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开学的喧嚣声中,校园深处,实验室的科研热度不减。新疆塔里木大学南疆现代农业先进技术研究院吴翠云工作室内,学生们围着老师吴翠云热烈讨论着。吴翠云,是塔里木大学林果专业的教授,33年来,她扎根南疆,服务在红枣种植的第一线,把粒粒种子播下,培育为幸福成果。
在南疆繁荣红枣产业
“世界的红枣看中国,中国的红枣看新疆。”吴翠云有一个梦想,要让红枣产业在南疆大地焕发勃勃生机,让老百姓通过红枣种植增收致富。
自2008年以来,吴翠云带领的红枣研究团队就长期扎根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四师,开展红枣栽培技术指导和培训,还派驻团队教师和研究生常年驻点第十四师二二四团、四十七团和皮山农场开展红枣提质增效技术服务,每年精准指导2万余亩枣园提质增效和轻简化栽培管理,助力红枣产业发展。
“这里红枣种植面积大、产业单一,迫切需要科技助力,通过长期不间断的技术支持,让团场、连队的这个支柱产业繁荣发展、站稳脚跟。”吴翠云说出了在这里扎根服务的原委。
2007年以来,新疆红枣栽培面积迅速扩大,随之而来的问题和技术需求也越加迫切。吴翠云带领团队攻坚克难,示范推广新成果新技术10余项,研究创建了适宜戈壁荒漠种植的枣高效优质栽培技术体系、适宜轻简化栽培的密植园改造技术,建立配套的提质增效技术方案,成果应用于南疆各师团及各地区的多个县乡镇,全力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在南疆红枣产业规模实现从小到大的历程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让红枣种植成为南疆农民脱贫致富的当家产业。
让“科技小院”赋能乡村振兴
最近,由吴翠云领衔的“新疆昆玉红枣科技小院”在中国研究生乡村振兴科技强农+创新大赛“拼多多杯”第二届科技小院大赛全国总决赛中荣获三等奖,这也是吴翠云2024年获得的第一份沉甸甸的“礼物”。
3年里,吴翠云先后带领5批研究生12人次长期驻扎在“科技小院”,29名研究生定点不定期参与课题研究、社会服务和新品种培育,深度了解、调研和指导红枣产业发展,通过研究生驻点培养,也激发了研究生知农爱农、学农为农的情怀,吴翠云深知这里面的意义。
“只有扎根基层、立在一线、埋头实干,才能有力有效助力乡村全面振兴。”提及优秀成果诞生的关键,吴翠云笃定地说。
吴翠云依托“科技小院”,带领团队采用“做给职工看、领着职工干”的方式,传授技能,传播专业知识,在校园开展“科技小院”建设成果展活动,组织“科技小院”建设成效观摩和经验交流会,架起了小院驻地和大学联合传播科技知识的桥梁。
“科技不仅可以改变生活,还可以传递温暖和希望。吴老师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实例,让农民明白了科学种植的重要性,为农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帮助。这也让我更加坚定了从事农业科技服务的决心。”研究生闫浩宇兴奋而坚定地说。
“广阔南疆,大有作为。只有来到南疆,学以致用,深入农业农村一线探索理论与实践的差异,才能真正练就过硬本领,书写青春华章。”在“科技小院”驻扎了半年的研究生苑恒州在日志中写道。
把红色基因注入团队灵魂
在担任系主任的几年时间里,吴翠云带队去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四师四十七团学习沙海老兵精神,去阿克苏柯柯牙感受“荒漠变绿洲”的生态奇迹,赴团场探访新型城镇化建设,将红色基因注入团队灵魂。
“有些年轻的团队老师对当地的历史文化不够了解,不能深入体会当地百姓的诉求,我们的科技服务就无法送到群众的心里。”吴翠云说。
吴翠云心系科普事业,热心技术传播,常常利用校内兵团果树种质资源圃,通过参观、品鉴、实践操作等方式,面向大学生及中学生开展种质资源收集保护重要性的科普教育、农耕文化教育,以实地参观林果资源、科研示范现场和生产劳作体验的方式使同学们对果树种质资源、育种、栽培有了初步的认知,以此强化园艺专业学生的“三农”意识,厚植“三农”情怀。
今年55岁的吴翠云依旧像陀螺一般在教室、研究室、实验室、工作室不停地转,在团场连队、田间地头不停地钻,辛苦、劳累在所难免,但她也常常感受到幸福、温暖。
“农业科技服务这条路不好走,但我们要坚持走下去。乡亲需要我们,他们的幸福就是我们最大的幸福。”吴翠云说。
(王江平 余明星)
摘自《中国妇女报》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