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四川省内江市市中区精准规划产业发展路径,采取“代养”模式发展生猪养殖,通过与龙头企业合作保障稳定盈利,既有效降低了农户养殖成本与风险,又盘活了村集体闲置资源,显著提升了经济效益,为乡村振兴开拓出一条增收致富的惠民路子。
近日,位于永安镇糖房坳村的圆溜溜养殖专业合作社喜迎生猪出栏,现场猪叫声此起彼伏,奏响一曲热闹的“丰收乐章”。装车区域,一辆辆大型运猪车早已就位,工人们相互配合,正忙着将这些浑身油亮的生猪一头头赶上运猪车。
据了解,合作社负责人柳又权曾在上海深耕国际贸易领域。2018 年,为积极响应家乡号召,他毅然返乡,组织当地农户共同筹建了圆溜溜养殖专业合作社,并与内江德康农牧科技有限公司以“代养”模式合作,效益十分稳定。
“这次有7000多头猪出栏,一年出栏两次,一年的出栏量大概有一万五千头,按照每头猪200多元的代养费,一年的收入有300多万元。”专合社负责人柳又权介绍道。
在合作模式上,专合社主要负责场地运营和养殖环节,而饲料、猪苗、药品供应以及销售则由公司统一安排。“这样一来,既解决了我们技术、资金压力和成本方面的难题,又为我们分担了市场风险。”柳又权说道。
目前,专合社在糖房坳村流转了360亩土地,其中厂房面积约30亩。园区规划建设对标国际前沿,采用欧洲先进设计标准,引入全自动、全封闭、全智能的自动智能温控系统,实现了高标准养殖。
“生猪代养”模式不仅让企业和养殖户实现了互利共赢,也带动了村民就业。目前,专合社长期用工十余人,一年能为周边40至50位村民提供就业机会,实实在在增加了乡亲们的收入。
近年来,糖房坳村发挥基层党组织引领作用,重点强化农业产业集群效应,带动农户发展生猪养殖。村“两委”为产业可持续发展多方发力,与相关部门、企业沟通解决猪场粪污消纳难题,保障自来水稳定供应;严格按环保标准整治猪场、排查安全隐患;拓宽道路改善了交通条件,为产业发展打通了“脉络”。如今,全村有3个 “生猪代养” 规模养殖场,代养数量达2.2万头。
(谢 越)
摘自《燕赵农村报》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