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生物不能放生!
时间:2022-12-05 02:03:46 来源:农民文摘 作者: 字号:【

  清道夫

  分类地位。清道夫学名豹纹翼甲鲶(也包括野翼甲鲶),又称飞机鱼、垃圾鱼。鲇形目、甲鲇科、翼甲鲶属。

  特点特征。清道夫体灰黑色或淡褐色,体表有黑白色花纹。头部扁平,背鳍高耸,尾部侧扁,口唇发达如吸盘,有1对丰富的吸盘须。清道夫因喜食水族箱的残饵、污物而起到净化水质的作用,故而得名。成年的清道夫食量巨大,除了青苔等藻类,它还会以其他鱼类的鱼卵为食,一天可以吃掉3000~5000粒鱼卵,也会吞食鱼苗。在水族箱中常吸附在石块上、玻璃上稳定身体,吸食藻类和青苔。

  清道夫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强,能在水质较差的水域生存和繁殖。

  入侵现状。清道夫原产于南美亚马孙河流域,作为观赏鱼类引进。目前清道夫在全国多地均有分布,在广东多地已建立自然种群并形成入侵,危害较大。需加强养殖管理,对于野生种群需要开发有效的防控技术。

  革胡子鲇

  分类地位。革胡子鲇又称埃及塘鲺、八须鲇。鲇形目、胡子鲇科、胡子鲇属。

  特点特征。革胡子鲇体长,头部扁平,后部侧扁;眼小,触须发达,共4对;背鳍长,约占体长2/3,体表光滑无鳞,身体上半部黑色或灰黑色,腹部颜色较淡,呈灰白色。

  革胡子鲇营底栖生活,对环境的适应性强。以鱼、虾、虫子、动物尸体等为食,食性杂且食量大,加上其具较强的捕食能力,对渔业资源有明显的破坏力。

  入侵现状。革胡子鲇于1981年作为养殖品种从非洲引进。目前革胡子鲇在我国多个地区均有分布,主要分布在广东、海南等华南地区,在自然水域中,革胡子鲇通过捕食和竞争作用对胡子鲇等本土水生生物产生较大威胁,亟须加强养殖管理和野生种群的控制技术开发。

  

  

  蓝鳃太阳鲈

  分类地位。蓝鳃太阳鲈又称蓝鳃太阳鱼、长臂太阳鲈。鲈形目、太阳鱼科、太阳鲈属。

  特点特征。蓝鳃太阳鲈体侧扁,较高,头小,尾小。体色偏蓝绿色,背部青灰色,间有灰黑色纵纹,头胸部至腹部呈淡橙红色。鳃盖后缘有一深蓝紫色耳状软膜,故名蓝鳃太阳鲈。繁殖能力强,属广温、广盐鱼类,耐低氧,能生活于半咸水中,分布范围广。

  入侵现状。蓝鳃太阳鲈原产于北美五大湖流域,作为食用和观赏鱼类引进。近年来在我国大别山区和两广地区屡有发现。该鱼具有极强的侵入性,需加强养殖管理并开展有效的防控措施。

  分类地位。麦瑞加拉鲮又称印度鲮鱼、麦鲮。鲤形目、鲤科、鲮属。

  特点特征。麦瑞加拉鲮略侧扁;头部较小,体型与草鱼幼鱼较相似,胸鳍、腹鳍、臀鳍和尾鳍的末端呈赤红色。

  麦瑞加拉鲮生长速度快,喜跳跃,对低温耐受性差,水温7℃以下不能存活。杂食性,成鱼阶段以浮游植物、有机碎屑为食。

  入侵现状。麦瑞加拉鲮原产于印度、孟加拉国等地,作为养殖品种引进,主要作为鳜、鲈等肉食性鱼的饵料鱼养殖。

  由于养殖逃逸等原因,麦瑞加拉鲮目前在广东、广西等地分布范围较广,数量较多,对本土鲮鱼的潜在威胁较大,需加强防范。

  麦瑞加拉鲮

  

  食人鲳

  分类地位。食人鲳学名纳氏臀点脂鲤,又称食人鱼、纳氏锯脂鲤。脂鲤目、脂鲤科、锯脂鲤属。

  特点特征。食人鲳体型小巧,身体侧扁,前后呈卵圆形,外形与养殖品种淡水白鲳相似。牙齿尖锐,呈三角形,上下相互交错连接,呈锯齿状嵌合。体灰绿色,背部为墨绿色,腹部呈鲜红色。

  食人鲳群体觅食,尤其对血腥味敏感,具有惊人的咬合力。它不仅会攻击其它水生生物,对人类也存在一定的威胁,属于高危外来水生生物。

  入侵现状。作为观赏鱼类从南美引进,目前食人鲳在观赏鱼市场有一定规模,但在自然水域极罕见,需要实行严格的引种和养殖管理,杜绝其入侵的潜在风险。

  非洲大蜗牛

  分类地位。非洲大蜗牛又名褐云玛瑙螺、菜螺。软体动物门、腹足纲、柄眼目、非洲大蜗牛科、非洲大蜗牛属。

  特点特征。非洲大蜗牛体型较大,体重最大可达900克。成体壳长一般为7~8厘米,最大则可长到超过20厘米。夜行性,杂食性,大多是在潮湿环境中活动,喜欢在下雨及夜间出没。繁殖能力强,食谱广泛,甚至可以啃食水泥。

