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的名字里究竟藏着多少东方美
时间:2025-05-21 09:05:51 来源:农民文摘 作者: 字号:【

  中药虽是医人之药,但其名字和寓意也是医心之物,往往寄托了古人的美好祝愿和希望。因此古人在为中药起名上,可谓是智计百出:有的以颜色命名,如白果、黄芩、红景天;有的以外形命名,如人参、牛膝、乌头;有的以产地来命名,如云苓、川贝、藏红花;还有的以生长季节而命名,如款冬、半夏、冬虫夏草……既展现出中药的特点,又体现了中文的美感。

  丹青点染的五色本草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写道:“五色入五脏,青赤黄白黑,各有所归。”这朴素的认知化作诗意的命名艺术。

  因为许多中药本身都具有各种天然的颜色,因而很多药物的颜色就成了命名的直接依据。如黄芩的“黄”字取自根茎金灿,恰似《诗经》中“蒹葭苍苍”的秋色;白头翁的白绒花穗如老叟银须,暗合《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的素洁意象;墨旱莲的墨,难免让人联想到白居易《黑潭龙》的“黑潭水深黑如墨”。不过最让人过目不忘的,一定是青黛的“青”。其靛蓝本色,瞬间让人想起杜牧“青山隐隐水迢迢”的江南水墨。

  青赤黄白黑,简单的五个颜色,却在不经意间构建起中药美学的色谱体系。宋代《证类本草》记载的“五色石脂”,白者如玉、赤者似血、青者若苔、黄者类金、黑者拟墨,既是治病良药,也是文人案头的天然颜料。

  苏东坡在惠州制“天门冬酒”,特选赤色天门冬入曲,取其“赤心报国”的隐喻,更是将本草之灵、药性之妙升华为精神图腾。

  风物凝结的山水印记

  《淮南子》有言:“土地各以其类生。”川贝母的“川”字带着岷山雪水的清冽,怀山药的“怀”字沁着黄河故道的膏腴,藏红花的“藏”字藏着雪域高原的日光。

  这些地名不仅是地理标识,更是文化基因的传承。徐霞客游历云南时,见当地“三七”品质极佳,在游记中写道:“此物唯水西生者佳。”为道地药材留下鲜活的证据。

  道地药材,又称为地道药材,是我国传统优质药材的代表,是经过中医临床长期应用优选出来的、产在特定地域、具有较高知名度的药材,与其他地区所产同种中药材相比,品质和疗效更好,质量稳定。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也养一味药,因此道地药材的炮制算是一门时空艺术。六味地黄丸中的熟地黄,需经九蒸九晒,让中原的黄土与江南的雨露在药材中交融;陈皮要存足三年,岭南的湿热与岁月的风霜共同酿就沉香。

  因为这些草本在建立起强大的治疗体系的同时,也构建起中药的文化地图。当苏州的薄荷、长白山的野参、四川的续断、广东的陈皮、宁夏的枸杞在药柜中相逢,仿佛展开一幅立体的《江山本草图》。

  时光深处的静默守候

  有些中药就像是带着记录时节的使命而生的,当半夏成熟时,夏天也恰巧过半。

  《礼记·月令》记载:“五月半夏生,盖当夏之半也,故名。”是说半夏的块茎通常在仲夏时节成熟,此时夏天刚至一半,于是命名为“半夏”。

  而当款冬开放时,是最寒冷的十二月。款冬花的外表与菊花肖似,但它是从根部直接长出来的,有点像从土里冒出的蘑菇,却顶着菊花的脑袋。而且它开放的时节,从坚硬的冻土层中卓然而出,傲视冰雪,所以又被称为“钻冻”。

  竹沥这个名字,其实源自古人制药时的步骤。竹子是常绿浅根性植物,对水热条件要求高,而且非常敏感。以生长中的竹子砍去枝叶,拉弯,下接广口瓶至次日晨收取液体,叫做竹沥。

  每种中药都具有一定的味道,而只要特定的时节,才有特定的气味。如五味子成熟时,肉甘酸,核辛苦,皮有咸味,五味俱全;细辛收获时味甜;苦参收获时味苦;酸枣仁收获时味酸;鱼腥草采摘时,具有浓烈的鱼腥气味……

  在浩瀚如海的草木中,在博大精深的中医里,其实每一味中草药,都有自己独特的名字和神奇的药效。它们在中医师的巧手中,化成一剂剂救命的良药,承载着千年的医疗智慧,也在文人骚客的笔下,变成一行行不朽的诗篇,飘荡着诗词歌赋的美感与深意。

  (马庆民)

  摘自《北京青年报》

责任编辑:霍然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举报电话: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举报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