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试验田为伍 与种苗做伴
时间:2024-11-07 00:53:52 来源:农民文摘 作者:高 雅 字号:【

  最近,在河南省商丘市梁园区双八镇的商丘市农林科学院试验示范中心,副研究员张枫叶正在花生育种试验田调查花生后期病害。

  花生,不像苹果、大枣高挂枝头,有着鲜亮的色彩,它埋身地下,毫不起眼,却默默地蓄积着能量,为人们带来美味和营养。而张枫叶就像她培育的花生一样,扎根大地,朴实无华,却为他人、为社会贡献了巨大价值。

  筑梦乡野 握牢品种自主权

  “我的童年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农村度过的,我既看到过丰收的喜悦,也看到农民面临减产减收甚至绝产绝收时的无助,农民的苦与乐我都看在眼里。”张枫叶回忆道,“我想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农民做出一些实质性的改善,让他们能够真正体会到科技带来的进步和丰收的喜悦。”

  今年42岁的张枫叶大学一毕业便进入商丘市农林科学院工作。在她眼中,走上农业科技之路也是一种“浪漫”。儿时的她长期生活在农村,那里的蛙鸣虫啁、袅袅炊烟都让她感到亲切。

  “现在的工作是对童年记忆的一种延续。能将青春奉献给育种事业,为维护粮食安全、助力乡村振兴作贡献,虽然苦一点累一些,我乐在其中。”张枫叶说。

  商丘是农业大市,作为从土地中成长起来的农业科研工作者,张枫叶深知,种子是农业的“芯片”,想要提升农业竞争力,拥有品种自主权是基础。因此,多年来,她一直埋头于作物种质创新、新品种选育、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工作。

  商丘作为黄淮海花生主产区,花生种植业存在着连作多病和旱涝胁迫等限制,与此同时,市场又越来越需要多样化的优质花生。为此,张枫叶和团队成员经过十几年如一日的不懈努力,共同构建了“高油酸高产花生育种方法”和“多世代多逆境同步鉴定筛选”育种技术体系,创制出早熟、高产、多抗等花生新种质40多份,花生新品种27个,为黄淮海区域花生品种结构调整与更新换代提供了种源基础。

  近年来,张枫叶及其科研团队成果丰硕:累计示范推广棉花、花生等新品种22个、新技术12项,其中“商花”系列花生新品种累计在全国示范推广3000余万亩,创造经济效益30余亿元;获河南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30篇……她因此被评为商丘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并在今年获得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

  荣誉背后是艰辛付出。据了解,2021年7月到9月间,商丘地区降水量明显高于常年,而9月初正是花生试验品种收获季,受强降水影响,田地里积水严重,科研成果有毁于一旦的可能。张枫叶与团队成员脱掉鞋子,在田地里深一脚浅一脚地奋战整整45天,将花生试验品种一株不差地收回。

  扎根基层 实现花生品种新突破

  “与试验田为伍,与种苗做伴,是我们农科人的日常,每年有8到10个月我都是在试验基地度过的。”张枫叶笑着说。

  身在基层,直接面对群众和生产。在张枫叶看来,这是科研工作得天独厚的优势。为了把自己培育出的优质花生种子尽快推向大田、推向市场,张枫叶又把工作范围拓展到了生产和耕种模式中。

  在农林科学院的支持下,她牵头建立了以“专家+种子企业+媒体+合作社+加工企业”为核心的“五位一体式”优质花生推广新模式,新品种一旦培育成功,即可尽快进入示范种植,让农户亲眼看到种植效果,进而迅速实现大面积推广种植。

  在农户的种植过程中,张枫叶等专家还会指导农户改革种植模式、规范生产管理,通过精准调控和机械化宽幅高垄种植等技术,确保农户增产增收。从种子到耕种再到加工销售,张枫叶她们为农户提供了全过程保姆式的服务,提高了农户种植优质花生的积极性,也实现了新品种“从试验田到大田再到餐桌”的有效衔接。

  怀揣希望 热爱为前进注入动力

  农业劳动非常辛苦,农业科研更加不易,但张枫叶总能从辛苦的劳动中感受到快乐。

  “还记得我们做杂交授粉的时候,每天凌晨4点起床,大多数的时候太阳还没有升起。然而在做授粉的过程中,太阳光逐渐升起,看着那种笼罩在作物上的光芒,感觉自己的人生都被照亮了。”张枫叶开心地分享道,“在夏季花生生长季节,会遇到短时强降雨的天气。我们团队便会一起迎着暴风骤雨去挖排水沟,说起来别人可能会觉得很辛苦,但我们反而觉得特别兴奋,因为在我们看来,这挖的不仅仅是排水沟,更是对我们工作的追求和希望。”

  “我相信,随着优质新品种不断选育,栽培技术不断改进,我们优质花生种植面积会越来越大,还会有更多的新品种满足现在加工企业的需要,我们黄淮海区域的整体花生种植水平都会得到一个很大的提升。”张枫叶充满信心地说。

责任编辑:段伊鸣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举报电话: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举报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