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敏有时超乎我们的想象,不仅停留在皮肤、深入到肠道,还会引发心脏不适。那么我们常常会对哪些食物过敏?而食物过敏到底会引发哪些症状?
食物过敏有时很隐匿
实际上,目前全球食物过敏的发病率很高,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食物过敏发病率高达10%。世界卫生组织(WHO)公布的八大类食物过敏原为花生、大豆、牛乳、小麦、鱼类、鸡蛋、甲壳类和坚果。
其中,鸡蛋是我国最常见的食物过敏原之一,其过敏发生率在婴幼儿中排名第二,仅次于牛奶,且呈逐年增加的趋势。在2009年至2018年,我国食物过敏流行率为8%,并且处于迅速升高趋势。鸡蛋过敏是最常见的食物过敏之一,约占所有食物过敏的17.3%。食物过敏分IgE介导的过敏和非IgE介导的过敏。IgE介导的食物过敏,在接触食物后很快出现症状,一般不超过10小时,而非IgE介导的食物过敏,症状出现比较慢且隐匿。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儿科医生邵洁在一篇研究中提出,鸡蛋中的过敏原主要存在于蛋清中。大部分鸡蛋过敏是由IgE介导,患儿主要表现为特应性皮炎,也有部分患儿表现为过敏性嗜酸细胞食管炎、过敏性嗜酸细胞胃肠炎。不过,严重的食物过敏可能危及生命,而长期的慢性食物过敏会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因为每次进食都会引起腹痛、腹泻或者其他消化不良等症状。
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奇怪的表现,研究也发现,这类患者肠道菌群中肉食杆菌属,热袍菌,马赛拟杆菌相对含量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由于患者觉得总是在运动时出现症状,根本没想到与食物有关,也不会考虑过敏,因此不会到过敏反应专科就诊,因此导致此病容易漏诊或误诊。
婴儿食物多样化,可尽早脱敏
过敏是人体免疫系统过度反应的表现。成年人的免疫系统有强大的识别和抑制调节机制,可正确识别对身体“有害”和“有益”的物质,能对“有害”物质进行力度适宜的“攻击”。儿童的免疫系统发育不成熟,识别和抑制调节能力差,可能将进入体内的食物误认为是“敌人”,产生过度反应。免疫系统会“培养”一批免疫细胞战士,如肥大细胞、嗜酸粒细胞等,当再次遇到同样的过敏原后,免疫战士就会“奋勇杀敌”,引发过敏反应。
我国台湾基隆长庚儿科团队针对272名婴幼儿进行研究,以吃下易致敏食品种类多少为标准,将接受实验的宝宝分成3组。研究期间,家长详细记录宝宝吃了哪些食物及身体状况和有无肠胃不良症状。宝宝分别在 1、2、4、6个月大时回诊接受检验,在1岁时抽血检验40种过敏原。
结果发现,宝宝4~6个月开始喂食的副食品种类越多,包含水果、蛋白、蛋黄、鱼、有壳类海鲜、花生等 6种易致敏食物,宝宝被检测出过敏体质的概率越低。数据显示,4~6个月开始经常喂食多样化固体食物(包括5~6种以上易致敏食物)的婴儿比起只喂食 1~2种易致敏食物的婴儿,过敏体质风险约下降四成。也就是说,早期接触多种食物抗原,就能引发耐受性,增强婴幼儿肠道免疫系统功能,进而降低早期过敏体质的风险。
不过,随着年龄增长,多数鸡蛋过敏患儿的症状会逐渐减轻,并产生耐受,耐受的发生率约2/3。
保持正常的肠道菌群,慎用抗生素
如何能够预防食物过敏呢?研究发现,保持正常的肠道菌群,对于预防过敏是有帮助的。胎儿在母体中时胃肠道处于无菌状态,出生后新生儿的肠道菌群开始逐渐定植。大概2岁时,幼儿的肠道菌群种类才逐渐接近成年人。正常的肠道菌群与肠黏膜上皮紧密结合,可形成一层生物屏障,病原菌和食物大分子颗粒就很难透过肠壁进入体内,无法刺激免疫系统引起过敏。
有研究显示,与对照组相比,鸡蛋过敏患者血清中IL-4等细胞因子水平显著升高,粪便中肠道菌群丰度降低,且在组成和结构上与健康对照组具有显著不同。此外,某些肠道菌群的丰度与血清中细胞因子的水平呈显著相关性。因此,可以说,维持肠道菌群平衡也有助于预防食物过敏。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在婴儿早期就经常使用广谱抗生素,就会将肠道里的益生菌和有害菌统统杀灭,这将会降低肠道菌群的丰富度及多样性,为孩子罹患过敏性疾病埋下隐患。因此,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药学部主任张述耀也曾提醒家长,冬季呼吸道疾病多发,但要注意不能盲目使用抗菌药物和退热药,而应在医生指导下正确使用,避免滥用、过量使用、使用不当。
(张 华)
摘自《羊城晚报》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