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位于长江与嘉陵江汇合处,因为嘉陵江古称渝江,故重庆简称“渝”。重庆依山建城,故有“山城”之称。重庆处在成渝、川黔,襄渝三条铁路的交汇点上。整个城市形如半岛,三面环江,所以重庆冬春多雾,故又有“雾都”之称。城市的房屋皆沿江岸而建筑,因山势而排列。
早晨的火车站相对冷清,再加上雾中的能见度太低,出了火车站,我立刻感受到,重庆与其他城市明显不同,街道都或高或低的。以前,我听说过重庆是一座山城,然而没有亲眼看过,任我怎么大胆想象,头脑中的山城重庆都只能是个抽象的、概念化的;一旦亲睹了山城的芳容,那种感觉,那种乐趣,简单是无法形容的。安排好住宿后,雾气渐渐散开,重庆仿佛是一个撩起那迷人面纱的阿拉伯少女,露出了美丽的容颜。重庆的城市建筑层层叠叠,看上去很像有规律,再仔细看又一点规律也没有。长江宛如玉带从其脚下流过,虽然听不到江上的澎湃的涛声,但大江的神韵却真真切切地在每一个人的心中汹涌澎湃。
我买了张重庆地图,寻找值得游玩的地方,并锁定了红岩村、曾家岩50号、桂园等地,这些地方在中国现代史上意义重大,另外,还锁定了罗汉寺、白公馆、渣滓洞、蒋介石的“黄山官邸”等。
红岩村的名气因为罗广斌、杨益言的小说《红岩》而大增。我读过这部长篇小说,对书的人物形象,特别是江姐的形象钦佩不已。红岩村是一个光荣的村,是重庆红岩革命纪念馆的重要组成部分。抗日战争时期,中共中央南方局和八路军驻渝办事处以及《新华日报》社就设在此。周恩来、董必武、叶剑英、王若飞、邓颖超等中国共产党著名领导人都曾在此战斗过。五月的红岩村,春风骀荡。桃花初谢,樱花正开,放眼望去,满园春色。据说,那艳丽无比的满园樱花是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赠送给邓颖超女士的。那一曲“红岩上红梅开”的景致此时不可见。
在这美好的春光中,参观革命纪念胜地红岩村是一种享受。我首先参观“八路军驻渝办事处”大楼,那是一幢三层木结构的楼,四周绿树掩映,鲜花盛开,彩蝶飞舞,好鸟相鸣。走近大楼,我发现木楼刚刚修葺,二楼外表显眼的位置新刷了“毛主席万岁!”的标语。走进楼里参观,一楼是展览馆,里面陈列着一部红岩革命史,我一一参观了里面的陈设,阅读壁上烈士的介绍,了解红岩革命史。二楼上,我参观毛泽东、周恩来办公室,这里面陈列着伟人们使用过的物品,1945年,毛泽东亲临重庆与国民党蒋介石进行谈判,在红岩村度过了41个艰难的日日夜夜。我还看到当年毛泽东题写给柳亚子先生的《沁园春·雪》手稿,那龙飞凤舞的狂草,极度夸张的笔法,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是掷地有声的铮铮诗句,它曾让蒋委员长惊魂不已。三楼上,我还饶有趣味地参观了一部秘密电台,当年领导人就是通过这部电台与延安直接联系的。
参观完红岩村,我又参观了桂园。桂园是一个独立小院,大门临街,因为院内有两株桂树,因此得名。桂园为张治中先生的公馆,位于中山四路上,在繁华的闹市区有这么一个小小的幽雅之地,实属难得。张治中先生是原国民党上将,1945年“重庆谈判”期间,张先生将此处用作毛泽东办公会客地。走进桂园,映入眼帘的是一幢很漂亮的砖木结构楼房。园里两棵老桂依旧翠色葱茏,一条小径直接从大门口通向小楼,路两旁,绿草如茵,鲜花盛开,惠风和畅,惹得蜂舞蝶忙。小楼设计得精巧别致,当年毛泽东、周恩来同国民党代表进行谈判并签订《双十协定》就是在这样一座小楼里。小楼里的陈设十分雅致,仿佛当年在这里谈判的人刚刚离开似的。我又参观了右侧的餐厅,毛泽东、周恩来曾在此宴请过各国使团在华负责人和中外各界友好人士,毛泽东那谈笑自若的风度,周恩来那翩翩儒雅的气度,赢得在场所有人的青睐。二楼是两位伟人当年办公、休息的地方,墙壁上和橱窗里陈列的都是他们重庆谈判时的照片。
