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神兽“龙”的主要原型动物之一,蛇常被人们称为“小龙”。蛇古老而又神秘,自然逃不过古代工匠之手。那些穿梭在文物中的蛇究竟想告诉现代人什么呢?
图腾上的蛇:神秘的信仰
当说起蛇这个古老的动物时,人们总是会感到毛骨悚然。它总是出现在人们意想不到之处,颇具神秘感。古代先民起初对蛇极为恐惧,后来人们又从对蛇的恐惧发展为将蛇作为部落图腾加以崇拜。蛇象征着吉祥与美好,在古代先民的心中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
从出土的文物中来看,早在7600多年以前的新石器时代,蛇的形象就已多次出现。如三星堆出土的青铜蛇十分生动,体形硕大,蛇身长34.5厘米,蛇头长29.9厘米,蛇身饰有菱形纹和鳞甲,蛇尾上翘并向前内卷。在蛇的颈部和腹部还装有环钮,这条青铜蛇应该是挂在某个神圣的物体上,被视作神物,接受人们虔诚的膜拜。除了蛇文物,《山海经》中记载了不同类型的蛇神,有操蛇之神、蛇耳之神……这些都体现了古代先民们对蛇的敬畏与崇拜。
器物上的蛇:祥瑞担当
蛇出没无声而又威力无限,于是商周时期的先民将蛇的元素融在了兵器上,希望能依仗蛇的神力来保佑族群的平安。
现藏于陕西省延川县文管所的蛇首七星剑极为典型,它是来自殷商时期的兵器。剑的把手是一个蛇头造型,剑身饰有蛇纹。相比剑这种长兵器,短兵器匕更称手一些。若是不打仗,还可以放在家里劈柴用。西周早期的蛇纹盾饰更具有威慑力,它的正面饰有一盘绕的蛇,蛇头居于正中的上部。这样不仅可以震慑敌方,也可以让盾牌上的蛇灵来保佑将士们的平安。
蛇不仅有保护族群的神力,同时还象征着吉祥与美好,于是蛇的形象也出现在礼器之上。如山西省襄汾陶寺北出土的建鼓鼓座上,有三条蛇相互纠缠,盘绕而成。蛇头皆朝向插口,这样可以起到支撑和稳定建鼓的作用。与之有同样文化内涵的,还有如蛇纹铜尊、蛇铜罍、蛇纹盆等。
印钮、瓦当、铜器以及日常生活用品中,处处都可以见到蛇的元素。如中国国家博物馆藏的西汉滇王之印,印钮就是一条弯曲着的蛇。武汉博物馆也藏有一枚西晋蛇钮金印。还有蛇形耳饰、蛇衔蛙车马具铜饰、鎏金蛇形铜带钩、蛇纹鎏金制托座、蛇头镂空铜器等。古人认为有蛇出现,就是吉兆。
神话传说中的蛇:爱情向往
在中国的神话中,蛇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汉代出土的画像石、画像砖以及彩绘帛画中可以看到,伏羲与女娲的神像都被描绘成了人首蛇身的形象。在神话传说的影响下,自隋唐起,文物中的蛇形象也逐渐变得丰富起来,出现了蛇首人身,或人首蛇身,或人捧生肖的陶俑。这些生肖陶俑大多为唐五代及宋代的陪葬品,其中隋武昌岳家嘴出土的蛇首人身生肖俑最为传神。它穿着人的服饰,正襟危坐,双手合于胸前,蛇头却显得极为神秘。
而随着民间传说故事《白蛇传》的盛行,不少瓷器上也出现了蛇的形象,表达着古人对于自由爱情的向往。现藏于江西省丰城市博物馆的元代青白釉白蛇传戏曲人物枕,居然呈现了《白蛇传》中断桥、借伞、还伞、水漫金山等四出场景。
从新石器时代的陶器到殷商时期的兵器,再到春秋战国时期的礼器、唐宋的绢画、生肖陶俑,还有明清的瓷器……蛇的形象几乎穿梭在中国古代历史中,它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与象征意义,体现出古人对蛇的敬畏与崇拜,更证明了蛇在古代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金陵小岱)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