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伞王”的“创富密码”
时间:2025-02-14 10:27:05 来源:农民文摘 作者: 字号:【

  在四川省泸州市江阳区分水岭镇油纸伞博物馆门前,65岁的毕六福费力地撑起直径3.5米、重达百斤的油纸伞。站在伞底仰头看,数千针丝线经纬交织,形成独特的几何美感。

  “这把伞2023年在成都大运会上展出,但它不是我做的最大的伞。”毕六福口中那把最大的伞,名为“天上漓江”,现存于广西阳朔某戏楼,其直径为16.2米、重达1000余斤。他因制作这把巨型油纸伞登顶吉尼斯世界纪录,并被业界尊称为“中国伞王”。

  做大伞,不是为了炫技。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分水油纸伞制作技艺国家级传承人,毕六福希望通过宣传和展示,用古老技艺带富一方。如今,随着分水油纸伞声名鹊起,拥

  传承非遗的同时推动产业发展,分水油纸伞“出圈”的背后有何“创富密码”?

  首先是“守”艺。初见毕六福,他身着深蓝色中山装,围褐色围腰,端坐在博物馆一处角落卖力地削着跳子,浑身上下沾满细碎的竹屑。

  执着坚持传统,只为更好传承。毕家世代制伞,到毕六福已经是第六代。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随着布伞的普及,油纸伞逐步退出市场,做伞的工人越来越少,制作工艺也面临失传。毕六福记得,当初销路最不好的时候,一个月都卖不出几把,分水油纸伞厂处于生死一线。

  “最艰难的时候也想迎合市场做些调整。”毕六福说,有段时间,他们把制伞的桐油换成成本更低的油,最终导致伞面粘连,遭到客户退单。痛定思痛后,他坚定换回桐油糊面。他还记得自己父亲临终前的叮嘱,“我们家祖祖辈辈都是吃油纸伞饭长大的,这门手艺一定不能丢了!”

  坚守换来了市场的回应。2007年,分水油纸伞晋升为省级非遗,次年申报成功国家级非遗。政府的积极推广、媒体的宣传让其名声回暖。这些年国家对非遗的重视程度空前,分水油纸伞已经成为分水岭镇一张靓丽名片。

  其次是创新。让传统非遗满足市场多元需求,必须让产品“活”起来。毕六福的儿子毕原绅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本科专业是电子商务和计算机。相较父亲老毕,毕原绅的点子更多,执行力也更强,他牵头成立毕六福伞业有限公司,着手了一系列改革——

  增加伞面图样。传统伞面图样数量有限,受众单一。为了拥抱年轻人,毕原绅组建了设计团队,设计开发出京剧脸谱、大熊猫、植物标本、国风古韵、国色满庭芳系列油纸伞,伞面印刷方式由单纯的石板印刷拓展到彩印、手绘等多种形式,让伞面样式更丰富、更新颖。

  探索电商路径。利用分水油纸伞在各大媒体平台走红的契机,小毕组建规模达40人的电商团队,把流量变为增量,逐步将销售渠道由线下转移到线上。2023年,毕六福油纸伞在抖音、小红书等直播平台上销量超过20万把,销售额超过1000万元。

  实现活态传承。油纸伞博物馆2楼,如今已经成为中小学生研学空间。孩子们用画笔沾满五色的颜料,依照自己的心意在空白的伞面上涂抹出好看的画面,在实践中感受非遗之美。“我们已经和当地中小学校、研学机构达成合作,定期开展油纸伞文化研学。”毕原绅说,除此之外,他们还积极和一些商业品牌联名,承接油纸伞文化主题展演,让更多人走进油纸伞、了解油纸伞。

  再次是做好“传帮带”。非遗产业成型还要成势,鼓励非遗传承人带徒传艺,能由点及面形成产业集聚。

  在分水油纸伞厂,老工人陈思云正忙着用传统石板印刷技术完成伞面制作。陈思云有着40年的做伞经验,靠着这门手艺,他养活了一家人。他说:“自从我们的油纸伞申报非遗后,销路越来越好,连我在广东打工老伴儿也受到影响,回来进厂里帮忙。”现在,陈思云老两口靠在厂里做伞,销售旺季一个月收入接近2万余元。

  “我们公司固定员工接近80人左右,月薪在5千至8千元左右,通过‘传帮带’,我们培养起了一批年轻的制伞工匠。”毕六福介绍,为了让这门手艺传下去,过去几十年间,他持续面向省内乃至国内慕名而来的学生,开设免费的技能培训课程,迄今为止,由他带出的技能工人已超过1000人。他还定期前往西南医科大学、四川师范大学、泸州职业技术学校等高校进行主题讲学。

  通过技艺推广形成规模效应,让非遗在创新中发展。如今,分水岭镇再现过去“家家制伞,户户编线”的繁荣场景。当地借此打造国家4A级旅游景区董允坝伞乡景区,进一步带动乡村旅游业、服务业发展。

  (郭 莹)

  摘自人民网

责任编辑:霍然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举报电话: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举报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