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东北和华北一作区
基本情况。本区域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西部、内蒙古、河北北部、山西北部种植区域。
灌溉建议。本区域水资源紧缺,水浇地要加快推进地面灌溉向喷滴灌等高效灌溉转变,少量多次灌水,配套水肥一体化技术。
采用滴灌、喷灌的地块,当苗期、块茎形成期、块茎膨大期垄顶正下方20厘米土壤相对含水量低于70%时,应及时灌溉。采用沟灌方式的地块,全生育期土壤相对含水量低于65%时,及时灌溉,注意灌水不没过垄。收获前10天停止灌溉。采用水肥一体化技术追施水溶肥、液体肥,应少量多次进行,收获前20天停止施用氮肥。旱地应充分利用自然降水,推广深松深翻,纳雨蓄墒。采用保水剂和长效肥底施,土施保水剂3~5公斤/亩,蓄水保墒。华北北部旱地宜采用全生物降解膜覆盖,保墒增温。干旱发生时,要及时喷施叶面肥、水溶肥等,增强抗旱抗逆能力。缺钾地区应注意补施钾肥,加强锌、硼等微量元素肥料施用。
节灌措施。可采取以下节水补灌措施:一是滴灌,每次灌水6~10立方米/亩。二是喷灌,每次灌水10~15立方米/亩。三是沟灌,每次灌水约40 立方米/亩,沟内水位低于垄顶5厘米。
二、西北一作区
基本情况。本区域包括甘肃、宁夏、陕西北部、青海东部和新疆。
灌溉建议。以高效节水灌溉、覆盖抑蒸保墒为核心,采取垄膜沟灌、膜下滴灌并配套水肥一体化技术。
采取膜下滴灌的地块,当全生育期垄顶正下方20厘米土壤相对含水量低于70%时,应及时灌溉,并结合灌溉在现蕾至开花初期、盛花期等关键时期追施水溶肥,收获前5天停止灌溉,收获前20天停止施用氮肥。采取垄膜沟灌的地块,当全生育期垄顶正下方20厘米土壤相对含水量低于65%时,应及时灌溉,注意灌水不浸没垄,灌后及时中耕除草,收获前10天停止灌水。大力推广全生物降解膜覆盖。旱地覆膜前土施保水剂3~5公斤/亩,配套长效肥等,块茎形成期缺肥可打孔追肥。适时喷施叶面肥、水溶肥,增强抗旱能力。应注意补充钾肥及锌、硼等微量元素肥料的施用。
节灌措施。本区域为渠灌和井灌混合区,可采用以下节水灌溉措施:一是垄膜沟灌,在马铃薯发棵期、开花期、膨大期灌水5~6次,每次灌水约30~40 立方米/亩。二是膜下滴灌,当土壤含水量达到设定的下限时开始灌水,灌水8~10次,一般播后15~20天视土壤墒情滴灌1次,亩滴水量8~10 立方米;幼苗期滴水1~2次,亩滴水量8~10 立方米;现蕾至开花初期,滴水2 次,亩滴水量10~15 立方米;盛花期滴水4次,亩滴水量10~15 立方米;开花结束后滴水1次,亩滴水量10~15 立方米。
三、中东部二作区
基本情况。本区域包括河北中南部、山东、河南、江苏北部。
灌溉建议。坚持抗旱和防涝并重,春季发生干旱时及时补灌,临近收获时可能降水偏多,应及时排水,避免积水没垄。抓好田间水分管理。
推广高垄种植,防止渍涝,增加土壤透气性。采用滴灌时,应保证马铃薯全生育期垄顶正下方20厘米土壤相对含水量不低于70%,收获前5天停止灌溉。采用沟灌时,马铃薯全生育期垄顶正下方20厘米土壤相对含水量不低于65%,灌水不浸没过垄,收获前7~10天停止灌水。注重补施锌、硼等微量元素肥料。
节灌措施。可以采取以下节水措施:一是沟灌,每次灌水约40 立方米/亩。二是滴灌,每次灌水约3~6 立方米/亩。汛期来临前根据地形挖好田间排水沟,疏通沟渠,及时排涝。
四、西南混作区
基本情况。本区域包括云南、贵州、四川、重庆、湖北和湖南两省西部、陕西安康地区。
灌排建议。坚持抗旱与防涝并重,灌溉与排水结合,抓好田间水分管理。
目标产量高的地块,应高垄覆黑膜种植,并采用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当苗期、块茎形成期、块茎膨大期垄顶正下方20厘米土壤相对含水量低于70%时,应及时滴灌,收获前5天停止灌水,收获前20天停止施用氮肥。采取沟灌的地块,当苗期、块茎形成期、块茎膨大期垄顶正下方20厘米土壤相对含水量低于65%时,及时灌溉,灌水不浸没过垄,收获前7~10天停止灌水。该区域汛期易出现连阴雨和暴雨等灾害性天气,雨后及时清沟排水,降低田间湿度和渍涝危害。天晴后及时中耕培土除草。
节灌措施。可采取以下节水灌溉措施:一是滴灌,每次灌水3~6 立方米/亩。二是沟灌,每次灌水约30 立方米/亩。三是淋灌,每次灌水4~6 立方米/亩。降雨偏多地区应开挖配套排水沟,及时清除沟渠内淤泥杂草,排涝降渍。摘自全国农技推广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