迁。

  反应快

  项目从洽谈到签约不超过一个月

  当天上午,“千年荣昌·商机无限”荣昌区2025年产业发展招商推介大会举行,活动现场共签约了16个项目,总投资22.5亿元。其中,签约鹅产业链企业8个,总投资9亿元;签约招商重点项目8个,总投资13.5亿元。此外,另有达成意向及拟近期签约企业13家,总投资预计28.1亿元。

  在这场荣昌区招商引资的“闪电战”中,江苏飞羽体育用品有限公司的落户就是一个典型案例。

  江苏飞羽体育用品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孝虎介绍,4月22日,公司通过荣昌区招商短视频了解到,当地正全力打造卤鹅全产业链,并计划引进羽毛球生产项目。这与飞羽体育在西南地区布局产能的战略不谋而合,当即致电荣昌区招商投资局表达投资意向。

  对此,荣昌区迅速响应。4月25日,区领导率队飞赴企业实地考察,双方现场达成合作共识并签订意向协议。

  “第二天,我又和团队飞到了荣昌落实投资细节,我们看中的不仅是鹅绒资源,更是政府‘秒回’消息的效率。”陈孝虎说,荣昌项目总投资5亿元,拟购买土地约35亩,并同时租赁约13000平方米标准厂房过渡生产,建设羽毛球及体育用品生产项目。预计6月18日前,在荣昌实现首只羽毛球下线,项目建成后年产能达240万打羽毛球,年产值不低于4000万元,可带动就业800人以上。

  定位准

  项目投资额占比达50%

  在当天的签约项目中,鹅产业链项目投资额占比达50%。这源于荣昌区“精准招商+靶向对接”机制。

  事实上,自“荣昌卤鹅哥”爆火出圈以来,荣昌区就抢抓流量热度,以“网红效应”撬动产业扩能,推动煌上煌食品、紫燕百味鸡、三惠鹅府等在荣企业加大卤鹅生产扩能。

  同时,以卤鹅为支点撬动全链布局,打造集养殖、屠宰、生产,副产品加工、包装、销售等为一体的全产业链体系,完善延伸鹅产业链。

  如今,荣昌不仅是“流量高地”,更是“招商热地”。据不完全统计,截至4月30日,荣昌新增招商项目线索54条,其中食品加工类项目22条,主要集中在预制菜、饲料、冷链物流等领域;装备制造类项目16条、电子信息类项目4条、其他类项目12条。

  “我们不是‘捡到篮子里都是菜’。”荣昌区招商投资局相关负责人以此次推介大会为例介绍说,会前就按企业规模、产业匹配度、科技含量筛选了38家优质企业现场参会,涵盖智能制造、食品深加工、直播电商等赛道,实现精准邀约。同时,线下通过各产业专班推荐邀请,邀请重点在谈项目企业家、项目已落地荣昌企业家86人,参会总人数突破200人。

  活动现场还举行了招商大使、招商顾问聘书颁发仪式,通过广纳贤才,汇聚各方智慧与力量,为荣昌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服务好

  “三包”政策打造投资强磁场

  近年来,荣昌始终秉承“来了就是一家人”的理念,持续打造“123456”营商环境品牌,擦亮民营经济“金名片”,成为重庆市优化营商环境标杆城市。

  推介大会上,荣昌区借势发布了“机会包”“政策包”“服务包”三个政策“大礼包”,全方位赋能企业发展。

  其中,“政策包”梳理出44条支持制造业企业的优惠政策;“服务包”结合投资企业开办、建设、投产等服务事项,制定了荣昌区“企业开办政务+”服务手册,实现园区的事情在园区办。针对企业融资需求,统筹区内各金融机构,发布“企需我应”信贷金融产品37个;“机会包”拟定应用场景及机会项目9个,重点产业合作项目11个,涉及汽车零部件、食品加工、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电商文旅、乡村振兴等多个领域。

  从“卤鹅IP”的偶然出圈到50亿元投资的必然收获,荣昌区用“网络流量”引入“投资活水”,其核心在于建立“热点捕捉-产业转化-服务固化”的闭环体系。正如参会专家所言:“流量只是敲门砖,真正的竞争力在于用系统思维把‘网红效应’转化为‘长红机制’。”(王 淳)

