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的4月,是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瓮安县建中镇最热闹的季节。 “4月是收获的季节,每个采茶女工见到我都乐呵呵的。”全国三八红旗手、贵州黄红缨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黄红缨笑着说。
采摘季茶山上四处听到一派欢声笑语,热火朝天的忙碌景象让她不禁想起十多年前自己初来此地,眼前只有一座座荒山,而如今,茶树层层叠叠,一片荒山已变成了带动群众发展的“金山银山”。
拓荒开山 一腔热忱干农业
“我出生在湖南醴陵,来瓮安创业真是一种缘分。”黄红缨回忆道。自小在城市生活的她,1996年机缘巧合下加入了乡村旅游业,在工作中,她慢慢地了解到农民需要什么、期盼什么。
40岁时,黄红缨开始在全国各地考察学习,希望寻找一片用于发展农业的合适土地,她说:“我想用工业思维干农业,试着用产业带动农村发展,带着更多农民就近就业增收。”
就在前后驱车12万公里都没找到中意的土地时,她想到了云贵高原。“这里的气候条件很适宜种植茶叶,我在贵州各个地市县寻找适宜生产有机茶的土地。”就这样,黄红缨来到了贵州省瓮安县建中镇果水村。
她记得刚来时,这里荒山连着荒山,进村的路程不远,但山路崎岖,他们走了两个多小时,这里自然环境好,但基础设施落后。
尽管如此,从小听着红色故事长大的黄红缨还是坚定地选择了在果水村干农业。于是,黄红缨和她的团队在果水村的山坡上扎下了根。她邀请专家对当地的气候、土壤、水质等各方面条件进行调研,带领团队和乡亲们顶着烈日、冒着风雨,开挖掘机、扛锄头、握柴刀,扎进杂草丛生的林子里平土地、筑梯田……第二年冬天,终于在这片陌生的土地上插上了第一株茶苗。
几年时间,他们先后自主开山修路30余公里,架设灌溉管道20多条,种植了1.26万亩茶叶,有都匀毛尖、黄金芽、老白茶……
2021年,黄红缨把自己的户口从湖南迁到了瓮安,这里成了她的第二故乡,回忆起拓荒开山那段日子,黄红缨感慨道:“坚守初心,干就对了!”
如今,荒山没有了,茶园开满山。站在一片天然绿色茶海之中,看着四周望不到尽头的茶山,黄红缨骄傲地说:“这里看得到、看不到的茶山,都是我们的!”
一片有机茶叶 造福一方百姓
“贵州有这么好的原料和地理环境优势,我就一定要做精品茶,做最干净的茶。”黄红缨介绍。
“茶产业一头连着百姓,一头连着消费者。从一开始,我们的定位就不只是种茶这么简单。”十多年来,黄红缨始终把食品安全和质量放在首位,“前期,我花了很长时间学习、调研,就是为了寻找到一片适合的土地,之后又聘请了很多专家,决心用工匠精神做好我们的有机茶。”
与此同时,黄红缨不断推动产业升级,将万亩种植基地按有机标准规划成33个区域,实现了网格化管理,茶园里的6000多亩白茶、1800多亩黄金芽、4000多亩绿茶都有专业化管护,精制茶加工厂的年产能达800吨,年产值1亿元以上。
在黄红缨看来,有机茶产业这条路,既符合贵州山地经济的实际,又可以带动村民增收。“一些农民缺乏资金、技术和市场,如果我们能提供平台,让他们靠自己勤劳的双手,获得稳定、可持续的收入来源,他们的生活一定能越过越好。”
黄红缨一直认为,发展农业,人才是关键。“要培养一支高素质茶农队伍,就需要提高茶农的生产技能和质量意识。”于是,2013年公司成立后,她便开始组织开展职业农民技能培训,常常邀请贵州省茶叶研究所的专家和基层一线的技术人员为农民们授课,至今已累计组织举办职业农民技能培训班17期次,结业输出产业工人和职业农民5000多人。
黄红缨还率领团队建立起农企利益联结机制,从传统“输血式”帮扶转变为产业“造血式”帮扶,让村民们参与产业开发、共享发展成果,通过企业党支部与村党支部联动,将组织生活会开在群众中、茶山上、车间内,开展一系列比学习、比技能、比奉献活动,培养党员的带头致富能力。
打通落实妇女工作“最后一公里”
黄红缨在京被授予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对此,她感慨万千:“我就是一个普通人,能代表黔南妇女获得这个称号,对于我来说,是荣誉,更是责任,这激励着我今后要更好地带领团队,大力发展茶产业,把贵州茶销售出去,让干净的黔茶被全国消费者知道,也让女同胞的荷包鼓得更大更实。”
为落实妇女工作的“最后一公里”,黄红缨在公司建立“黄红缨执委工作室”,为妇女维权,提供关爱帮扶,她开办农民学习班,把“娘家人”的温暖带到茶园。
黄红缨表示,接下来,她要继续用好政策,加强管理,做强企业,帮助更多妇女创业就业、增收致富,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贡献巾帼力量。
(景韵润)
摘自《中国妇女报》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