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稻对于水稻种质资源的改良和保护有很重要的价值,近年来,为更好地保护和研究野生稻,造福水稻种植,广西用科技护航野生稻保护工作。自治区财政每年均安排一定的管护经费,实现了广西野生稻资源野外种群的恢复性发展。
科学布局,建立起多个广西野生稻重点分布区域的原生境保护点。在综合考虑广西不同地区野生稻分布的数量、地理生态特征、资源类型及濒危程度等因素的基础上,通过向农业农村部申请立项支持,以及利用全球环境基金(GEF)“作物野生近缘植物保护与可持续利用”项目经费和带动地方投入,有针对性的建设起一批具有地域代表性的野生稻原生境保护点。目前,已建立野生稻保护点11个,其中国家级物理隔离式保护点6个,国家级开放式保护点4个,自治区级保护点1个,保护物种涵盖普通野生稻与药用野生稻。
循环渐进,逐步形成科学、高效的监管保护机制。目前,每个野生稻原生境保护点均设置20~30个监测点位,组织开展常态化监测,每年度进行2次监测预警调查工作。已初步建成了覆盖广西的野生稻资源监管体系,拥有一支业务能力强的野生稻资源监管队伍。通过安装气象设备,记录保护点所在区域当年降水量、活动积温、平均温度、最高和最低温度、自然灾害发生情况等信息,同时聘请看护人员对其周边可能影响目标物种生长的环境因素和人为活动进行监测。通过分析监测情况,对保护点野生稻进行更好的管护。
全面推进,探索建立原生境异位迁移保护新模式。针对零星发现不便于建立保护点进行原生境保护野生稻资源,从2017年开始,广西尝试进行了野生稻原生境异位迁移保护实验。已在苍梧、岑溪等野生稻资源分布县(市、区)开展保护点外原生境资源的迁移保护试点,结果显示,野生稻在原生境异位保护点获得了更为稳定的生长繁殖条件,植株生长状况良好,资源种群数量明显增加。说明该模式可以有效保护野外极小居群的野生稻资源,具有进行大范围推广应用的潜力,为实现广西大量零星分布野生稻资源的长期有效保护提供了一种可能的解决途径,具有良好的资源保护前景。
重点解决,持续开展野生稻原生境生态修复。原生境生态环境条件是影响野生稻长期、有效保护的关键因素,我们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生态修复,在福绵保护点,通过采取周边环境整治、增设应急抽水设备等措施,解决了原有保护点缺水问题,保护点内生态环境得到极大改善,野生稻种群恢复增长;武宣县和荔浦市则采取措施对保护点周边流域、湿地进行生态环境修复,并对其中分布和新发现的野生稻资源进行及时保护。近几年,通过有效的管护和异位迁移保护等措施,我区各野生稻原生境保护点内的野生稻生长比较好,资源量均实现了大幅增长。
创新技术,提升野生稻资源监测水平。在广西农业生态资源环境保护数据调查平台和桂农通采集APP中开发融入了农业野生植物原生境保护点监测预警数据采集与审核管理子系统,实现野生稻监测预警数据无纸化采集、智能化填报,实时了解掌握各地工作进度、保护物种、伴生物种等基本情况,使监测预警水平迈上新台阶。目前,农业野生植物原生境保护点数据采集和管理系统应该是全国第一个自主开发使用的系统,为全国原生境保护点信息化管理工作提供了新型示范。
强化科技支撑作用,提升资源保护的科技水平。从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引进国家级的野生稻资源保护专家团队,并联合广西农业科学院和广西大学的科技人员,共同开展广西野生稻资源的保护。利用高水平专家团队的科研能力,科学制定资源保护的各项技术规程和标准,从而保证开展保护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