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寿螺是国际公认的外来入侵物种,因其大量啃食水稻及其他水生农作物的幼苗,对农作物生长及产量影响极大,为做好福寿螺的防控工作,制定本方案。
一、防控目标
以防扩散、减损失为目标,加强发生区综合治理,降低危害程度,力争将福寿螺对农作物的危害损失控制在最小范围内。加强监测监管,定点清除,做到早发现、早预警、早处置。
二、防控策略
实行“防除并举、综合防控、分区分类治理”的防控策略。针对不同发生区域和重点暴发季节,因地、因时制宜,分类管理,科学防控。建立“政府主导、属地管理、联防联控、群防群治”的防控机制。采取农业防治、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的防治措施,最大限度降低福寿螺对水稻危害,同时避免对环境造成较大的污染。
三、区域重点
根据当前福寿螺分布情况和我国为发生和未发生区,实施分类指导、分区治理。在发生区根据福寿螺重点暴发季节实施分时段管理,针对性防治。在未发生区做好监测、技术培训和应急处置准备。
(一)发生区。包括广东、广西、云南、海南、福建、浙江、江苏、江西、湖北、湖南、四川等南方各省(自治区)。查清福寿螺分布范围,掌握扩散传播动态,明确重点防控区域和关键防控措施。冬季采取排水晒田、清理杂草淤泥、整修沟渠等措施破坏福寿螺的越冬场所;春秋季水稻移栽和秧苗期为福寿螺产卵和暴发高峰期,期间实施物理阻截、人工捡拾、诱集、投放鱼鸭、喷洒药剂等方式降低福寿螺成体、幼体及螺卵的密度;在水稻分蘖末期、灌浆期保持稻田无水,采用人工捡拾,定点清除。
(二)未发生区。现有发生区以外的其他地区,包括其他未发现福寿螺的地区以及福寿螺已发生但尚未扩散蔓延至田间的区域。尚未发现福寿螺入侵的地区,应科学布设监测网点,规范开展调查监测,适时发布预警预报,并通过多种媒体普及福寿螺的识别及防控知识,一经发现及时上报,科学开展应急处理。已发生但尚未扩散至田间的区域应做好河道拦截,在稻田进出水口设置拦网,并安排专人及时清理,避免福寿螺蔓延至稻田内。
四、防控措施
(一)检疫控制。重点关注福寿螺发生区引入的水生植物、水产饲料等,仔细检查附着的幼螺和螺卵,及时发现并处置,避免因人为引入导致福寿螺的扩散和暴发。
(二)监测预警。福寿螺发生区相关人员密切关注福寿螺蔓延扩散动态,建立健全福寿螺监测预警体系,加强日常监管。对于水稻主产区,加大调查密度和频次,开展定点定人定田监测,全面掌握福寿螺发生面积、密度、螺卵数量等,及时上报相关信息。
(三)农业和物理防控。晒田:适时排水晒田,降低幼螺存活率。清淤:冬季整修沟渠,清理淤泥,铲除杂草,破坏福寿螺的越冬场所,减少冬后残螺量。旋耕:尽可能使用拖拉机旋耕作业,利用把刀旋转打击螺体,降低田间螺体数量。控灌:灌溉水渠入口、排水口及稻田进水口安装滤螺钢丝网或尼龙纱网,网孔大小10目,上缘至少超过水面20厘米,并及时清理拦截区的漂浮物和杂草,阻止福寿螺随水流传播。诱集:稻田中插入高度为100厘米~l50厘米的竹片、木条等引诱福寿螺产卵,每亩30根左右,靠近田边、水沟边适当多插,每隔2~3天摘除卵块集中销毁。捡拾:集中捡拾稻田内成螺,摘除秧苗上、稻田周边沟渠、杂草上附着的螺卵,集中销毁。收集到的卵块集中深埋、打碎或烧毁;成螺、幼螺经集中捣毁或石灰水浸泡等杀灭后深埋,或者将螺壳敲碎后饲喂鸡、鸭。
(四)生物防控。主要采取放鸭取食的方式。水稻移栽后10天左右至孕穗末期,每天可早晚放一次鸭群至稻田及附近水渠中啄食福寿螺。鸭群数量以每亩20只左右为宜。如条件允许,可在周边河道、沟渠、池塘中适度投放青鱼、鲤鱼、甲鱼等用以捕食福寿螺。
(五)化学防控。当稻田内福寿螺每平方米超过3只时,可施用6%四聚乙塍颗粒剂,每亩0.5公斤左右,田间均匀施撒或拌细土10公斤左右施撒。其他可选择的化学药剂如70%杀螺胺粉剂,每亩0.06公斤左右克水20公斤喷洒。施药后田间保持3厘米左右浅水3~7天。施药后7天内禁止将稻田水外排,并禁止放鸭。也可以用茶粕,每亩10~15公斤拌细土10~15公斤,均匀施撒在稻田内。
注意事项:杀螺胺对人皮肤有强烈刺激作用,用药时应做好安全防护措施,以防中毒。该药对水生生物毒性较大,不宜在套养鱼、虾的水田使用;7天内不可将稻田水外排。用化学农药时需严格控制用量,不可随意增加药量或施药次数。用药不可避免造成水体环境的污染,可能导致药物在水稻中残留,因此稻田发生区应以农业、物理和生物防治为主,尽量减少用药。
(六)全民防控。加强科普宣传和技术培训,利用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开展宣传,向公众普及福寿螺识别及防控知识,广泛动员群众参与防控工作,提高全社会对福寿螺的防控意识。组织农业管理人员和农业种植户开展福寿螺的识别和防控技术培训,并到田间地头开展实践应用。
五、福寿螺识别特征
(一)福寿螺特征
1.外观与田螺相似,但螺旋部较平而短促,螺层较少,成螺不超过6个螺层。
2.外壳颜色随环境及螺龄不同而异,有棕色、黄褐色、黑色、黑绿色等,有光泽和若干条深色细纵纹。
3.爬行时头部和腹足伸出,头部具触角2对,前触角较短,后触角长,伸展后可超过螺体的长度。
4,螺体左边有一条肺吸管,起辅助呼吸的作用。
(二)卵块特征
1.福寿螺卵多于夜间产在水面以上干燥物体或植株的表面,如茎秆、沟壁、墙壁、田埂、杂草等上。
2.卵粒呈圆球形,初生时为鲜红色,直径2厘米~3厘米,由产卵母螺分泌的透明胶质黏液黏附在一起,形成一个长条形或椭圆形、有多层垒叠的卵块;1~2天后透明胶质黏液干燥固化成为白色物质,卵块变成粉红色,卵壳变得硬且脆;5~7天后当螺卵变暗红或灰白色时,显示螺卵即将孵化。
来源:农业农村部农业生态与资源保护总站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