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泾源龙潭村:粪污综合利用 助推产业循环发展
时间: 来源:农民文摘-中国农村网 作者: 字号:【

  近年来,宁夏固原市泾源县泾河镇龙潭村的养殖业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农民“口袋富了”,烦恼也随之而来:牛粪等粪污逐年增多,传统的圈棚门口和院落堆粪场堆砌的牛粪,不仅臭气熏天、污染环境,还造成了资源浪费。

  如何利用粪污,发挥“余热”?龙潭村通过实施牛床垫料粪污处理工程,为农村粪污资源再利用进行了有益探索。

  农民致富 农村受污

  “龙潭村有肉牛养殖户193户,其中养殖大户29户,牛存栏2103头,基础母牛298头,年肉牛流通量达5104头。”龙潭村村主任、致富带头人冶义哈说起村里养殖业的基本情况,张口就来、如数家珍。

  2012年实施县内移民以来,龙潭村共安置移民130户。移民初期,全村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05户476人。为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龙潭村不仅发展了草畜、中蜂养殖、苗木种植等产业,还按照“一村一品”思路,创办了扶贫车间。

  脱贫的农民,又有了新的烦恼。

  “农民富了,农村却变臭了。”村民冶强说。牛粪如何处理,成为摆在龙潭村“两委”班子和养殖户面前的一道难题。

  牛住上了“席梦思床”

  “几乎家家有牛羊,却不见门前有牛粪;走进牛棚,却闻不见牛粪味。”在龙潭村,村民兰明广告诉记者,老百姓的牛越养越多,但村子再也闻不到牛粪味了。

  为了揭开牛粪“不臭”的原因,记者走进了兰明广的牛棚,果真不臭,且牛蹄所到之处,皆干净干燥。这是为何?“我们用了牛床垫料粪污处理技术。”兰明广说。

  据介绍,龙潭村养殖户按照标准对原牛舍牛床开挖改造,通过牛只运动使垫料与粪污充分混合发酵,形成有机肥加工的初级原料。半年后,由有机肥加工扶贫车间回收进行二次发酵,加工成有机肥。

  “牛住的是‘席梦思床’。”兰明广笑着说,“将牛舍下挖40厘米,再把木渣与发酵粉按照1000︰1的比例铺在牛舍,半年时间清理一次,清理出来的初级原料卖给车间,不仅牛舍干净,牛蹄下的垫料还能卖钱哩。”

  据介绍,如果每户养殖5头牛,则需要垫床40平方米。按照1吨垫料铺设5平方米、每吨垫料成本600元计算,则每户圈舍成本为4800元,而养殖户有机肥初级原料的销售收入可达到6000元左右,“每户每年垫料出售纯利润在1000元以上。”

  “实施牛床垫料粪污处理工程,一举多得。”泾源县农业农村局局长马津垠说,该工程改善了养殖条件,净化了人居环境,减少了粪污清运劳力,降低了养殖成本,推动了有机肥加工生产,增加了产业附加值,“总之,这是一个因地制宜的产业链。”

  马津垠所说的“产业链”,即泾源县围绕“四个一”(“一棵树”“一株苗”“一枝花”“一棵草”)的林草产业,形成资源综合利用的循环发展模式。据介绍,林草产业一方面可为养殖户提供饲草料,另一方面可为扶贫车间生产用于牛床垫料的木屑提供树枝、木材等。木屑与牛粪在牛床经过半年时间的发酵后,形成有机肥初级原料,经加工后成为有机肥,有机肥再还田,为林草产业的发展提供肥料。整个循环过程既节省了养殖成本,又保护了生态环境,还促进了林草产业的发展,实现了资源的循环发展利用。

  就地取材 县内利用

  “木屑与发酵垫料的销售是关键。”马津垠说,泾源县在每个乡镇建设一个木屑加工扶贫车间,将废弃的苗木、枯树枝和土坯房拆除的废旧木料回收加工成木屑,为垫料工程提供生产原料。

  在龙潭村有机肥扶贫车间,养殖户冶中堂正在用废旧木料换木屑。“可以拿废旧木头和枯树枝换木屑,也可以卖木屑。”冶中堂说,“原木材一吨能换900公斤木屑,需要支付130元/吨的加工费;卖木屑,扶贫车间销售价为每吨600元。”

  据了解,泾源县在危房改造过程中,老百姓建了新房子,拆了旧房子。旧房子的废旧木料如何处理,是一个难题。自龙潭村建成木屑加工车间后,废旧木材的问题得到了解决。废旧木材换木屑,既腾出了空间,美了院落,又物尽其用,还增加了收入。“不仅可以利用废旧木料,龙潭村的苗木产业,还有大量的枯树枝可以利用。”泾河镇镇长余建成说,垫料工程将苗木产业中的枯枝“变废为宝”,发挥了经济效益。

  原料有出处,销路有保障。为了保障垫料的销路,泾源县分两个阶段作了相应的保障工作。首先,在每个乡镇建设一个有机肥加工扶贫车间,将养殖户初级发酵的垫料明码标价予以回收,确保养殖户的垫料有销路。其次,在扶贫车间生产为成品的有机肥,一方面进入市场进行销售,另一方面用于县内牧草、种植和苗木产业的发展。

  据了解,2019年泾源县完成3000户养殖户牛床改造任务,涉及34个养殖示范村。

  (穆国虎)

  摘自《中国畜牧兽医报》

责任编辑:霍然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