我又参观了位于中山四路上的曾家岩50号(又称作“周公馆”)。曾家岩50号是中国共产党在重庆活动的重要纪念地。1938年冬天,中共代表团由武汉迁至重庆。为便于工作,周恩来以个人名义租赁这幢小楼作为中共南方局的主要办公地点,董必武和叶剑英二人随周恩来住在此地。小楼地处街巷尽头,其右侧为时任国民党军统局局长的戴(笠)公馆,左侧是国民党警察局派出所。中共代表团仅租赁此小楼的一、三层,二楼的大部分和底层门厅旁的厨房,均为国民党人居住的地方。中共南方局的工作人员真有遭受国民党反动派左右内外夹击之势。1958年11月重游故地的董必武曾幽默地写了首诗:
八年抗日此栖身,三打维支笑语新。(注:三打维支就是三明治)
戴笠为邻居在右,总看南北过门人。
1945年8月,与蒋介石在重庆谈判期间,毛泽东曾在这会议室里接见中外各界友好人士,周恩来更是常在此会见各界人士和中外记者。参观这幢小楼后,我感受颇深。新中国的成立,固然有成千上万的革命烈士抛头颅洒热血,更少不了革命领袖运筹帷幄,折冲樽俎,冒着千难万险在敌人的心脏开展异乎寻常的艰苦卓绝的斗争。
红岩村、桂园、周公馆等地是红色革命的象征,当年共产党人在此对敌斗争所表现出来的精神被后人称作“红岩精神”。通过对这些地方的参观,我对红岩精神有了更加深刻地理解。什么是红岩精神呢?红岩精神就是自觉为革命献身精神,就是广交五湖四海朋友的开放精神,就是艰苦奋斗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就是不怕困难敢于斗争的精神,就是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精神。红岩精神是火的精灵,炽热地燃烧着,在中国现代历史放出无尽的光和热。令人难忘的红岩村、桂园、周公馆深深印在我的心坎上。
小说《红岩》中所描写的渣滓洞,在重庆郊外的歌乐山麓。五月的歌乐山漫山遍野,山花盛开,让人觉得可歌可乐。可是20世纪40年代的歌乐山却是人间地狱。歌乐山麓的渣滓洞里关押过许多共产党员,据说最多时关有700多人。我顺着游人所指的方向望去,山麓那一排房子就是渣滓洞牢房,牢房所在地三面靠山,前临深渊,地形特殊。走进渣滓洞,看那些牢房上所标的文字,这一间囚禁过“江竹筠”,这一间囚禁过“罗世文”,这一间囚禁过“蔡梦慰”……这已经不再是小说《红岩》里的那个抽象的监狱,而是真真实实的监狱。渣滓洞前后十一年时间,囚禁过的共产党员究竟有多少已经无法得到准确的数据。但是这一排监狱却真实地记录下了那一部可歌可泣的悲壮的历史,看那上面的说明:“1949年11月27日,国民党特务对两百多名被关押的共产党员进行集体屠杀;溃逃前夕,特务们竟然纵火焚烧男监狱,许多共产党员被大火活活烧死,从大火中逃生的仅有十五人。”这是多么骇人听闻的事件!读着这样的文字,不觉毛发倒竖,感慨共产党人竟是如此的勇毅。参观渣滓洞是对我灵魂的一次洗礼。
从渣滓洞归来,我又参观了白公馆和蒋介石的“黄山官邸”。白公馆原是四川军阀白驹的郊外别墅。1943年“中美合作所”成立后,白公馆曾改为来华美军人员招待所。“黄山官邸”位于重庆长江南岸层峰叠翠风光秀丽的小黄山上,抗战初期被蒋介石看中,划为禁区,在此大兴土木。“黄山官邸”坐落悬崖峭壁上,唯有一条窄窄的狭长石梯相通。道旁鲜花从生,绿草如茵,上有苍松蔽天,中有翠柏浓阴。这些地方与渣滓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里是天堂,渣滓洞是地狱。
在离开重庆之前,我又参观了其他几处名胜。其中有重庆市人民大会堂,这是一座典型的东方仿古民族建筑,也是重庆独具特色的标志性建筑物之一。徐光学 付倩楠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