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拥堵,是现代大都市面临的一个共同难题。堵车,不仅增加了居民的出行时间和成本,影响工作效率,也抑制了人们的日常活动,让城市活力大打折扣。而且,在机动车迅速增长的过程中,拥堵对环境的污染也在不断增加,成为都市环境质量恶化的主要污染源,严重影响着居民健康。
治堵,考验的是城市的管理水平。人口超过1300万的日本东京,虽然做不到路路畅通、时时畅通,但上下班高峰等绝大多数时间不堵车却有目共睹。东京人多车多、地狭路窄,但没有出台过摇号限购、单双号限行等政策,交通秩序依然井井有条。
发达的轨道交通系统,是东京消除拥堵的利器。与各大国际都市相比,东京地铁系统非常给力,绝对称得上领先世界。据东京都的统计,目前东京的交通出行总量中,地铁系统占86%,远远高于纽约的54%、巴黎的37%和伦敦的35%。东京的汽车出行只占交通总量的11%,另外公交巴士、摩托车及其他(自行车、步行)分别占1%。
早在1927年,东京就修建了从浅草至上野的第一条2.2公里长的地铁。二战后的1954年,东京开始大规模建设地铁和轻轨。目前,东京都2小时通勤圈内轨道网总长度达2365公里,远远超过巴黎、纽约和伦敦。东京轨道交通不仅线路长、规模大,而且十分准时,发车频率一般为3~5分钟一班,高峰时2分钟一班,包括自然灾害在内的平均延误仅为0.6秒。这些轨道线路形成了一个涵盖整个东京的交通网络。
东京地铁系统的发达,并不仅限于线路多和覆盖面广,更为重要的一点是换乘便利。站内指示牌随处可见,而且交叉站点的换乘步行时间平均不会超过5分钟。有的更是简单到车门对车门,连站台都不用出。
星罗棋布的地铁站设立后,还必须减少居民前往站点的时间。如果太远,他们往往会放弃轨道交通,改换其他方式出行。在东京工作和生活的人,在以住宅或职场为中心的不大的圆周内,能够很方便地找到车站。
东京都所有住户中,从住宅到最近车站距离不足500米的占61.9%,超过1公里的只占0.53%。因此东京市民出行根本不需要依赖汽车,开车一般都是假日去购物或旅行。
当然,与其他大城市一样,东京也少不了就想自己开车上下班的任性市民。对待他们,东京的办法是,让他们买得起停不起。寸土寸金的东京市内,能为员工准备停车位的单位绝对算得上土豪,连1%都不到。日本人的工资一般包含了通勤费,但这个通勤费严格按照居住地点至单位的轨道交通费用计算。如果选择自己驾车上下班,那就得自己承担高得惊人的停车费。
东京市区停车费用不统一,在路边划定的区域内停车一个小时300日元(1人民币约合15日元),但限停一小时,逾时会被马上贴条,随之而来的将是一张1.5万日元的罚单。最为常见的自助式停车场费用,大致是每小时600日元至1500日元不等。
这是个什么概念呢?举个简单的例子。东京一个刚参加工作的大学毕业生,月薪平均在20万日元左右。如果每天自驾车上下班,停车费按平均每小时800日元、每天8小时计算,一个月工作22天就需要14.8万日元。换句话说,如果自己驾车上下班,停车费用就要占到一个月工资的70%以上!还没算上每升130日元的汽油费。这种情况下,谁都知道自己应该如何去单位。
停车费太贵,可能有些人就会乱停车,东京本就狭窄的道路将更加拥堵。对此,东京政府毫不留情,采取了严厉的处罚措施。从2006年开始,东京警视厅聘用了大量民间监督员,治理乱停车。对违章停车的处罚也是立即执行,一次罚款达1.5万日元。高压政策施行后,效果非常明显:东京10条主干道的违章停车现象4年间减少了81.5%,平均每5公里的行车所需时间减少了10.8%。
当然,仅靠硬件还不够,驾驶员的良好素质也非常重要。东京的驾驶学校将文明行车规范作为重点教授内容,驾驶员都接受过系统培训。开车时驾驶员一般心平气和、处处礼让。他们很少开斗气车,遇到有急事的车辆会主动让道,形成了良好的行车秩序,既方便他人又方便自己,很大程度上缓解了道路的拥堵状况。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作为日本的政治中心,东京集中了大量的公务机构。为了防止公务车辆给东京“添堵”,日本采取了一个简单干脆的办法:基本不配公务车辆。以东京都厅为例,只有都知事这样级别的官员才可以配车。公务人员出去办事都选择轨道交通,然后实报实销。整个东京都厅有上万名公务人员,但是公务车数量仅有10辆左右,因为很少用到。
纵观东京治理交通拥堵的方法,处处都准确抓到了重点,既有发展轨道交通、提高驾驶员行车素质等“软”的一手,又有提高停车费、减少公务车辆等“硬”的一手。“没有一个办法是能完全解决问题的,治理交通拥堵是大城市的永恒课题,走了30年,我们依然觉得路还很长。每观察到一条容易造成堵塞的道路,就马上想是否能够迅速找到解决办法。比如货车在路旁卸货容易造成堵塞,我们就赶快联系路旁的私人停车场,让他们租用场地以供卸货。无论哪个小地方都会牵一发而动全身,我们不能忽视任何一根毛细血管。”东京一位交通官员深有体会地说。
(蒋 丰)
摘自《意林》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