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我们公司全年收购全县青笋鲜笋1500吨,价值近2000万元,帮助群众销售农特产品350吨,销售额369.5万元。全年用工超过3000人次,全年支付群众务工费用超过100万元,带动超过7000名群众增收,我算是实现了以科技兴产业、以产业促就业,以就业促增收,为了今天的局面,我努力了三十年!”彭正兴说。
对家乡竹笋产业的执着
彭正兴出生于四川省乐山市马边彝族自治县光明社区。在1992年以前,他也和其他人一样,下地劳作,外出务工,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饱尝了生活的艰辛。1992年,在成都务工的他看见商店里一小包的鲜竹笋要卖好几元,他突然想到,马边竹笋产量那么大,品种齐全,但是由于没有深加工企业,只能卖原材料,价格低,有时没人收,家乡的竹笋只能任其长成林,大大减少了群众的收入。
“如果本地有竹笋加工企业,势必会大大提高马边竹笋资源利用率,提高群众的收入。我当即下决心尝试一下。”竹笋产业点燃了彭正兴的创业激情。
从1992年开始,彭正兴在光明社区五组尝试进行竹笋加工。“原来就是一个小作坊,当时缺资金、缺技术,都是一边做,一边想办法,同时四处学习取经,自己买相关的书籍钻研,解决了一个又一个问题。”谈起当初的艰辛,彭正兴记忆犹新。所谓“勤能补拙”,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彭正兴多年的执着与努力,他的竹笋加工规模越来越大,技术越来越成熟。
成立四川马边华兴贸易公司
2003年,彭正兴在原来小作坊的基础上注册成立四川马边华兴贸易公司,主营竹笋加工、销售。2007年注册了马边“大风顶”熊猫图案商标,成为以生产加工清水竹笋及其他农副土特产品为主的民营企业。
公司采取“工厂+基地+农户”的合作经营模式,培植苦笋基地1000亩,合作优质竹笋林基地100多万亩,2023年正式建立罗汉竹(三月笋)育苗基地30亩,目前优质竹笋苗长势良好,计划准备大规模合作建造罗汉竹笋基地。
在竹笋加工过程中,采收的鲜笋离工厂7~50公里左右,运输时间短,设备先进,加工速度快,通过煮、冷却、脱衣、精洗、平头等过程,不添加任何化学防腐剂,制作成笋片、笋花、裹片、圆片、笋角、笋条等系列产品,经淘洗、封罐、灭菌,完成易拉罐和18升罐清水笋系列制作全过程,特殊的加工工艺,保证了鲜笋能直接入口食用,保持了马边竹笋色质谷黄、鲜、香、嫩、脆的特点。
取得两项科技发明
一直以来,马边华兴贸易有限公司负责人彭正兴十分重视加工机械的研发,通过不断摸索钻研,2010年,彭正兴取得重大科技成果,他本人也被人称作“农民发明家”。
彭正兴发明的笋衣脱衣机,一人操作1小时可脱400公斤笋衣,相当于50个人工,而曾经马边竹笋加工中,200人一天只能搓笋衣8吨,生产效率不高,他的发明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他还发明了“竹笋精洗机”。一台“竹笋精洗机”相当于60个人工,大大降低了劳动力成本,为公司规模化生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以科技为支撑,公司生产规模不断扩大,2015年,马边华兴贸易公司申请有机认证面积8000公顷(120000亩),原料采集6000吨,年加工清水笋2800吨,正式生产有机清水竹笋产品。2016年获乐山市知名商标、乐山市重点龙头企业,现已入库国家科技型企业。
产业铺就惠民路
产业做大了,马边笋农依托公司实现多渠道增收。“我心里想的始终是让群众获得更多利益,这是我成立公司的初衷。”彭正兴介绍,“在全年每个竹笋采收季节,我们公司的竹笋收购价都略高于市场价,有时还会保底价收购,保障群众利益。同时,竹笋加工期间,公司每天都需要大量劳动力,来公司的务工人员都是周边群众,有时一天有百余人在公司务工,管理人员也全是周边群众,每天公司都会根据岗位支付每人每天300到400元不等的工资,而且,所有到公司务工的,我的要求是家庭收入偏低的一律优先,以便最大限度帮助群众。”
(邓忠平)摘自《企业家日报》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