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岁的丁宽亮,已经拍摄了50万幅滇川黔怒江等四种金丝猴的基本素材影像。
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一家咖啡馆,坐在我对面的丁宽亮说,他拍金丝猴算下来有二十年,一晃就这么过来了,酸甜苦辣只有他明白。
看上去,丁宽亮与他的年龄有点差距,长的有些着急的脸上满是苍桑,皱纹横七竖八趴满了脸颊。他说着话时,顺手打开手机让我看他拍的片子,色彩鲜艳下,活灵活现的一只小金丝猴,圆睁两眼,面对世界,做出侧耳倾听的动作,或者说是向世界敬礼。他为这张照片取名为《你好,妈妈》。也就是这张照片,在2018年第20届德国国际自然摄影奖中斩获哺乳动物组亮点奖,这也是第一位在该组别获此殊荣的中国摄影家。
那次去德国慕尼黑领奖,丁宽亮领着懂外语的外甥前往,省下了翻译费用,而且此次所有差旅费费用都是他儿子承担的。儿子从懂事开始,就是他坚定的支持者,也是他的精神支柱。他红着眼圈感叹道,在开始的许多年里,几乎没有人看好他自费去拍金丝猴的这个做法,包括他的妻子。因为,这不仅仅是一个花钱的问题,可能还会搭上性命。他说,儿子常常调侃他说你不光是我的爸爸,也是金丝猴的“爸爸”。
丁宽亮从小便喜欢用照相机来记录生活。有一次到青海拍摄,路过秦岭写有大熊猫自然保护区的牌子时,他突然想,如果去拍动物,是不是更有意义。这一年,他结识了云南大理大学一个教师,开始转为拍摄金丝猴。
第一次在秦岭南麓山区看到迁徙中的金丝猴,让他激动不已,可迅速按下快门键的指头却失去了指挥,几次抖动不停。他洗出胶片一看,片子拍了不少,但不是缺胳膊少腿,就是只拍了一条尾巴。从那时起,他立下决心,不把金丝猴拍好,誓不收兵。
后来他才知道,金丝猴不走回头路,而且靠追逐去拍它们,根本赶不上它们的速度。只有在迁徙的路上守株待兔,耐心等待才能拍到理想的画面。他就如战争年代的狙击手一样,全副武装,只露出一双眼睛等待着。
20年来,丁宽亮独自背着30多斤重的行囊,从内蒙古呼和浩特出发,为了省钱,坐火车硬座,再倒长途班车到县城。很多时候常常是坐农用车才能到大山底下,上山几乎都是徒步。陕西秦岭、云南白马雪山、贵州梵净山和怒江两岸等金丝猴常出没的地方,留下了他数不尽的脚印。
这些年,丁宽亮不断更换摄影设备,光一个快一人高的三角架,就有不下十斤重。他大概算了一下,仅设备就花去资金约一百万元,加上每年上山,花费差不多达到了一百五六十万。这些年除了做买卖的姐姐一直支持外,他不得已还卖了一套房子。
丁宽亮介绍:“金丝猴的听觉和视觉敏锐度超过人类,而且‘远离人类’存在于它们的记忆密码中,只要发现一点人类的踪迹就会迅速离开,这就大大增加了拍摄难度。这些年来,蹲守一两月也毫无收获的情况经常存在。”因此,设备尤其重要。
金丝猴有着丰富的情感世界。有一次,丁宽亮拍摄时发现一个刚出生3天的幼猴因为脐带没被咬断而受到感染去世了,他用望远镜整整观察了12天,母猴每天都抱着已经去世的幼猴,轻轻抚摩它,为它梳理毛发,伤心流泪。
“金丝猴的主要食物以松萝为主,这种植物只有在空气的温度、湿度和纯净度达到一定标准时才会生长出来,受环境的影响,目前在海拔3300米以下的山区已经见不到松萝了,这就使金丝猴必须到海拔更高的地方生存。”丁宽亮说,除此之外,随着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使金丝猴的活动范围和种群之间的基因交流明显减少,存在“近亲结婚”现象,因此很多新生命出生后就带有遗传疾病。
