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兽共患病防治工作事关畜牧业高质量发展和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事关国家生物安全和公共卫生安全,是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和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内容,是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重要职责。为加强畜间人兽共患病防治工作,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生物安全法》等法律法规,编制本规划。
防治形势
防治成效。近年来,国家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推进畜间人兽共患病防治工作,取得显著成效。法律法规体系不断健全,修订动物防疫法,颁布生物安全法,实施国家中长期动物疫病防治规划,完善畜间人兽共患病防治配套规章、应急预案和技术标准规范。防治机制不断优化,落实地方政府属地管理、部门监管和生产经营者主体责任,健全强制免疫、监测流调、应急处置、区域化管理、联防联控等制度。动物防疫体系不断完善,推进动物防疫行政管理、监督执法和技术支撑体系建设,改善动物疫病监测、检疫监督等基础设施和装备条件。疫情形势总体稳定,高致病性禽流感等畜间人兽共患病得到有效控制,全国基本消灭了马鼻疽,日本血吸虫病、包虫病(棘球蚴病)、狂犬病等得到稳定控制,畜间流行率显著降低。
困难挑战。我国畜禽饲养基数大,疫病种类多、分布广,部分疫病在局部地区出现反弹,防治形势依然复杂严峻。一是畜间人兽共患病种类多,病原复杂,流行范围较广。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易重组、变异快,新发疫情和候鸟迁徙传播疫情的风险持续存在。布鲁氏菌病(以下简称“布病”)疫情居高不下,一些地方疫情反弹明显,局部地区牛结核病和包虫病疫情形势依然严峻,炭疽病原感染及传播途径更趋复杂,野生动物疫源疫病跨种传播感染人和畜禽的情况时有发生。二是基层动物防疫体系职能淡化、力量弱化、支持虚化等问题比较突出。一些地方对畜间人兽共患病防治重视不够,经费保障不足,设施设备陈旧老化,基层机构大量撤并,专业技术人员匮乏,动物防疫、检疫和监管存在明显短板。防治政策制度不健全,调运监管、市场准入、扑杀补偿政策尚需进一步完善。科技支撑保障不足,特异性疫苗、诊断技术和试剂研发仍存在瓶颈,不能有效满足防治需要。三是畜禽养殖总量大,规模化程度总体不高,生物安全水平较低。我国中小规模养殖场户数量众多,生物安全实施设备不全,部分养殖场户对畜间人兽共患病危害认识不足,防疫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活畜禽长途调运和市场交易频繁,传统的养殖、流通和消费方式在短期内难以根本改变,疫病发生和跨区域传播扩散风险持续存在。四是多种风险因素相互交织,防治任务繁重艰巨,风险防范和综合防治能力亟需强化。随着全球化进程加快,动物及动物产品跨境流动频繁,外来畜间人兽共患病传入风险不断加大。野生动物活动范围扩大,气候环境和生态系统变化以及极端天气,进一步增加了新发畜间人兽共患病发生、传播和扩散风险。
面临机遇。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坚持人病兽防、关口前移,从源头前端阻断人兽共患病的传播途径,对畜间人兽共患病防治作出全面部署。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做好人兽共患病源头防控。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对养殖业生产安全、动物产品质量安全和公共卫生安全的要求不断提升,为做好畜间人兽共患病防治奠定了良好社会基础。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国家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健康中国战略,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践行“全健康”理念,为兽医卫生事业全面融入国家公共卫生体系,推动畜间人兽共患病防治工作再上新台阶提供了重要战略机遇。国家颁布实施生物安全法,修订实施动物防疫法等法律法规,为加强畜间人兽共患病防治知识宣传教育、落实关键防治措施、实施科学精准防治和有效防控提供了有力法治保障。
总体思路
基本原则
源头防治,突出重点。坚持人病兽防、关口前移,实行预防为主、预防与控制净化消灭相结合的方针,聚焦重点病种,织密筑牢防治畜间人兽共患病的第一道防线,从前端阻断畜间人兽共患病的传播路径,切实降低流行率,有效防范传播风险。
政府主导,多方参与。严格落实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属地管理、部门监管和生产经营者主体责任,采取监督指导和激励相结合的措施,调动从业者主动防疫的内生动力,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形成政府、部门、社会组织和生产经营者分工明确、各司其职的防治机制。
因地制宜,因病制宜。实行一病一策、分类指导,分病种、分区域、分阶段采取差异化防治策略,根据不同病种的流行规律、传播特点和防治现状,制定实施有针对性的防治措施,精准防治,逐步实现从场群、区域到整体的控制、净化和消灭目标。
协调配合,统筹推进。有效整合现有畜间人兽共患病防治资源,理顺防治体制机制,明确各方事权,强化联防联控和群防群控。确定国家重点防治病种,突出重点区域、聚焦重点环节、落实重点措施,统筹推进各项防治工作。
防治目标
到2035年,逐步形成与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相适应,有效保障畜牧业高质量发展和人民群众健康的畜间人兽共患病防治能力。动物防疫机构队伍、法律法规和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应急响应机制更加健全,快速感知和识别新发突发疫病能力不断提高,全社会协同防范畜间人兽共患病的能力和水平显著提升。重点防治病种得到有效控制,布病、牛结核病、包虫病等病种流行率明显下降,高致病性禽流感稳定控制,炭疽疫情稳中有降,日本血吸虫病实现消除、马鼻疽实现消灭、犬传人狂犬病逐步消除。常规防治病种疫情稳定控制在较低水平。重点防范的外来疫病传入和扩散风险有效降低,防范处置能力明显提高。
重点任务
抓好监测净化
完善监测预警体系,健全以国家兽医参考实验室、专业实验室、区域实验室和省市县三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为主体的畜间人兽共患病监测预警网络。加强专项监测,有针对性地开展常规监测、净化监测和无疫监测,做到及时发现、快速感知、准确识别。加强宠物疫病、野生动物疫源疫病、外来动物疫病监测预警。强化同卫生健康、林草、海关等部门沟通协调和资源共享,及时相互通报监测信息。强化畜间人兽共患病净化工作,推进防治工作从有效控制向净化消灭转变。建立完善相关奖补政策和激励机制,加快推进畜间人兽共患病净化场、无疫小区和无疫区的建设,建成一批高水平畜间人兽共患病净化场和无疫小区。通过示范带动、典型引领,不断提升养殖环节生物安全水平。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