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三境并非指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的成大事业、大学问的三种境界,而是指清代朱锡绶在《幽梦续影》中提出的人生三种境遇,即少年处不得顺境,中年处不得闲境,老年处不得逆境。细细品味人生三境,有助于我们度过美好人生。
少年处不得顺境。少年是一个充满瑰丽梦想的时代。谁没有澄清天下的壮志,谁没有宏济苍生的抱负?李白不是在《与韩荆州书》中自诩“虽长不满七尺,而心雄万夫”吗?但少年又是一个信仰、志向、性格多变而未定型的时代,境遇太顺了,容易使人沉溺于安逸,陶醉于享乐,意志薄弱,经受不起挫折。“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灯红酒绿极易销蚀他们的壮志与抱负。所以孟子那段名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才会如警钟长鸣,穿透古今,昭戒后人。
“未曾清贫难成人,不经打击老天真。自古英雄出炼狱,从来富贵入凡尘。”由此看来,“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确是至理名言。处于顺境中的少年应“自讨苦吃”,在学习、劳动、生活中自觉磨炼自己,提升抗挫折的能力,做一个志存高远、意志坚毅、德才并重、勇于开拓的时代新人。
中年处不得闲境。孔子把中年概括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这是人生真正的黄金时代,是一个人年富力强、创业建功的最佳时期。中年人学富五车,才通六艺。在事业上,他们是五虎将、急先锋,斩将搴旗,犁庭扫穴。如果说人的生命是宝贵的,那么中年时光更值得珍惜,应充分利用,决不能将渴望干一番事业的中年人投闲置散,使大好时光尽付与草堂春睡,消磨于烟波垂钓。
中年人是社会的中坚和家庭的砥柱。他们既要在工作中尽显万千风华,又要教育孩子和赡养父母,尽责尽孝两不误;既处于精神思想的全盛时期,又是开始进入生理衰老的关键阶段。他们拉着社会与家庭的双轮车负轭前行,路途漫漫,岂敢息肩?唐代诗人郑谷《中年》诗云:“情多最恨花无语,愁破方知酒有权。”如此度过中年,岂不可悲?应如孔子所勉励的“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老年处不得逆境。逆境对于少年来说是磨刀石,对老年人来说可能是拦路石。因为老年人血气既衰,年迈体弱,生理机能日渐衰退,逐渐丧失了劳动能力。金剑已沉埋,壮气亦蒿莱。虽说有的人老马嘶风,英心未退,但毕竟年岁不饶人,会时常有廉颇老矣、力不从心的感觉。唐代令狐楚有一首七言绝句《少年行》:“少小边州惯放狂,骣骑蕃马射黄羊。如今年事无筋力,犹倚营门数雁行。”由惨绿少年变成皤然老叟,即使犹存射雁之心,也只能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了。
老年人是初了耕耘债的疲牛,在金风拂拂中眼看着谷已登场,可以卸套静卧芳草夕照之中,安心地啮食,反刍此生了。此时无俗务之羁绊,无案牍之劳形,优游卒岁,以保天年,享受为霞尚满天的余生,岂非快乐如仙?所以当你老了,头发白了,应以健康为中心,糊涂一点,潇洒一点。可以含饴弄孙,旅游钓鱼,也可以玩鸟唱戏,看书下棋。如果能够“老夫喜作黄昏颂”,就更好了。
如果对朱锡绶的人生三境作正面阐发,当如是:少年当处逆境,中年当处顺境,老年当处闲境。不知读者诸君,以为然否?
(张万银)
摘自《思维与智慧》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