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种渐近,布谷声急,看着田间随风翻滚的金色麦浪,闻着空气中夹杂着草味的麦香,少时收麦的情景在记忆深处又重新呈现。
在正式收麦前半个月,父母就开始了各项准备工作。母亲总是提前在小黑缸里腌上满满一缸自家母鸡下的蛋,等到收麦时拿出来煮着吃,以补充体能,毕竟收麦子是个极为繁重的体力活。父亲则要盘点一下镰刀、磨石、木叉、扬场锨是否有损坏。
临近丰收时,父亲总是去麦田里转一转,小心翼翼地剥出一粒麦子放进嘴里,用牙齿的感觉来判断麦子的成熟度。天气也是重要的参考。如果芒种前的十几天是晴好的天气,麦子的成熟度会相当好,亩产量也会较高;如果是预报有大风冰雹或是连阴天就要抢收,不然就可能遭受大的损失。
开镰收麦子时,天刚蒙蒙亮,一家人就忙活起来,把磨好的镰刀、毛巾、草帽子、长粗绳等东西放在车上,匆匆向着自己家的田地走去。
在熟得刚刚好的麦田里,唰唰作响的割麦声悦耳动听。抬眼望去,广袤的田野里遍是忙麦的人们。
骄阳似火,摊开的麦子经过一段时间的暴晒,麦秆变得又干又脆,很容易脱粒,这时就开始轧场了。负责轧场的人将牲口牵来上套,将石磙挂到套上,然后一手牵着牲口,一手挥着鞭子,喊着口令,指挥着牲口拉着石磙沿着麦秆外沿依次往里面碾轧。
碾轧几遍后,满场的麦子就被碾平了,随后用木杈将碾平的麦子翻挑,上面的翻下去,下面的翻上来,接着再轧,直到麦粒完全脱净;最后用木杈将麦粒抖落掉,把麦秸挑到场边堆成垛,再用木锨将连糠带麦粒的麦子一起堆积起来。
等待起风时就可以扬场了。随着一锨一锨扬上去、一锨一锨落下来,麦粒变成了厚厚的麦堆,麦堆越厚,全家人的心里就越踏实。
麦子黄了一茬又一茬,岁月翻了一页又一页。故乡的麦浪依旧金黄,风中依然能闻到收获的味道。置身田间,仿佛自己又回到了那个年代。
(刘继华)
摘自“当代散文家”微信公众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