  摘自“上游新闻”百度号

  带来一系列投资

  带优一批人才

  近日,随着“卤鹅哥”林江用“荣昌卤鹅”“投喂”国际网红、带动荣昌卤鹅这一重庆市级非遗代表项目走红,荣昌区3所具备“荣昌卤鹅师”培训资质的职业学校迎来报名热潮。据荣昌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朱祥国介绍,3月至今,平均每家职业学校的培训人数超过四百人,达到以往一年的培训数量,参加培训的青年占比也从30%提高到50%。

  为了推广荣昌卤鹅,荣昌区推出“零门槛”培训政策:失业人员可免费参加培训并享受食宿补贴;学员通过8~15天系统学习后,可考取“荣昌卤鹅师”专项职业能力证书,凭此证还能申请创业扶持资金。此外,当地将中职学生纳入“区县留人”人才保障范围,支持保障中职毕业生就业创业,这一举措成为重庆区县中的首创。

  “培训的量增加了,培训的积极性也提高了。培训班上有一半的人曾是在外务工的荣昌人。”重庆市荣昌区希望职业培训学校负责人朱小同表示。

  朱小同介绍,培训后学校会定期回访,对学员进行持续帮扶。今年第7期培训班的32名学员中,7人选择自主创业,18人被推荐到卤鹅企业或酒店就业。

  刘城是卤鹅培训班的“金牌学员”。2024年初,他开始创业,半个月前开始在荣昌夏布小镇摆摊。“江哥(林江)把卤鹅带火之后,我们也迅速反应。”荣昌卤鹅走红后,刘城的摊位一天可以卖出200斤左右的卤鹅,单日销售额超过6400元。

  尽管发展势头迅猛,荣昌卤鹅产业仍面临挑战。“要降解1只鹅的鹅粪,需要消耗1.5只卤鹅的产值。”朱祥国表示,如何高效处理相关废物,当地正在引进企业、人才,“挑战也是机遇”。

  据了解,重庆市已开发258项像“荣昌卤鹅师”这样的专项职业能力考核项目,累计57万人持证上岗。重庆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将继续聚焦重庆本土特色资源,进一步挖掘更多兼具传统底蕴与市场活力的专项职业技能项目,打造“产业+技能+评价+就业”的技能生态链,推动新时代技能人才队伍建设。

  (石 晶 耿学清)

  摘自“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新农人返乡 高科技下田

  如今,在广袤的乡村大地上,年轻人将个人理想融入乡村全面振兴事业,乡村为青年提供了实现价值的舞台。乡村与青年正在相互吸引、相互成就。让我们一同走近了几位新农人,听他们讲述投身农业现代化、助力乡村产业振兴、助推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故事。

  “农二代”让科技下田

  春耕时节,湖南郴州北湖区华塘镇三合村,拖拉机正拖拽着旋耕机,掀起翻滚的泥浪。零星的泥点,打在28岁的女机手、郴州谷稷农业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骆雨的身上。返乡3年来,这样的场景她早已习惯,并且乐在其中。

  作为种粮大户的女儿,“农二代”骆雨3年前回家接手产业。在她看来,广阔的乡村是未来的价值所在,可刚一回来,骆雨便被现实“上了一课”:父亲流转的4000亩农田分散在5个乡镇,一些“巴掌田”里,收割机甚至无法掉头;还有一些梯田是“望天田”,旱涝保收是种奢望。

  “看天吃饭”的农业特性,让骆雨意识到,传统耕作模式有着很大的改进空间。“要让种粮也能致富,就得重新组织生产模式,同时让更多科技‘下田’。”骆雨说。

  骆雨根据当地地形特点,提出将相邻1亩以下地块整合为4亩左右标准田块,改造低效梯田,配套建设灌溉沟渠和硬化机耕道。丈夫则利用自身所学,拉起了一支无人机机队,植保环节实现降本增效。

  效果立竿见影。“在石山头村,一片230亩的抛荒梯田经整治后,当年即产出稻谷27.6万斤,创造经济价值40万元。”骆雨说。

  “单打独斗成不了气候,还要想办法实现规模效应。”骆雨吸收农户加入她牵头成立的公司,攥指成拳。

  统一采购农资使化肥成本降低28%,统一渠道销售让稻谷收购价每斤提高0.3元,“共享农机”为农户提供更低价的耕、种、管、收社会化服务……2024年,公司代管农田超6万亩,带动2000户农户户均增收1.5万元。

