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粮“老把式”:从半路种田到职业农民
时间: 来源:农民文摘-中国农村网 作者: 字号:【

  夏日长,麦收忙。“豫北粮仓”河南滑县的麦田已是满眼金黄,芒种一过,这里迎来了大规模收割。万古镇杜庄村46岁的种粮大户杜焕永拍下小麦收获的场面发了条朋友圈,同时分享了自己的另一件喜事:当选2020年安阳市劳动模范,并配文“扎根黄土地,争当排头兵”。

  9年前,在外干建筑工程多年的杜焕永回乡转行干起了农业。“过去是铁犁牛耕,一个壮劳力一天顶多能收1亩小麦。现在开着收割机一天能收120亩。”杜焕永仔仔细细地介绍起自己的农机具,“这是自走式喷雾机,这叫海轮王精量播种机,这台翻转犁能为农户一亩地节省30块钱的成本。”

  如今,杜焕永的农民合作社不仅流转耕地2000多亩,还托管了5000多亩耕地,服务土地总面积达到3.9万亩,服务农户2200多户。杜焕永从当初的建筑工人转型成为一名职业农民经理人,合作社大院里停着的几十台“大家伙”是他种好地的底气。

  芒种忙,麦上场。平整连片的高标准农田里,联合收割机、秸秆打捆机顺序作业,拖拉机牵引整地,播种机撒下秋季丰收的希望……“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的场景正逐渐为农机“会战”所取代。

  在白道口镇西河京村,早上6点多,村口的大喇叭广播又响了。这是村里的“土专家”黄国兴的病虫防治小课堂开课了。哪种病虫害将会发作、如何防治、怎么打药,黄国兴都讲得明明白白。“花上两三天把白道口镇各村走下来,每个村讲上一二十分钟,大家伙儿都跟着受益。”

  原是货车司机的黄国兴走南闯北20多年,2004年突然决定回乡务农。听说黄国兴要转行,乡亲们不看好:“跑运输收入稳定、工作体面,为啥非要来土里刨食?”黄国兴不听,一头扎进田里。一边加强理论学习,时不时就去县城的农技推广中心逛一逛,请教技术员,领点宣传册;一边在田间地头钻研,做起了小麦播种量、施肥量优化的实验。

  靠着这股子好琢磨、不惜力的劲头,黄国兴的田越种越好,2009年小麦亩产量达到了1300斤,成了镇里的单产状元,还被聘为滑县农技员和病虫测报员。黄国兴带记者来到自家麦地所在的白马坡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庄稼活也不是埋头傻干,还得靠科技。过去农户浇水很松散,种地‘望天收’。现在是‘大旱大丰收,小旱小丰收’。”

  “示范区内的‘白房子’‘黄格子’是供电房和机井。农户浇地只需刷一下电卡,选定机井编号,水就流向了自家田里。”滑县农业农村局工作人员李宁介绍,仅在10.5万亩的白马坡示范区内就建有近2000口灌井、1000余千米输配电线路、240余公里生产路、13万株防护林木……这些是高标准农田得以旱涝保收的基础。

  今年1月初,滑县新型职业农民经验技术交流会如期举行,这是杜焕永和黄国兴合作办会的第五个年头。“大家在会上分享怎样种好麦、多打粮,怎样带动周边农户告别传统种植模式走向现代农业。”两位半路种田的“老把式”明白,抱团发展、规模化经营才能更好地替农户管地卖粮。

  (冯碧箫 韩朝阳)

  摘自河北新闻网

责任编辑:霍然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