下雨了,人就不能上山了。山里下雨多是连绵细雨,一下就是几天十几天。丁宽亮在山下村民家里等雨,是经常有的事情。但与危及生命的险恶相比,下雨已经不算什么。毒蛇袭击、遭遇黑熊、山中迷路等等,他都遇到过。有一次,他埋伏等待金丝猴,突然望远镜里出现了一头黑熊。开始熊朝他的方向走来,丁宽亮感觉此次可能要“交待”在山里了。虽然兜里带了手机,但因为没有信号,也没有办法通知家人。突然,熊朝着山坡上的一头牛犊走去。他看着熊一巴掌就打倒了牛犊,一口口把它吃完,最后只剩下一副骨头架子,一动也不敢动。
在丁宽亮拍猴的岁月里,除了家人的理解支持外,他的老师、老领导和朋友们,也都在关怀着他。一路走来,也让他深深体味到了人生的温暖和美好。每次进山前,他与家人必通一次电话,结束通话时,亲人总不忘说句,一下山要先给我们来个电话。千叮咛万嘱咐,就这样伴随他走过了二十年的拍猴路。
“我不是摄影家,但我相信影像的力量,我只能利用这个手段,来做保护自然和动物力所能及的事儿,如果能够起到唤醒大家的作用,这就够了。”丁宽亮认为,特殊的自然生存环境,给了这些珍稀濒危动物得天独厚的生命形态,生动鲜活的野性生命诠释着生命的坚强,呈现着无与伦比的生命景致。
在丁宽亮的镜头下,猴子的世界是温暖的、和谐的,充满了人文关怀。中国著名野生动物摄影家奚志农先生称赞说:“丁宽亮用富有感染力的作品记录了中国最美丽的灵长类生灵川金丝猴、滇金丝猴与黔金丝猴。对于拍摄自然和野生动物的摄影师来说,摄影是手段,保护自然和野生动物是目的。”
看丁宽亮描绘拍摄过程的那份激动和兴奋,我也被他所感染。我问,现在这些金丝猴生活的环境还好吗?他说:“变化很大。过去的猎人早就放下了猎枪,很多都成了动物的保护者。还有关闭矿山、禁山、移民、退耕还林等措施,使动物活动区域越来越大。”但丁宽亮也不无忧虑,他说这几年看到山里虽然森林密布,但整体环境趋于干旱,溪水消失比较明显,水域也在缩小。除了水,滇金丝猴还面临着食物的问题。丁宽亮说,他必须加快拍摄金丝猴的脚步了,否则从时间和空间上来看,剩下的机会将越来越少。与大熊猫相比,我们对滇金丝猴的研究水平整整落后一个多世纪。
丁宽亮的作品从2013年起多次在国内、国际摄影大赛中获奖。《秦岭金丝猴》《和谐》分别获得第三届、第四届亚洲最佳自然摄影奖,《你好,妈妈》获第20届德国国际自然摄影比赛哺乳动物组亮点奖。2013年到2015年,丁宽亮三次应邀参加了中国平遥国际摄影大展,他说,参展的最大目的就是唤醒人们对环境和生态的认识和感悟,其展出作品被荷兰、德国、丹麦、法国、意大利等国艺术家收藏。
2018年,第四届亚洲最佳自然摄影奖结果在日本东京揭晓,他的作品《和谐》获得大赛适马奖,这也是他在该组别中连续第二届获得该奖项。
去年11月5日到11日,以“生态中国、美丽家园”为主题中国珍稀野生动物摄影展在北京王府井步行街举办,丁宽亮的作品亮相此次摄影展。
今年,在庆祝内蒙古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建校65周年之际,丁宽亮向他的这所母校,捐赠了38幅自然生态摄影作品。学校专门为他辟出一间教室开设“尊崇自然 敬畏生命”主题摄影展,并将作为一项新的教研实践及社会活动课堂长久设立下去。
(张五四)
摘自《中国畜牧兽医报》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