  2024年,骆雨还创办了农机培训班,为镇里培训超100名农机手。目前,谷稷农业已培养出12名90后新农人,吸引4名大学生返乡。

  “农机露天存放,影响使用寿命。而要建设厂房,则面临用地红线的问题。”骆雨提出这个问题后,北湖区相关领导带着主管部门来到村里开现场会,理清了政策,合法合规地解决了这个老问题。企业的农事服务中心得到快速发展,累计为农户节约生产成本超300万元。

  还有一系列综合扶持政策,全方位帮助像骆雨这样在农村当好产业振兴的“头雁”。湖南省农业农村厅出台相关文件,在“加强产业对接扶持”“加强金融保险服务”“完善激励保障措施”等方面对“头雁”对象予以综合扶持。前不久,骆雨获得了“郴州市十大返乡入乡创新创业人才”称号,“30万元奖金,我准备购买大米精加工设备,延伸产业链条,增加附加值。”

  郴州市近年来推出“人才新政52条”,完善返乡入乡创新创业的政策体系,提出每年培养3000名农村致富带头人和高素质农民,对于优秀农村人才给予认定和奖励。不断兑现的人才政策,给新农人带来满满的获得感。

  博士团帮农民种菜

  清明节后,贵州毕节市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海边街道黄仓社区的大棚里,新一季萝卜等待采收。

  “这可不是普通萝卜,是博士种的试验萝卜。”种植大户江先赶来凑热闹,瞪大眼睛上前围观,“大棚被分成很多格子,听说有的顶格施肥,有的依次减量,收的萝卜还得分类打包,化验分析,找准化肥跟产量、效益的平衡点。”

  因纬度低、海拔高、日照寡等自然条件,威宁县的高山冷凉蔬菜小有名气,但一度缺乏科技支撑,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方面后劲不足。

  时间回到6年前。30岁的李经纬博士毕业后入职贵州大学,加入农学院教授张万萍组建的博士团队,为蔬菜产业补齐科技短板。入职当月,李经纬就直奔威宁。

  当时正赶上县农业农村局调研,来到一片甘蓝种植基地,李经纬定睛一看,许多甘蓝裂开一个大口子,她直接发问,“这是谁把菜给撕开了?”话音刚落,现场笑声一片。

  “坏了!闹笑话了!”湿润的泥土,浑浊的泥塘,李经纬反应过来,威宁县近期干旱少雨,突降暴雨,甘蓝吸水速度过快,细胞组织一时无法承受,定会自然开裂,“书本上学过,结果还没用上,吃了理论与实践脱节的亏。”此后3个月,李经纬默默学习,把先进生产力带到田间地头。

  “博士团队共有10人,全是年轻人,能吃苦,讲奉献,大家志趣相投。”张万萍说,根据威宁县的蔬菜品种,成员分别成立小分队,闫见敏攻“山药”,李伟攻“生姜”,易维洁攻“芋头”,李经纬攻“花菜”,并负责病虫害防控,在优化品种、服务产业过程中,力争成为某个蔬菜单品或者某个环节的佼佼者。

  品种选定,测土配方,育苗定植……研究攻关的同时,李经纬组织企业、合作社、种植大户以及农业技术员培训,讲解蔬菜种植的每一个环节,引导他们科学种植,与现代农业接轨。

  仅在威宁县,博士团队陆续推广甘蓝、白菜、洋葱、红菜薹等10多个新品种,如今科技服务还覆盖贵阳、黔南、遵义等地。“产量和品质双提高,农民增收的空间又多了,用技术种蔬菜,就是不一样!”望着标准化的蔬菜基地,威宁县凌云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赵军感慨。

  有一次,威宁县的一家蔬菜基地里,萝卜突然叶片萎蔫,根部肿大,似乎染上了病,李经纬初步断定为十字花科根肿病。

  “这种病传染性强,容易绝收,必须与时间赛跑,赶紧拿样品回学校做生理活性等一系列实验,确定属于哪个生理小种。”李经纬说,尽管确定为毒性最强的那种,好在及时使用专用制剂,挽回了一定损失。

