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林西县统部镇,一头牛的力量正悄然改变着人民群众的生活。它不仅承载着农民增收的希望,更“牵”出了一条涵盖活畜交易、肉牛改良繁育、饲草料交易、种养循环以及屠宰加工的完整产业链。
活畜交易兴:市场繁荣促流通
每天的早晨6点钟,一辆辆满载肉牛的货车有序进入内蒙古赤峰市林西县活畜交易市场,紧接着在养殖户的驱赶下,成百上千的肉牛被赶到交易圈中。河北、甘肃、黑龙江、辽宁等20多个省市自治区的客商穿梭其中,观望、询价、挑选着自己心仪的牛羊。市场内热闹非凡,议价声、牛羊叫声、鸣笛声此起彼伏,一桩桩交易在讨价还价中达成,呈现出一派繁忙景象。
“每年需要进牛的时候都会来这里,北方活畜交易市场里面的肉牛大都是草原牛,品质好、价格合理,而且牛特别皮实,不易得病。”来自河南的客商马刚是交易市场里的常客,他不断寻找购买目标,一上午便购买了70多头牛,满载而归。
作为赤北锡南最大的集活畜交易中转、储运、信息服务为一体的多功能综合性市场,林西县北方活畜交易市场一直以来都是中国北方肉牛的重要集散地。近年来,统部镇不断加大对活畜交易市场的投入和改造,通过线上、线下软硬件的全面建设,不断提升市场的服务水平和竞争力。
“直播间里的家人们,这几头小牛犊6个多月,头白、蹄白、尾白,典型的‘六白’,西门塔尔纯种,现在一起赶走价钱超合适,有心动的家人们抓紧了……”一大早,林西县统部镇嘎岔村村民郑建森像往常一样,拿着手机走进北方活畜交易市场,打开直播平台,熟练地向全国各地的养殖户和牛商介绍每头牛的卖点。
过去,肉牛交易都在线下的牛市进行,养殖户在固定时间将牛赶到牛市,等待买方挑选。如今,不受时间、地点限制,随时都能下单的电商直播正在成为主流交易方式,很多像郑建森一样的养殖大户每天都能在直播间里“赶牛市”。
繁育科技强:肉牛改良树标杆
在赤峰市林西县统部镇肉牛改良繁育示范园区的棚圈中,西门塔尔纯种小牛犊正在跟妈妈们一起悠闲地晒着太阳,但它们的长相、体型都不是很像。这些特殊的“母子”组合虽亲密却非亲生,母牛们只是一群伟大的“代孕妈妈”,小牛们则是通过胚胎移植技术繁育的德国纯种西门塔尔犊牛。
时间回溯到2022年,统部镇借着全国农业产业强镇项目的东风,投资5000万元建设了肉牛改良防疫中心和繁育示范园区。自2023年开始,共培育纯种西门塔尔牛胚胎1151枚,成功移植400余枚。“现在园区已经通过胚胎移植成功生产了110多头牛犊,目前还有约40头牛犊正在母体中茁壮成长,很快园区将迎来大丰收。”改良繁育示范园区的负责人韩立智看着满圈的牛,笑容满面。
“统部镇肉牛改良繁育示范园区实施的胚胎移植是赤峰市首例规模化、产业化纯种西门塔尔肉牛胚胎移植。通过胚胎移植技术加快区域内肉牛改良进程,缩短改良时间,争取在最短时间提高地区整体养殖肉牛品种层次,减轻活体牛交易行情低迷对养殖户的冲击,创造更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统部镇党委书记田野介绍。
肉牛改良繁育示范园区不仅在肉牛改良繁育上取得了显著成效,同时在数字化智能化发展中也走在林西县前列。园区谋划实施了促进肉牛改良提质扩群的示范项目,引进了数字化智能精准饲喂机器人、电子耳标、智能称重分群系统、体征监测项圈、温度检测发情设备等,通过建设云平台高效准确监测肉牛个体分群、发情、活动量与采食量等指标,实现智能精准化饲喂。
园区与内蒙古农牧科学院、内蒙古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校签订了产学研合作协议,共同构建了产学研一体化联合体。定期开设胚胎移植、数字化设备使用等高新养殖技术的培训,补齐了传统养殖模式中技术短缺、信息滞后、管理粗放的短板部分,为林西县肉牛产业的现代化发展提供了全方位的支撑与引领,助力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迈向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饲草交易旺:配方厨房助发展
