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二十四节气中列第十三,金秋的第一个节气,也是秋季起始的标志。
回溯节气确立的历程,立秋属于最先被确定的“八节”之一。《左传·僖公五年》记载:“公既视朔,遂登观台以望而书,礼也。凡分至启闭,必书云物,为备故也。”杜预注:“分,春秋分也;至,冬夏至也;启者,立春立夏;闭者,立秋立冬。云物者,气色灾变也。”
立秋是阳气渐收、阴气渐长的转折,自然界万物开始从茂盛生长趋向成熟内敛。立秋意味着暑热即将减退,然而,从气候上看,立秋仍是仅次于大暑、小暑的炎热节气,“三暑”之间有“立秋”,要到秋季第二个节气“处暑”方始出暑,“三伏天”也正涉及小暑、大暑、立秋、处暑四节气。
中医传统中有“长夏”之说,或言农历六月(季夏)即长夏,或言夏至至处暑为长夏。四时相续,以五行生克关系来看,秋(金)至冬(水)、冬(水)至春(木)、春(木)至夏(火),都是“顺序相生”,即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唯有夏(火)至秋(金)为“相克”即火克金。添加了“长夏”为土,则成火生土、土生金的相生形态。可见,“长夏”之说确实颇有理趣。
董仲舒《春秋繁露·阳尊阴卑》说:“阴始于秋,……秋之为言犹湫也,湫者,忧悲状也。”这是从“天人感应”原理上将“秋”与“悲”进行关联的代表性言论。屈原《九歌·湘夫人》中被称为“千古言秋之祖”的“嫋嫋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杜甫《登高》诗中“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秋”被渲染出凄凉伤感的意境,成为文学创作中的“悲秋”主题。
其实,因时而变,既对立又和谐,成变化而有序,才能形成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丰富多样的生命形态。唐代诗人刘禹锡《秋词》诗云:“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此言秋之境界,善美哉!
立秋时节,金风送爽,秋色斑斓,既有草木变衰、落叶飘零,又留下硕果累累、禾谷丰收。万物生长,从春天的蓬勃,到夏天的繁茂,到秋天则趋于成熟和收获。从这个意义上说,金气始发,秋利渐成,“遯而能飞,吉孰大焉”。人生的历程,亦当如是观。
(黄黎星)
摘自中国社会科学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