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3月5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345度时为惊蛰。《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对其如此解释:“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意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这是古人对自然现象的理解,晋代诗人陶渊明有诗曰:“仲春遘时雨,始雷发东隅。众蛰各潜骇,草木纵横舒。”
但实际上,惊醒冬眠动物的并不是春雷,而是天气转暖后日渐升高的气温和地温。这时即使没有雷声,冬眠的动物也会感到适宜它们活动的季节来临了,于是纷纷醒来,开始新一年的生活。
不过,“惊蛰”最初的名称却并非如此。该节气在历史上也曾被称为“启蛰”,后来因与西汉皇帝刘启的名字相同,为了避讳而将“启”改为“惊”。旧时,“启蛰”“惊蛰”曾同时使用,后来可能因为“惊”字更加生动形象,“惊蛰”一名遂广为流传。
自古以来,我国劳动人民就很重视惊蛰这个节气,把它视为春耕开始的日子,作为安排农事活动的风向标。唐代诗人韦应物的《观田家》写道:“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民间还有“惊蛰一犁土,春分地气通”之说。
从我国各地的实际情况来看,惊蛰时节,江南小麦已经拔节,油菜也开始见花,对水、肥的要求渐多,应适时追肥,干旱少雨的地方应适当浇水灌溉。而华北地区的冬小麦刚开始返青生长,土壤仍冻融交替,及时耙地是减少水分蒸发的重要措施。“惊蛰不耙地,好比蒸馍走了气”,这是当地人民防旱保墒的宝贵经验。
惊蛰期间,蛰伏已久的百虫们纷纷醒来,它们或祸害庄稼,或滋扰人们的生活,令人不胜其烦。
“春杀一虫,胜过夏杀一千”,选择在虫子刚刚起蛰的时候除之,很适时。在惊蛰的相关民俗里,就有许多与驱虫有关的习俗。例如,鲁东南一带的主妇,以炊棍敲锅台,谓之“震虫”,以彩纸、秸草或细秸秆串起来悬于堂屋梁上,谓之“串龙尾”;河南南阳民间,此日要在门窗、炕沿处插香熏虫,并剪制鸡形图案贴于房中,以避百虫,保护全家安康等。
惊蛰时节,春雷渐起,春耕伊始,万物生长,美好正发生。
(矫友田)
摘自《团结报》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