  推广制剂防控的同时,李经纬还在当地选了几个蔬菜基地,持续开展抗病品种试验,从源头上提高蔬菜的抗病性,“推出的新品种特别受欢迎,研究成果也顺利发表。”

  凭借博士团队的努力,种植户们逐渐使用生物菌肥,减少农药化肥使用,注意改善土壤结构,尤其是尾菜处理,农户慢慢学会用来发酵生产有机肥,成本低、污染少、肥效好。

  既要种好,也要管好。李经纬正在推广病虫害绿色防控,包括免疫诱抗技术、重大病虫害生物防控等,有助于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加市场竞争力,促进农民增产增收。

  “广袤农村,潜力无限,是年轻人干事创业的大舞台!”李经纬憧憬着。

  大学生返乡办农庄

  这几天,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丁宅乡丁宅村南野农庄的桃树上挂满果实。

  双脚套着过膝胶鞋,手拿修枝剪,王园园行走在桃林中,时不时抬手修剪着赘余的桃枝和小果,“把多余的枝条和果实剪掉,结出的果子品质更好。”

  2013年从中国农业大学本科毕业后,王园园选择回乡发展。听说有大学生要回家养猪种地,邻里乡亲既好奇又不解。

  “我的初衷是想用所学知识为家里做点事。”王园园说,大学时自己学的是动物科学专业,当时村里养殖业搞得红火,父亲打算办个养猪场,她便自告奋勇回家帮忙。

  可返乡的头几年,王园园的乡村创业路并不顺利。“先后尝试过规模化生猪养殖场、农家乐、民宿、果园等,但都不太理想。”王园园事后分析总结,一方面是自己经验太少,信息渠道有限;另一方面,那时候乡亲们传统农业观念重,有些新想法、新理念得慢慢适应。

  瞅准丁宅乡的青山绿水,王园园打算吃乡村旅游饭,她流转了200余亩土地,投入百余万元,办起“南野农庄”,完善山里的基础设施,陆续引进黄金水蜜桃、仙居土鸡等优良种养品种。

  “我的思路是‘两条腿’走路,不仅要用优质农产品抢占城区市场,还要开拓瓜果采摘、农作物认领种植等特色农事体验活动,开发乡村游。”王园园说,农庄逐渐探索出一条“生态+可持续”的路子,带动村中8名闲置劳动人员入职农庄,人均年增收近4万元。

  在她的带动下,村民们的心思也活络起来,村里陆续建起水上集装箱民宿、咖啡馆、乡村酒店等,丁宅村围绕“亲子休闲、运动酷玩、农耕研学”三大片区,打造了大通农场、龙鳞坝、蚕桑馆等网红项目,年吸引游客超90万人次。

  与此同时,在政府部门指导支持下,王园园又牵头成立了上虞区新农人联盟,吸引更多“有知识、懂科技、会经营”的“80后”“90后”新农人返乡创业。如今,这个聚集返乡创业青年的组织,成了当地农旅产业的“金字招牌”,带动全区8个乡镇的农产品销售和乡村旅游。

  乡村游带火了乡村货,可细心的王园园又发现了新问题——果农们大多沿马路设摊叫卖,有时为了抢抓销售期,甚至低价贱卖,“这么好的农产品,这么卖真是可惜了。”

  她以农庄里的水蜜桃为试点,一改原先大小、好差混装贩卖的习惯,采用分级制,按个头、品相对水蜜桃精心挑选,并采用礼盒包装。“水蜜桃还能这么卖?”不少果农发出感叹。

  “我们应该抱团发展,形成咱们丁宅乡的品牌。”在她的倡议带动下,果农们走上了品牌化、精品化道路。

  “小王这个大学生果然不一样!”果农任庆灿竖起大拇指。因为销路不愁,这几年,丁宅乡的水蜜桃等特色水果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年产量增长达25%,果农年增收近4000万元。

  同一时间,上虞区在创客城市建设引领下,实施现代新农人培育“百千万工程”,出台“虞农共创政策十条”,涌现出越来越多像王园园一样的新农人。

  “广袤乡村大有可为,我还有很多想法都没落地呢。”王园园话语间信心十足。

  (孙 超 苏 滨 窦瀚洋)

  摘自《人民日报》

责任编辑:霍然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举报电话: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举报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