  入侵现状。非洲大蜗牛原产于非洲东部,作为养殖品种引进,由于口感不好逐渐被淘汰。目前在我国南方地区分布较广泛,对蔬菜等农作物危害较大,可危害50多种作物。非洲大蜗牛也是许多病菌的中间寄主和载体,对结核病、嗜酸性脑膜炎等疾病具有高风险传播危险,属于世界100种最具威胁的入侵物种。

  

  

  食蚊鱼

  露斯塔野鲮

  分类地位。露斯塔野鲮又称泰鲮、南亚野鲮。鲤形目、鲤科、野鲮属。

  特点特征。露斯塔野鲮体较粗壮,与鲤鱼形态较相似,背部色较深,腹部灰白色;多数鳞片有红色半月斑,成鱼较为明显;各鳍呈粉红色;眼红色。

  露斯塔野鲮是底栖暖水性淡水鱼类,不耐寒冷,跳跃能力强。一年多次怀卵类型,怀卵量大,每千克亲鱼可怀卵20万粒。

  入侵现状。露斯塔野鲮原产于印度和孟加拉国,我国从泰国引进。与麦瑞加拉鲮一样,露斯塔野鲮也是作为饵料鱼引进,目前在广东多地均有养殖,广东、广西地区较为常见,可与草鱼、鲢鱼、鳙鱼等混养。具有一定风险,需加强防控。

  分类地位。食蚊鱼俗称大肚鱼、柳条鱼。鳉形目、胎鳉科、食蚊鱼属。

  特点特征。体长形,略侧扁,体型小,一般仅1~5厘米,极少能达到6厘米。形似柳条,故又名柳条鱼,形态与青鳉较相似。食蚊鱼雄鱼稍细长,雌鱼腹缘圆凸,雄性个体在繁殖季节可特化形成交配器,并将精子输送到雌性个体内。对各种环境因子的适应范围广,性成熟时间短,繁殖量大。

  入侵现状。食蚊鱼原产于中、北美洲,由于被认为可用来控制蚊子的繁衍和疟疾的传播,而被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大量引种。由于强烈的竞争力,对本土水生生物威胁较大,在被食蚊鱼入侵的地方,青鳉、麦穗鱼等濒临灭绝,现在我国南方大部分水系均有分布。

  

  

  分类地位。雀鳝目、雀鳝科、雀鳝属。作为观赏鱼引进,包括短吻雀鳝、长吻雀鳝、眼斑雀鳝、古巴雀鳝等7个种,在我国以眼斑雀鳝和鳄雀鳝最为常见。

  特点特征。雀鳝身体被菱形的硬鳞平铺覆盖,鳞质较硬;尾部圆形;口尖如鳄鱼,且牙齿发达锋利。是世界十大凶猛淡水鱼之一,肉食性,缺少天敌,对水域生态系统具有严重的干扰性。

  入侵现状。目前鳄雀鳝在广东多个地区均有发现,其具有较强的攻击性,对水产养殖业和本土水生生物有严重威胁,在极端情况下对人类健康也有一定威胁,是危害极大的外来水生生物,须加强防范和管理。

  淡水白鲳

  分类地位。淡水白鲳学名短盖巨脂鲤,又称银板鱼。脂鲤目、脂鲤科、巨脂鲤属。

  特点特征。淡水白鲳的体型与食人鲳较相似,但个头更大,口裂较小,牙齿2排且下颌外排牙齿较大。

  淡水白鲳喜群居和群体活动,繁殖量大,繁殖对水温要求较高。杂食性,对肉食特别是活食感兴趣。

  入侵现状。淡水白鲳作为养殖品种从南美洲引进,同样原产于南美亚马孙河流域,由于个头大,生长速度快等特点,成为我国淡水养殖的主要品种。随着养殖逃逸、人为放生等一系列因素,淡水白鲳在南方的河流并不少见,在海南、广东、广西多个地区的河流中均有野生个体的存在,对土著鱼类的生存构成了一定的威胁。因此在养殖的同时要做好养殖管理,并杜绝人为放生。

  雀鳝

  

  

  巴西龟

  分类地位。巴西龟学名红耳彩龟,又名巴西彩龟。爬行纲、龟鳖目、龟科、彩龟属。

  特点特征。巴西龟体型适中,头较小,头颈处有黄绿相间的纵条纹,眼后有1对红色斑块,背甲绿色,具有数条淡黄色与黑色相互镶嵌的条纹,腹甲淡黄色,具不规则深褐色斑点或条纹,四肢绿色,具淡黄色纵条纹,尾短。

  巴西龟杂食性,以肉食为主,偏好鱼、虾、蚌等动物的内脏。

  入侵现状。巴西龟原产于北美,作为观赏品种引进。我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巴西龟的人工养殖,由于养殖逃逸和随意放生,我国许多地区均有巴西龟野生种群的分布,它还可传播沙门氏菌等,对本土龟类和其它水生生物威胁加大。

