矢志培养更多“水稻医生”
时间:2024-10-31 03:17:33 来源:农民文摘 作者: 字号:【

  “希望培养更多‘水稻医生’,赋能广谱抗病设计新策略的伟大探索!”最近,在浙江省杭州市举办的2024年植物通讯青年科学家研讨会上,华中农业大学教授李国田如是说。

  有学生叫他“导师”,有学生说他是“恩师”,41岁的李国田却喜欢同学们叫他“老李”。“老李”有一个小目标,教好书、育好人,桃李天下;老李也有一个大目标,矢志水稻抗病研究,为“国”种“田”。

  致力于水稻抗病研究

  一个清晨,正在“巡田”的李国田突然发现了一株“特异”的水稻——它高大而青绿,抗病性能肉眼可见。高度敏感的李国田和学生们立马把它带回实验室,并由此开启了探究RBL12基因之路。

  经过近3年科研“马拉松”,团队2023年6月在《Nature》发表水稻广谱抗病研究成果,引起学界广泛关注。在理论研究基础上,他们提出了通过特异破坏病原菌侵染结构,进行作物持久、广谱抗病设计的新策略。

  据不完全统计,仅稻瘟病每年给我国造成的粮食损失就高达30亿公斤。“如果我们培养若干掌握核心技术的‘水稻医生’,那将从根源上筑牢国家粮食安全防线。”李国田坚定地说。

  这便是他作为导师育人的出发点和归宿。为此,他始终保持对水稻抗病的“热点追踪”,什么样的前沿研究上线、什么样的技术投入应用,他总是第一时间分享给学生们,为解决水稻病菌问题找寻一个个“位点”。

  师从康振生院士,“实在为人、谦虚为学”逐渐潜移默化为他的为人为师为学风格,用他的话来说就是:“立德树人、为国育才、追求卓越,为‘国’种‘田’!”

  “科学要多质疑多批判”

  “为何某些水稻品种在特定环境下仍然容易受到稻瘟病菌的侵袭?”“稻瘟病真如所说的那样解决彻底了吗?”在一次关于水稻抗稻瘟病的组会上,李国田提出了质疑,请学生们“背靠背”查阅文献并得出独立结论。

  在一次次批判和质疑中,一些科学问题被发现。包括前文成果,都是“质疑”的结果。回想那次成果的来之不易,已毕业的沙干博士仍然记忆犹新。他说:“李老师的坚韧成就了研究成果。从投稿到接收历时557天,4个审稿人、22页审稿意见、120多页答复、5次修改、改稿200余遍,师生连续3年在校过年观察实验……”

  无论多忙,李老师心里总装着实验室的‘苗子’。博士研究生李轲微笑着说:“李老师的科研是典型的‘致广大而尽精微’,赶飞机、赶高铁或者在办公室,李老师几乎每天都要关心温室苗子的生长情况,当自己不能到现场的时候,就通过微信群查看,及时提醒大家调整温度、湿度等。”

  “亲自干”“亲自带”是李国田指导学生的另一类关键词。每当有研究生新生入学,他总会亲身示范、带领学生一起做试验,他还每周查看试验记录本,坚持每周与学生们“一对一”进行科研交流,平均每个学生每年正式谈话时间就高达400小时以上。

  亦师亦友,一同奋斗

  李国田的家里一直珍藏着一张照片——师生围在一张桌子旁,开心地切着蛋糕,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像这样的画面其实很多,每逢新春佳节,李国田的家中总是挤满了学生,师生一起和面、擀皮、剁馅、包饺子、吃饺子,拉家常。

  这些在李国田看来,却是很自然的。“可能我比较喜欢面食,偶尔就给学生们‘露一手’,大家一起开心一下!”最融洽的师生关系就是亦师亦友。

  还有一张照片是李国田和学生们手拉手,一起向上“攀登”,蓝天里、白云下,光线衬托下,十分具有张力。说是“攀爬”,实际上就是学校狮子山广场的台阶取景,师生向上“跃进”的奋斗姿态令人感怀。

  从2018年加盟华中农大建立实验室,到如今毕业生慢慢“开枝散叶”,科研育人也渐入“佳境”。李国田说:“期待更多学子在这里化蛹为蝶、展翅翱翔!”

  (程 墨 蒋朝常)

  摘自中国教育新闻网

责任编辑:霍然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举报电话: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举报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