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对雨的雅称原来有这么多
时间:2025-04-27 09:25:27 来源:农民文摘 作者: 字号:【

  在古代,雨不仅关乎农事,更浸润着文人墨客的情思,催生出诸多雅称。

  春雨轻柔,唤醒大地,滋养万物,故被赋予“甘霖”“甘泽”之名。《太平御览》引《尹文子》曰:“甘露降,风雨时,农夫登,年谷丰,众人喜,此谓上泽。”这里“甘露”常指甜美的露水,但与春雨润泽之功相通,皆为上天恩赐。曹植《上责躬应诏诗表》有“甘雨时降,万物以嘉”,用春雨寄托对风调雨顺的祈愿。此外,“膏泽”同样比喻春雨润泽土地如同油脂滋养,《诗经》《论衡》等古籍均有记载,足见古人对春雨滋润之功的重视。

  夏雨多急骤,常携雷而来,古人称其为“灵泽”“龙润”,充满神秘色彩。《易·说卦》云:“震为雷……为龙。”古人观念里,龙司雨,雷雨便是龙施云布雨之能。在祭祀祈雨文本中,如《楚辞》“仰灵泽之膏液”,便体现对夏雨滋润万物的赞美。同时,夏雨还有独特别称,“跳珠”出自苏轼“白雨跳珠乱入船”,形象描绘雨滴如珍珠跳跃,展现其活泼生动;李白《宿虾湖》“白雨映寒山,森森似银竹”,生动呈现暴雨倾盆的壮观。

  秋雨缠绵,添寂寥之感,雅称“寒雨”“苦雨”。在诗词意象的构建上,寒雨常作为烘托凄清氛围的关键元素。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二首其一》中的“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寒雨连江,夜色笼罩,楚山在雨幕中更显孤寂,进一步强化了离别的伤感。在古代农耕社会,秋雨若连绵不绝,易造成洪涝灾害,影响农作物的生产,关乎百姓生计,这无疑加重了人们对秋雨的愁苦认知。

  冬雨清冷,多以“玄液”“琼浆”代称。玄在古代文化里象征着神秘深邃,它与冬季的特质紧密相连。冬季万物蛰伏,大地被一片深沉寂静笼罩,黑夜漫长,这种神秘莫测的氛围恰似玄色所传递的意象。《初学记》引《春秋元命苞》曰:“阴阳和为雨,雨者,天地之施也。”冬季阳气潜藏,阴气盛极,雨落似天地神秘馈赠,虽清冷却孕育春之希望。

  从唐诗宋词对雨的精妙描摹,到史书、农书对雨情的记载,雨已超越自然现象,成为文化符号。像“烟雨”形容雨中烟雾缭绕,如梦似幻,在宋代苏轼、欧阳修诗词中均有体现;“泼火雨”“清明雨”特指寒食节、清明节时节的雨,反映古人对节气的重视和对自然的敬畏;“留客雨”形象描绘夏季五日三次下雨的情景,体现古人对天气的细致观察。

  (陈 品)摘自《北京青年报》

责任编辑:霍然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举报电话: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举报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