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湖北省宜昌市林业和园林局组织开展的一场别开生面的产业转型发展培训会上,胡光琴分享了她和丈夫黄卫民的创业故事。这位个头不高却气质非凡的农家女性,跟随着时代的发展步伐,以园林产业为主线,已打造出旅游观光、研学实践、餐饮住宿、奇石收藏观赏、民间刺绣等综合性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从绣花女到种花人
胡光琴的家乡百里洲是长江流域最大的江心洲,有“万里长江第一洲”的美誉。1979年,21岁的她在枝江江口刺绣厂当了一名绣花工,跟着师傅杜海英学绣花,深得师傅的喜爱,也得到了真传。一年后刺绣厂解散,她回到了家乡。1980年,村里30亩梨园采取抓阄的方式承包给3户人家,每户10亩,胡光琴抓中了其中的一个。她和爱人黄卫民学习掌握了栽培管理技术,当年梨子丰产10万余斤,成了百里洲最早的一批万元户。
1984年初夏时节,胡光琴偶然看到一户人家门前种的几棵黄杨树很漂亮,萌生了让自家梨园也种上它的念头。一周后,他们的梨园四周便扦插了黄杨树苗,像平地而起的绿色小卫士。一个亲戚看到后建议他们向花卉苗木方向发展,并联系台湾的朋友,给他们寄来了十多种花卉种子。这些台湾花籽种下几个月之后,开出了姹紫嫣红的鲜花。夫妻俩把这些花花草草拖运到刘港镇上去卖,没想到却惊动了县里的领导。几十名省市领导来他们梨园参观,称赞胡光琴的梨园是植物王国的“复式楼”,梨树上的果、梨树下的花将田园装扮得锦绣如画。
从个人富裕到共同富裕
没过两年,梨子的价格受到市场冲击,许多农民都不种梨了。胡光琴他们也不例外,于是就认定了种植花卉苗木这条路。他们种植的花卉苗木质优价廉,一些企事业单位纷纷前来购买。
订单多起来了,他们夫妻俩却发愁了。百里洲虽然是个美丽的地方,但进出都要过江,把花卉苗木运出去十分不便。经人介绍,胡光琴自己也去做了考察,这年年底,胡光琴夫妻举家搬迁到位于枝江市郊区的滕家河村,沿318国道边的十亩荒地上兴家立业。半年后,他们把这片荒地改造成了地势平坦、排灌自如的好地。这就是初具规模的“枝江卫民花木园艺场”。
距胡光琴家不远的马家店街道办事处宝筏寺村二组农民甘继华,40多岁了,他家田多劳力少,土地几近撂荒。胡光琴主动上门,劝甘继华加入了她的苗木生意,无偿为他提供草坪种苗,手把手教他栽培管理技术。甘继华的10多亩麦冬草发展起来后,胡光琴又以高价和他签订包销合同。短短几年时间,甘继华不仅置办了新房和全套家用电器,还有了一大笔存款买了崭新的小汽车。十多年的时间里,他们创办的“枝江市卫民苗木专业合作社”以“公司+农户+基地”的模式,带动扶持周边的农户共同经营、共奔富路。
生态搭建的研学平台
2018年,胡光琴投资十多万元,在自家园林内兴建了“枝之绣坊”。绣坊建好后,她就把杜海英师傅接来了,师傅看到熟悉的绣花架、绣花绷、绣花线和绣花针,还有古色古香的“枝之绣坊”四个大字,眼里泛起了泪光。胡光琴觉得传承是对师傅最好的报答。“枝之绣坊”建起来后,一个新的文化产业在她心中悄然发芽。她把枝江爱好剪纸、纸雕、书画美术的人以及爱好收藏玛瑙石的人集中在一起,搭建了一个手工艺术作品展示平台——“民情文苑”。胡光琴还以园林景观为依托,围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个主题,结合园内丰富的地域文化特色场馆开发出“走进卫民生态园,唱响金山银山曲”“走进奇石化石馆,触摸地球地质脉”“走进剪纸绣花坊,体验艺术酷生活”“徜徉林间辨植物,制作标本挂标签”等多门针对性强、趣味性浓、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启迪中小学生智慧的研学课程供学生、家长和学校挑选。
不仅如此,胡光琴还受邀为来自阿塞拜疆、埃塞俄比亚、安提瓜和巴布达等16个国家和组织的44位女官员讲了一堂生动的生态发展课。她身穿一件红色的风衣,手握极光笔,自如地点击大屏幕上的PPT,大屏幕上清晰地跳出一行字:我们的故事从一草一木开始。有几个女官员在听了她的课之后,邀请胡光琴去他们的国家帮忙做景观设计。
(张 同)
摘自《企业家日报》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