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的地名
时间:2025-05-21 09:42:27 来源:农民文摘 作者: 字号:【

  老家的地名,向来是极有意思的,那些唤作埫、坡、坪、岭、包的地方,如同乡下小儿的乳名,乍看不过是随口而出的称呼,细究起来,却藏着乡亲们对这片土地的深刻理解。每一个字眼,都是人与自然的契约,镌刻着生存的智慧与敬畏。

  埫指的是山间较为平坦的小块耕地。我曾在老家见过这样的景象,三面环山,中间一块不足两亩的平地,被主人用石块垒成梯田,种着玉米。那玉米秆瘦弱得可怜,却倔强地结出了穗子。埫地贫瘠,产量极低,但农人仍年复一年地耕作,因为这是山间能长庄稼的地方。埫字里藏着的是山民对土地的珍惜,是对“有土斯有粮”最朴素的认识。

  坡地则更为常见。老家的山坡多呈三十度倾斜,农人便在这斜面上种庄家。坡地上的庄稼永远长得歪歪扭扭,像是要顺着坡势溜下去似的。农人便在坡地上横着开沟,试图留住那点珍贵的肥土。坡字背后,是先民与水土流失的永恒抗争,是在倾斜的生存空间中寻找平衡的智慧。

  坪指较为开阔平坦之地,在山地尤为珍贵。茅山坪、马家坪……这些坪地往往是村落的中心。我老家的村委会就设在代书坪上,那里有全村放电影、开大会的场所。坪字承载着人们对平坦生活的向往,是在崎岖山路上跋涉的人们对一片坦途的想象。

  岭是绵延的山脊,茅山岭、尖山岭……这些地方是地理分界线,也是心理边界。我母亲一辈子没翻过茅山岭,对她而言,岭那边就是“外乡”之地。岭字划分了熟悉与陌生的世界,是空间认知的坐标点。

  包指隆起的小山丘,如鲁家包、馒头包。这些包地往往土层较厚,适宜耕作。鲁家包上的那片地,种出的红薯格外香甜,村人都说是因包地聚气之故。包字体现了先民对地形的细致观察,知道哪里聚水,哪里藏风,哪里宜种什么作物。这些知识没有写在书上,却通过地名代代相传。

  站在老家的山岗上,望着星罗棋布的村落,我突然明白,这些地名其实是一部无字的百科全书,记录着人与自然相处的全部智慧。这些地名用字,是先民千百年来与这片土地对话的结晶。每个字都经过反复推敲,准确描述了地形特征,暗示了适宜的生产方式,甚至预警了潜在的危险。它们不同于文人雅士精心雕琢的辞藻,而是直接从土地里长出来的语言,带着泥土的腥气和汗水的咸味。

  (喳西泰)

  摘自“巴山乡土文学”微信公众号

责任编辑:霍然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举报电话: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举报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