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破解“谁来种田”难题,农机成春耕主力
时间: 来源:农民文摘-中国农村网 作者: 字号:【

  川南地区是四川省冬水田最集中的区域,也是最早开启春耕的地方。今年春节,不少在外务工人员响应号召就地过年,让春耕时节的农村劳动力更加紧缺。如何破解春耕用工难题?

  “代耕代种”+“全程托管”   春耕用工难不用愁

  “刘老板,今天有机器打田吗?”3月5日一大早,陈田村村民胡林就拨通了泸县粟裕粮油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刘世超的电话。

  再过一个月,当地就会进入插秧时节。眼下天气晴好,村民们正抓紧耕田育秧,农业机械也进入使用高峰期。不过,胡林要耕作的2亩多农田却并不是自己的承包地。隔壁邻居和自家兄弟都在广州打工,受疫情影响,今年春节没能回家,“这些田都是他们的,现在交给我代种。”胡林说。

  陈田村位于泸县东北部,地处浅丘地带,以粮油生产为主。陈田村党支部书记余刚介绍,全村有4876人,常年在外务工人员2300余人,今年春节50%的在外务工人员没有返乡。

  “虽然今年返乡人数减少,但并未对春耕造成太大影响。”余刚说,这主要靠实行代耕代种和全程托管模式,来解决农村“无人种田”的问题。

  在外务工者可以选择将农田交给村民“代耕代种”,或者交由专合社“全程托管”,还可以将农地流转给种粮大户,收取租金。“今年基本没有土地撂荒现象。”余刚说。

  土地利用率提高还得益于农田基础设施的改善。去年,该村实施了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实现“田成方、路成网、渠相连”,种田对劳动力的需求大大减少。

  “现在种田没有以前累了。”种了40多年地的胡林说,过去种田基本靠人力,现在插秧也可以用机器。“3亩地请4个人插秧,人工成本就要600元,机插秧每亩60~80元,3亩地就可以节省300多元的人工费。”

  除了代耕代种,当地专业合作社还可以进行“全程托管”。“水稻‘耕、种、防、收 ’等环节,都可以由合作社提供社会化服务,全程机械化生产,每亩可节约500元左右的人工成本。”刘世超介绍。

  近年来,泸县通过向专合社、家庭农场等购买社会化服务,对承接服务的社会化服务组织给予补贴,目前水稻“耕、种、防、收”等4个环节的补助标准已达到128元/亩。“今年中央和省级财政进一步加大了对农业社会化服务的支持力度,下达的农业生产托管项目经费达350万元,比去年增加100万元。”泸县农业农村局服务体系与信息化股股长周锋介绍。

  减少农业人力需求,还需补齐农田和农机短板

  “每年惊蛰前后是育秧时节,今年开春后气温回升快,育秧有所提前。”刘世超说,4月就可以移栽秧苗了。

  虽然当地已在水稻“耕、种、防、收”等环节实现机械化,但育秧环节还是主要靠人力。“成都平原采取旱育机插秧技术,育秧也可以实现机械化。但我们这里是黏土,不太适宜推广这种技术。”刘世超说,下一步还需要解决育秧环节的技术短板。

  除了育秧,目前全省丘陵山区在农机推广方面还存在诸多短板。“丘陵山区的农业机械化水平仍然偏低。”省农业机械研究设计院相关负责人介绍,全省耕地有七成分布于丘陵山区,但目前市面上适宜丘陵山地作业的农机装备不多。

  作为种粮大县,近年来泸县以全省农机化示范县建设为契机,加大农业机具补贴力度,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目前全县的农业机械化率达67.6%,高于全省63%的平均水平。“但目前全县仅有20%左右的农田实施了高标准农田建设,高粱、玉米、油菜等农作物的农机使用率还不高。”泸县农业农村局农技推广中心副主任陈应平认为,要破解“谁来种田”难题,还需要从农田基础设施、农机装备水平等方面补短板。

  一方面要强基础,高标准农田是耕地提质增效的主要措施之一。今年四川将新建470万亩高标准农田,同时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推动大中型小微水利工程设施衔接配套,加快发展高效节水灌溉,努力实现旱涝保收、高产稳产。“补齐农田短板,才能让农机下得了田,提高种粮效益,让农民愿意种田。”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说。

  另一方面还要通过“机器替人”,适应当前农业人口减少的趋势。省农业农村厅农业机械化处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将加快农机研发攻关、加大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力度、推进丘陵山区农田宜机化改造项目等,补齐粮食生产机械化短板。

  (史晓露)

  摘自四川在线

责任编辑:霍然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