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文字,我一直以为是立体的,有画面、有味道的。
沈从文的《萧萧》里,有这么一句话:“花狗诱她做坏事情是麦黄四月,到六月,李子熟了,她欢喜吃生李子。”
麦黄四月,多美呀。成片的麦子随着风摇,整齐划一,浩浩荡荡,跟军队似的。黄,是金黄,“远处蔚蓝天空下,涌动着金色的麦浪……”金子一样的颜色,配着宝石蓝的天空,饱满,充盈。仔细嗅一嗅风里,有淡淡的麦香味,夹着点儿土腥味,好闻得很。
“生李子”,这仨字则是酸的。一瞅就酸,念出来更酸,满口涎水。李子多酸哪,青青的小圆个儿,即使熟了也酸。尤其是皮,狠劲儿嚼下去,牙根都要倒了。不仅酸,还涩,涩味紧紧贴着上下颌,水都冲不下来。还有点儿苦,这苦开始不觉得,嚼得多了才有,越嚼越苦。
“腌”也是酸味,令腮帮子发紧,舌面瞬间泛水的酸。跟不同的季节搭配,“腌”字的味道也不同。腊月的腌肉,紫黑的花椒、大红的朝天椒,磨成粉。银白的蒜、土黄的姜,拍成末。葱苗、蒜苗,切花,翠绿翠绿,站在调料上层,最是娇滴滴的。整袋盐拆开,像白流沙,源源不断地倒在簸箕里,大手搅拌所有调料,白里有黑,黑中有红,红中透着耀眼的绿,每种色彩都放肆张扬,不遮不掩。
小学时语文书上有篇文章——《大森林的主人》:“他把火堆移到一边,用刀子在刚才烧火的地上挖了个洞。我把松鸡拔了毛,掏了内脏。猎人又找来几片大树叶,把松鸡裹好,放进洞里,盖上薄薄的一层土,然后在上面又烧起一堆火。等我们把衣服烘干,松鸡也烧好了,扒开洞,就闻到一股香味。我们俩大吃起来,我觉得从来没吃过这么鲜美的东西。”短短百来个字,几乎每个字都带着浓香的烤鸡味儿,飘着松香味儿、青草味儿、雨水味儿,还有森林里特有的树荫味儿。仅“大吃”这两个字,就让人食指大动。反复读就像反复嚼着松鸡,撕开脆皮,拉扯筋骨,焦香溢开。难怪当年学这篇课文的时候,我流了整节课的哈喇子。
(小云猫猫)
摘自《读者》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