每年冬天,养殖户们都要为饲料的储备操心。如今的统部镇,饲料厂的机器高速运转:粉碎、搅拌、压缩……工作人员在机器的轰鸣声中忙碌,八七饲料与牧源草颗粒加工厂两家统部镇本土企业正在加班加点为全镇11万头肉牛的过冬准备“营养剂”。
“牛羊冬春吃不到青草料,营养跟不上,肉牛与犊牛的生长就会受限,这里相当于动物的营养中心,我们将地里回收来的玉米、秸秆等草料运回园区,经过我们搭配加工成为优质饲料,送到养殖户手中,为牲畜科学饲养、安全过冬做好充分的保障。”内蒙古八七饲料有限公司负责人姜九阳介绍。
“现在牛价行情不好,我们养殖户每天都想着怎么让牛吃得好又省钱,今年饲草料加工储存交易园区内的饲料厂投产后,饲草料成本省了不少,牛羊上膘还快,我们在家门口就能买到价格低、质量好的优质饲料。”水泉村养殖户刘亚军说。
刘亚军口中提到的饲草料加工储存交易园区,正是2023年统部镇投资6100万元新建饲草料加工存储交易园区一处,此交易园区可年产蒸汽玉米压片5万吨、牛羊精饲料10万吨,满足30万头肉牛及15万只肉羊饲料用量。
项目建成投用以来,不仅让统部镇的肉牛养殖和牧草种植实现进一步衔接,还给周边村民提供了就业机会,有效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同时企业根据本土的气候特点、肉牛饮食习惯、生长周期等因素,坚持适用不过度和科学营养配比,已研发出五大品类15个本土饲料品种,服务对象细化至良种公牛、繁衍母牛、犊牛及育肥肉牛等群体,节约中间商和运费等环节的成本外,让养殖户实现“傻瓜式”投喂,让肉牛“绿色化”生长。
循环农业优:种养结合创双赢
规模化养殖,牛粪处理是个大问题,处理不好,对环境污染大,成为严重的生态“包袱”,处理得好就会变废为宝,收获到意外的“黑金”。林西县统部镇作为畜牧大镇,全镇肉牛存栏11万头,年可产生粪污80余万吨。
统部镇为解决粪污资源浪费,有效整治人居环境卫生,下了大力气。通过建立覆盖全镇的粪污收集体系,镇区内11处粪污收集点,由环卫公司负责将粪污清运至福玲生物有机肥厂。另外行政村组织脱贫户,与养殖户达成协议,脱贫户免费为养殖户清理粪便,运送到有机肥厂获得收益。多措并举,逐步解决粪污乱堆既浪费资源又污染环境、有机肥企业需求量大却无原料来源的两难问题。以饲草料加工、有机肥加工企业为关键环节连接种植和养殖,构建粪污收集、秸秆回收体系、加工种植体系、规模化养殖体系、饲草料加工体系,形成北方农牧结合区种养循环新模式。
屠宰加工振:链条延伸增效益
统部镇养殖收入主要是靠卖活体架子牛,以目前行情来说,饲养成本与利润不成正比。统部镇为缓解低迷行情对养殖户的冲击,积极谋划肉牛屠宰深加工项目。
2020年,林西县政府借助京蒙协作平台,引入北京首农集团旗下北京二商肉类食品集团,实施了林西县清真肉牛肉羊屠宰加工扶贫合作项目。总投资1.8亿元,建设年10万头肉牛屠宰加工、年30万只肉羊屠宰加工以及肉食品加工生产线各一条。持续投入京蒙协作资金8217.6万元,加之北京二商投资近1亿元,形成集种养、繁育、加工食品生产、冷链物流为一体的肉牛肉羊全产业链补齐了林西县肉牛肉羊产业没有加工龙头企业的短板,产业竞争力和产品附加值显著提升,实现年屠宰肉牛上万头,深加工肉制品年产值10亿元以上,税收5000万元。
在此基础上,统部镇强化顶层设计,实施“良种繁育+肉牛育肥+屠宰加工+联农带农”的四位一体发展模式。在镇域内投资1790万元建设林西县统部镇牧歌肉业加工厂一处,项目建成投用后,达到年屠宰肉牛5000头以上、年屠宰肉羊4000只以上、年加工肉牛2000吨生产规模,实现年产值1200万元,年利税45万元,直接带动就业33人。实现全镇群众在肉牛的种、养、繁育、屠宰加工、物流运输、食品生产等全产业链采取公司就业、种养从业、贩运餐饮服务职业等多种渠道。
统部镇以肉牛产业为核心,加强产业链上下游的协作与整合,注重提高产品质量和附加值,满足市场需求,提升产业的整体竞争力,成功走出了一条全产业链发展之路,真正让老百姓日子“牛”起来!
摘自人民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