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乡间的星空下放电影
时间:2025-02-14 09:16:40 来源:农民文摘 作者: 字号:【

  “佟小虎演的那个地主真虚伪,表面上分发粮食装模作样收买人心,其实是个无恶不作的小人。”2024年12月2日晚上看了露天电影《横山游击队》后,村民闻元芋经常回味电影里的情节。这部电影里有他喜欢的演员佟小虎、李明。“演得真好。”每次与人聊起这部电影,他都不吝赞美之词。

  每月第二周、第四周周六的晚上6点半,云南省保山市龙陵县平达乡的花桥晚市打歌场都要放一场露天电影。当地许多村民和闻元芋一样,最盼望这两天。“逛逛夜市、打打歌、看场电影,相当开心。”闻元芋说。

  2024年以来,龙陵县在农村放映了1400多场电影。与龙陵一样,云南各县每年都放映农村公益电影1000多场,这些送上门的“文化大餐”,让村民们沉醉在银幕的光影交错中,一起欢声笑语、一起感动落泪。

  公益电影放映黏合了乡村社区居民

  廖明龙是负责龙陵县平达乡、勐糯镇、木城彝族傈僳族乡片区的放映员。据他统计,《厉害了,我的国》《湄公河行动》《中国机长》《攀登者》《反毒风暴》等影片特别受村民欢迎。

  目前,龙陵县农村公益电影放映队有5人,他们分片负责10个乡镇,每次放映时都征求大家意见,及时调整片目,尽量满足大家的需求。平达乡的“温润平达”公众号上,只要有露天电影的活动预告,都会提醒一句:“有想看的影片,可提前预约工作人员在花桥晚市放映。”

  家中办喜事,也可以提前预约工作人员去家中放映。不久前,平达乡小田坝村杨家寨小组郑素早家女儿出嫁,他预约了廖明龙去他家放电影。放映前,杨家寨的小组长杨绍发作了新事新办的倡议:“以前讨亲嫁女那些‘三回九转’的繁文缛节该简化的要简化,要倡导社会新风,天价彩礼不能要,生产生活要搞好。”

  从事了10多年的放映工作,廖明龙看到在村寨里的年轻人外出打工后,老年人生活孤独单调,每次放电影,老人们都很兴奋,早早到广场候着,让他们的孤单得到了一些排解。

  在昭通市鲁甸县卯家湾安置区,公益电影放映黏合了社区居民。

  卯家湾安置区的居民分别从昭通7个县迁入,在这个来自不同地区,有不同语言、文化、习俗的新社区里,他们面临着社会、情感、文化的磨合。2023年,昭通市鲁甸县放映站和八方国际影城建成使用,丰富了卯家湾居民的文化生活。2024年从中秋到国庆,鲁甸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联合八方国际影城开展露天公益电影放映活动,20多天里,每天晚上7点半,坐在影城门口小广场影城提供的座椅上,大家看了《长津湖》《满江红》等20多部影片。广场周围有各式小吃摊,电影放完了,大家都不愿散去,一边吃着小吃,一边讨论着剧情,并且公认“电影对孩子的教育有帮助”。

  在更多的地方,除露天电影外,还将观影点设在村民议事中心、农家书屋、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妇女微家、儿童之家等,乡村社区的文化地标更加热闹。

  “电影里的人说本民族语言更亲切”

  每次电影放映前,放映员都会放一些科教片,比如《老年人网瘾需警惕》《突发事件应急自救》《农村防范诈骗常识》《防患未然之农村防火》等,村民们爱看,觉得长了知识。

  廖明龙放过的故事片和科教片里,有不少是民族语译制电影。“少数民族老人汉语水平有限,他们听不懂,看别人笑他们就跟着笑。”他说,目前,农村正向信息化乡村转型,民族语译制电影让民族地区的老人享受到了公共文化服务,没有被时代抛弃。

  廖明龙也喜欢看民族语影片,认为“电影里的人说本民族语言更亲切”。这也正是云南少数民族语电影译制工作者所追求的。临沧市少数民族语影视译制中心的团队在把《红海行动》译制成佤族语时,反复斟酌其中一句台词,“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讨论了很久后,翻译成“真正的汉子,为了国家不怕流血更不怕牺牲”,让少数民族观众一听就懂了。

  讲述3名年轻人回乡创业的电影《一点就到家》,主要取景地在普洱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景迈山,电影在全国上映后屡次冲上热搜,将普洱咖啡推向更广阔的视野。云南、新疆、西藏等地的8家译制中心将其译制成10多种少数民族语言的影片,让少数民族群众增加了对乡村振兴的理解。

  “这些电影让少数民族同胞感到被看见、被关怀,文化得到尊重。”临沧市少数民族语影视译制中心录音师田春梅说。

  这样的热情至今田春梅都能感受到。一次她下乡宣讲,一位村民知道她是佤族配音员,激动地拉着她的手说:“终于看见真人了。我家按你们在电影上讲的养殖方法,养了1000多只鸡鸭,每年收入增加了5万多元。”

  “电影具有积极的影响力。”云南省电影家协会的一位负责人说,“文化是戍守边疆的重要方式,农村公益电影放映是‘文化戍边’的重要组成,在社会治理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张文凌)

  摘自《中国青年报》

责任编辑:霍然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举报电话: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举报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