  鳄龟

  分类地位。鳄龟包括大鳄龟和小鳄龟。龟鳖目、鳄龟科、鳄龟属。

  特点特征。与其它常见龟类相比,鳄龟体型较大,是世界最大的淡水龟之一。头部粗大呈三角形。背甲椭圆形,有3条纵形棱脊,每块盾片均有突起成棘状,腹甲退化而较小。

  鳄龟属水栖龟类,生命力顽强,对温度耐受范围广,性情凶猛,能吃腐肉。

  入侵现状。鳄龟原产于美洲,作为养殖种引进。在自然水域,由于鳄龟缺乏天敌、性情凶猛、捕食量大、攻击性强等特征,不仅能通过竞争性替代影响本土龟类的生存,也通过捕食作用严重威胁本土水生生物的生存,是有名的“淡水生态杀手”。鳄龟是一种凶猛的龟类,虽然它们平时不咬人,但在受到威胁的情况下也能咬断人的手指,因此要格外当心。

  

  

  福寿螺

  形态特征。属于瓶螺科瓶螺属,又称苹果螺。成螺贝壳外观与田螺相似,但螺旋部短圆锥形,体螺层占壳高的5/6,贝壳颜色随环境及螺龄不同而异,有棕色、黑色等,有光泽和若干条深色细纵纹,贝壳较薄,贝壳的缝合线处下陷呈浅沟,壳脐深而宽。卵常产在水面以上干燥物体或植株的表面,如茎秆、沟壁、田埂、杂草等。卵粒圆球形,初生时柔软有弹性,鲜红色,直径2~3毫米,由产卵母螺分泌的透明胶质黏液黏附在一起,形成一个长条形或椭圆形、有多层垒叠的卵块。

  分布现状。原产于南美洲的亚马孙河流域,广泛分布于北美、亚洲、非洲等数十个国家,已成为世界性的外来入侵生物,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为“世界100种恶性外来入侵物种”。1981年被当作高蛋白食物引入广东,后被引种至广西、福建、四川、贵州、浙江、上海、江苏等地养殖,但由于食味不佳、生产过剩,大量成、幼螺弃于野外而随水流扩散蔓延。现已扩散至广东、广西、海南、福建、江西、安徽、浙江、江苏、上海、湖北、湖南、重庆、四川、贵州、云南等省份。

  入侵危害。可取食大型水生植物、浮游藻类、小型鱼类、无机及有机碎屑等,导致大量本地物种减少或消失,对当地淡水生物物种多样性造成重大影响。入侵稻田、莲藕田、茭白田等农田后,大量取食水稻、莲藕和茭白等水生作物,导致农业收成的减产。是卷棘口吸虫和广州管圆线虫的中间宿主,人类食用携带线虫的福寿螺肉可引起嗜酸细胞增多性脑膜炎。

  防治措施。采取控灌晒田、“稻—油”“稻—菜”以及冬种马铃薯等水旱轮作模式、人工拾螺摘卵与设网拦截相结合以及水旱轮作与设网拦截相结合等措施开展防治。此外,鸭稻共育技术对福寿螺具有良好的防控效果。也可使用70%硝苯胺盐可湿性粉剂、70%杀螺胺乙醇胺盐可湿性粉剂、50%螺敌可湿性粉剂、6% 密达 GR、茶皂素、阿维菌素、吡螺脲等高效杀螺药剂。

  美洲牛蛙

  分类地位。美洲牛蛙又称牛蛙、菜蛙。无尾目、蛙科、蛙属。

  特点特征。雄蛙体大粗壮,咽部有1对内声囊,雌蛙无。雄蛙鸣叫声如牛而得名。美洲牛蛙头宽而扁,略呈三角形,前肢短后肢较长,肌肉发达,弹跳有力。

  美洲牛蛙是两栖性,尤见于高温潮湿的水体环境中,如池塘、水库、湿地等。

  入侵现状。原产于美洲,1959年作为养殖品种引进,先后在北京、上海、天津、甘肃、四川、云南、广东等地进行驯养。美洲牛蛙在我国北京以南大部分地区均有养殖分布,在云南等多个南方省份均已建立自然种群。

  美洲牛蛙是世界上100种最具威胁的入侵生物之一,通过捕食、竞争和疾病传播对本土两栖类威胁较大。

  

  

  链接

  水生生物增殖放流应该注意啥?

  农业农村部《水生生物增殖放流管理规定》明确规定:禁止使用外来种、杂交种、转基因种以及其他不符合生态要求的水生生物物种进行增殖放流。按照有关规定要求,增殖放流的物种应当是原生种,改良种(包括选育种、杂交种和其他技术手段获得的品种)、外来种及其他不符合生态要求的物种均不适宜进行增殖放流。原则上不应支持物种跨水系放流,特别是鲤、鲫等地方品种较多的种类,只能放流原水域土著种。

责任编辑:霍然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