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贵州省紫云自治县大营镇星进村一派热气腾腾的景象。村中的紫云众鑫营牛实业发展有限公司养牛小区里,一排排标准化牛棚依次排列,一头头膘肥体壮的黄牛在牛棚里悠闲地甩着尾巴。紫云众鑫营牛实业发展有限公司是安顺众鑫牛源实业发展有限公司的子公司,建有80个标准化牛棚,年存栏牛只1200余头。
“这些牛只都是从周边地区引进的成年黄牛,经过精心饲养,出栏时平均体重可达每头1500斤,肉质鲜美,深受市场青睐。”养牛小区负责人郭来龙介绍。
在养牛小区内,每一头牛吃的是TMR混合饲料,这种饲料营养均衡,能够满足牛只生长的各种需求;睡的是发酵床,这种床垫由稻壳、锯末、微生物菌剂等原料混合而成,具有良好的吸湿性和透气性,能够为牛只提供干燥、舒适的生活环境。
“采用发酵床养牛,既减少了粪污的排放,又大大减轻了养殖场的臭味和蝇虫滋生问题。”郭来龙介绍,发酵床中的微生物能够将粪污迅速分解,转化为对牛只有益的菌体蛋白和有机物质,实现养殖废弃物的零排放。牛只出栏后,“淘汰”的发酵床还会被有机肥企业和种植户全部回收,用于农业生产,促进了资源的高效利用。
此外,为了降低养殖成本,避免草料供应单一化,养牛小区还发动周边群众种植菌草等草料,并回收秸秆加工为饲喂草料。在养牛小区附近,一片片菌草地绿意盎然,为牛只提供了充足的青绿饲料。
“我们利用当地丰富的土地资源,种植了多种菌草品种,不仅实现了草料自给自足,还提高了土地的土壤肥力,实现了种植业和养殖业的良性互动。”郭来龙说。
养牛小区的发展不仅带来了经济效益,还为当地群众提供了更多就业机会,星进村村民陶老芝就是受益者之一。今年2月,她来到养牛小区务工,主要负责配制饲料、喂养牛只、打扫牛棚等工作,每月能拿到4000多元工资,一年下来能挣5万多元。
和陶老芝同村的吴小勤,也在养牛小区工作。她说:“养牛小区让我们有了稳定的收入,也让我们看到了养殖业的发展前景。我也有了自家的计划,希望通过养殖增收致富。”
(徐 涛)
摘自《贵州日报》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